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子崇祯 > 第117章 五省学子调研

第117章 五省学子调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卢象升带着大军一路翻山越岭从商洛、商南一路到达邓州。此时高迎祥所部从奉节撤退后来到了保康,秦良玉所部出奉节亦在追赶的路上。

    高迎祥驻扎保康后,便拿着从保康缴获的舆图反复翻看,说到:“我们只怕是不能回山西了,回去的路必然被卢象升给堵了。”

    张献忠说到:“我们几万大军,一路翻山越岭跨过长江,结果一无所获。”

    “秦良玉用兵太老道了,而且秦良玉所部武器精良,不是我等能够比得上的,这也是没办法。”高迎祥说道。

    “眼下关键是我们何去何从,若是不能去四川,我们只能原路返回,襄阳我们更是去不了,那里易守难攻。”李过说道。

    “不,我们不一定非要往北,从襄阳附近往南即可入湖广腹地,若有不妥亦可绕道江西入南直隶。”张献忠说道。

    “我也是如此想法,没必要回去,入了湖广,我等还愁物资?之前我们的打算也是入四川和湖广,既然入不了四川那就入湖广,且湖广多山也有利于我们。”

    就在高迎祥等人出保康打下南漳一路向南时,卢象升也来到襄阳城下。

    高迎祥等人攻打南漳时耽误了不少时间也损失了不少人马,在襄阳守军赶来支援之前往南退走。

    卢象升在襄阳城休整了一夜之后随即带兵南追,在宜城与秦良玉所部汇合。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崇祯四年二月,正是春耕时节,若是高迎祥所部在湖广祸乱,影响湖广的春耕。

    卢象升与秦良玉也不敢耽搁,抓紧带兵追击。

    就在卢象升与高迎祥所部你追我赶的时候,崇祯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皇家理工的第三届招生,对于春闱之事,崇祯都交给了新任首辅黄体仁。

    这一届招生之后,崇祯就有三万学生在手,而前两届学生在不断地轮番在五省磨炼,也褪去了公子哥的高傲。

    可以说两届学子由高傲到认知的改变可是费了许多功夫,先是跟着白杆军行军,虽说平时炼体丝毫没有落下,但是跟行军比起来还是差得远。

    接着是深入民间调研,可以说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要写一篇调研报告的,百姓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婚丧礼仪嫁娶无所不包,甚至田间地头的小调,什么陕西秦腔山东梆子沂蒙山小调都在这些人的调研范围。

    不少学子为了完成调研报告,直接就跟普通百姓同吃同住,有的去的地主家,有的去的佃户家,有的去的富农家。

    洪承畴更是划分了片区给一个个团体,要求将自己所在的片区内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的调研清楚。

    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的冲突,总有无数的冤假错案百姓的疾苦无处伸张,所有学子承诺的给百姓打抱不平都被洪承畴给压下了。

    甚至有的学子体会了民间疾苦顶不住心理压力,上疏骂崇祯毫无作为致使百姓困苦不堪。

    而这些调研报告又被崇祯要求统一编成册,这一套报告足足上千册书。

    被要求按照编号编好,发放到每个学子手中,每个人拿到几十本,这也仅仅就是上千本的几十分之一。

    除了本身的课业压力外,这些报告也成了他们的必读之书。

    如此规模的调研,学子的损失也是不小,被不法的乡绅地主暗害的学子就足足有六十人之多。

    也就是洪承畴将所有的打抱不平的学子给压下去,整个五省没有一起案子被翻案,学子的生命安全也才得以保证。

    学子只是看到了百姓贫苦吗?宗法社会下,宗族势力在农村盘根错节,许多的案子都是被宗族给处以私刑。

    在农村宗族之间的械斗也层出不穷,官府根本就是睁只眼闭只眼,当做没有看见,只要纳税的时候该缴纳的税缴纳足额,大家相安无事。

    这一系列的调研报告也给学子开了眼界了,什么狗血的事情都在时时刻刻发生着,许多学子陷入了迷茫,陷入了一个疑问:自己以前所读圣贤书推崇的三代之治是真实还是虚幻?

    而打破这些人的最后一丝幻想的是驻扎在河南彰德府安阳的学子发现的一批龙骨,该学子是崇祯三年入学的学生何安周,家里做药材生意,来到安阳后也留意药材市场,以便于为家里的生意提供一些情报。

    他无意间看到药铺的龙骨,看到上面有许多的刻纹,跟自己家以前的龙骨药材都不一样,就将这一批龙骨全部买回去。

    带到驻扎之处后一帮学子去研究,经过一个月的研究渐渐有了眉目,识别了一些字,里面记载的竟然是商周时期的卜辞等内容。

    此事迅速在学子之中引起轩然大波,纷纷要看看这些龙骨所记录的内容。

    崇祯知道此事之后,命该学子继续收购这些龙骨,并将拓片编辑成册发给学子。

    崇祯是不遗余力的全力支持学子的自由发展,学子中的各种研究社也是纷纷成立,依据自己的兴趣聚在一起。

    终于在崇祯四年年末,《天问学刊》刊登了一篇重磅炸弹《以大明社会阶级调研看王朝更替的罪魁祸首》

    正片文章阐述了几个内容:一是将大明社会主要分为四个阶层,第一阶层是皇帝、第二阶层是藩王与勋贵、第三阶层是官员与士绅,第四阶层是农民、佃户、工匠等贫苦大众。

    接着分析了各阶层之利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皇帝从来跟藩王、官员、士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皇帝的利益是跟第四阶层的农民、佃户、工匠绑在一起的。

    表面来看王朝的更替是土地兼并,实际上是皇帝与第四阶层的利益不断地被藩王、官员士绅掏空,王朝更替通过屠杀实现利益的再分配,周而复始。

    因此得出结论:王朝不可能长盛不衰,也不可能不更替,因为王朝长盛不衰则皇帝必须成为最广大第四阶层之人的代言人。

    然而皇帝仅一人,他的行事工具是官员士绅,官员士绅是不可能砍掉自己的利益,皇帝又不可能直接指使第四阶层做事,因此王朝必将更替。

    文章也给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找出一批代表第四阶层的人的利益的群体代替皇帝的位置,皇帝总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总是站在官员士绅勋贵的角度考虑问题。

    然而这篇文章在学子内部的争议也非常大,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代表第四阶层利益的一群人不会退化成为第三阶层和第二阶层,有人提出需要新的社会形态。

    这篇文章在民间的反响极大,甚至到了贩夫走卒都在议论,对于这篇文章反应最大的群体是复社成员,他们从一个没有系统性的政治主张的群体开始有了政治主张,不过代表的是官员士绅群体。

    而复社也走向了分裂,因为有一大批学子愿意践行为生民立命的理想,甘愿去跟第四阶层的人在一起,他们也没有站在崇祯的那一边,因为还不明了崇祯的态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