第142章 柳如是
“历史的发展如滚滚洪流,不改变就要被淘汰,而且你这个银行不只是银行,还肩负着银钞发行、银行管理,将来钱庄都转型成为银行,而你需要担起的责任就更大,好好想想若是你需要控制这些新起来的银行,你该如何控制。”
“待银钞普及度高了,兑换银子的少了,大家逐步接受银钞是货币,那就是存银钞取银钞,银根还在我们的手里。”
“未来有着各种风险需要你来应对,你不是觉得贷款贷不出去吗?你搞一些销售人员呀,银行也是生意,贷款就是你的商品,储蓄就是你的负债,自然是要将商品多多卖出去才能将债务转换成利润。”
“民间如何相信银行,见都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
“你这榆木脑袋,商业行为靠什么?会讲故事会宣传会整合资源,皇家理工那么多人在乡下干活,不是现成的宣传工具?然后存银送鸡蛋,还有利息,你看看能不能吸储?你跟工厂合作,工厂在你这里存银,发工资用银钞,工人拿着银钞再去银行兑换银子或者直接使用银钞,这不就活起来了。你这搞了这么久还是没搞明白啊。”
“陛下,你说的这些我能不知道吗?只是没资源啊,不好总是麻烦你这边,做事总靠领导解决问题不行。”
“打工仔都不明白一个问题,领导是用来干嘛的,那是你做事赚钱的工具人,不是高你一等的人上人。真到了超越自己极限,尝试了各种办法都解决不了,那就解决不了找领导,领导叽叽歪歪说你这点事都办不成,那可能是他也不行,甩给他就对了。话说回来,你努力了吗,努力之后解决了吗?没解决你不来找朕你不挨骂谁挨骂。”
“陛下说的我懂了,只是打工仔是个什么意思。”
“工厂里那些工人不都是打工仔吗?你雇佣的那些雇员不都是打工仔吗?就是这个意思。”
朱虹铣在崇祯的要求下在各地县城开了银行分行,均可存兑银子,为了做好开分行前的宣传工作,朱虹铣印制了大量的传单,有文字有小人画。
朱虹铣就趁着皇家理工学子在地方,将宣传单发到地方让他们帮着宣传。存银有利息,还送米面粮油,存一年送十斤面粉或者等价的米,存三年利息更高送的米面更多。
朱虹铣一开始打算送鸡蛋,从军队的养殖场调了不少鸡蛋,这玩意不好运输,最后都用在了京城的银行。
银行虽然在各地吸储不少,只是许多百姓还是不信任银钞,取钱的时候尽管取银钞可以多拿利息,仍旧选择支取银子。
崇祯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南京赶去,京城留下两万军队给周皇后,这次周皇后担心再次发生叛乱,直接调两千人替换掉一个城门的守军。
因为藩王士绅一体纳粮而导致的民情汹涌的民间,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江南士子得知崇祯将要去南京祭奠太祖高皇帝,纷纷齐聚南京,准备劝谏。
他们的底气来自于自己的认知:大明依靠的还是他们这些学子,他们才是大明的顶梁柱,剥夺士子的权力无异于饮鸩止渴,大明不是靠那些泥腿子撑着。
崇祯带着大军一路前进,先去了中都凤阳进行一番祭奠,到达凤阳时,从南京赶过来的大大小小官员早已与魏忠贤等候多时。守陵的魏忠贤见到崇祯又是那一套哭哭啼啼的戏码。
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拄着拐杖跟着魏忠贤,崇祯见到魏良卿说道:“到了凤阳就安安心心本本分分的在凤阳呆着吧,再有作奸犯科,可没有第二个叔父可以帮你。”
魏良卿走私案最后不了了之,仅仅有极少几个人知道。
在凤阳祭奠一番后,崇祯住了一夜,第二日带着群臣出发去南京,一路上走走停停,所见百姓比之北方无论从衣着还是精神面貌都好上太多。
北方的百姓太苦了,天灾不断,若非崇祯挡住了皇太极,崇祯二年,京城周边的百姓又要遭遇兵祸。
一路来到南京后,崇祯在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南京留都宫殿召见了南京的六部大臣。
接受了群臣的叩拜后,崇祯说道:“朕听说江南的学子按了血手印写了血书血谏一体纳粮交税一事?”
被崇祯打发到南京户部的钱谦益站出来,“陛下,学子年轻气盛,但都是一颗为大明的赤诚之心。”
“哦?钱爱卿,你们自东林书院始聚在一起的一个学术团体,坐而论道,传言你们抨击假、大、空、玄,讲究求真务实,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朕现在只想问钱爱卿一个问题,你且回答朕,士绅藩王一体纳粮,是否有利于大明,有利于百姓,还是仅仅有利于我朱家?”
钱谦益额头开始冒汗,他又何尝不知道这一体纳粮有利于大明,降低百姓的负担。
“回陛下,臣以为勿要与民争利,请藏富于民。”
“谁与民争利,你口中的民是哪些人,藏富于民的民是哪些人?是这些学子吗?还是官绅?商贾?读书人?包括那些辛苦种田的百姓吗?或者包括那些工匠吗?还是包括了花船上的那些苦命女子?”
“陛下,万不可如此说,陛下这是要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吗?还请陛下收回此言。”
“你这是威胁朕?”
“臣不敢。”
“钱爱卿,你若是敢跳下这玄武湖以命死谏朕就收回一体纳税的圣旨,否则不仅要一体纳税,这份血书上的上万学子,朕都填进这玄武湖。”
就在崇祯说完这话,一位女子闯宫要见崇祯,在知道来人是谁后,便放了进大殿。
年方二八的柳如是进到殿中为被抓起来的上万学子求情。
钱谦益听到崇祯要拿学子填湖,知道崇祯可能将跪门的学子全部抓了起来。
在见到柳如是过来为学子求情更加确认了自己的想法。
“你为学子求情,你跟朕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