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叛军的绝望
恰如顺德府外那般,王嘉胤所部不得寸进,在大炮燧发枪手榴弹的加持下损失惨重。
更糟的消息传到王嘉胤这边,顺德迟迟拿不下,白玉柱被白杆军给拦在了城外,损失惨重。
此刻王嘉胤明白,不能拖延,时间长了若是大批官军到了,怕是想跑都跑不掉。
“去告诉王嘉胤,务必快速拿下顺德,若是久攻不下则撤退到大名府。”
说完便命人继续发起冲锋,到时要看看是你们的弹药多还是我人多。
一边倒的屠杀令人麻木绝望,王嘉胤所部一波波的冲上去一波波的倒下,而白杆军无一人伤亡。
王嘉胤此时内心也是绝望的,若是整个大明的明军都装备了此武器,只怕这起义谋反就是一个笑话。
而堵在进山路上的白杆军从另一个方向也赶了过来,张宗衡派的宣大的明军也已经赶到,只是宣大的明军就在外围看着白杆军屠杀叛军,手心冒汗。
卢象升派人去给王嘉胤去了一封劝降信,“王嘉胤,你觉得你们还有希望吗?兵部已经着手大批量的制造此种武器,你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识相的还是投降吧,还能保住你的部下性命,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害了十几万人的性命。”
巴拉巴拉的卢象升还说了一堆什么会为他求情,会安排好他的部下的去处之类的话。
王嘉胤收到信后,攥着信的手青筋暴突,喊道:“天不助我,天不助我啊。”
王嘉胤的一众部下今天也是被打蒙了,从来没见过这种打仗方式,也不是没见过火绳枪之类的,只是没这么快的换药速度,也没法长时间的像这样进行射击。
还有明军的大炮,轻了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而反观他们这边,缴获的几门笨重的大炮根本没法运输,许多士兵手里还是拿的镰刀锄头。
两边对比差距太大了,王嘉胤的部下此时心理也是发慌,没有了之前的信心。
王嘉胤迟迟做不了决定,回信说要考虑一天,王嘉胤将白玉柱所部给调了回来。
可以说白玉柱在顺德被打的灰头土脸,自起义以来从来没有这么绝望过。
根本没法靠近明军,更不谈跟明军白刃战了,数次冲锋都没冲到明军军前五十米,死伤惨重。
回来后的白玉柱垂头丧气,王嘉胤见到白玉柱这个样子,哪里还不清楚张献忠心中的气闷。
王嘉胤将卢象升的信给了白玉柱,白玉柱看后说到:“若是投降我等岂能还有活命机会?”
“若明军都是此装备我等也只是早死晚死的事情。”
“明军此战法也不是不可战胜,他们没法移动,我们打不过只需要跑即可。”
“若明军一直追呢?只要我们停下来与他们决战,他们就能迅速结阵,若是我们一直跑,到哪里去补给。”
“只要他们的弹药消耗光了,我等还不能一战?”
“这个我又何尝没有想过,可是你算过没有,他们一个人仅仅身上带的就可以每人几斤火药和铅弹,也就是每个人可是射击几十次。
你看看我们十几万大军够他们两万多人多少次射击的?只怕我们人都死完了,他们的储备火药还不需要拿出来用。”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们只能投降?”
王嘉胤看着其他的部下,说道:“你们什么意见,都说说吧。”
经过一天的战斗,所有人都不想再打下去了,这就是一边倒的屠杀,而且就凭这些拿着锄头的军队?白刃战都干不过明军,况且这些燧发枪如此犀利的明军,这些部下也都想投降了。
“投降吧,只是我们可以谈条件,要求我们保留部队,朝廷要给钱给粮给兵器,将来有机会我等还可以东山再起。”
“那就听盟主的。”
第二日,王嘉胤回了一封信给到卢象升,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并威胁若是不答应这个条件,他们宁死不祥。
卢象升知道这个条件崇祯绝对不会答应的,按照崇祯的说法所有的首恶都要除掉,卢象升最多也就是能做到将这些叛军的头头活着送回京城,适当的求情。
毫无疑问卢象升拒绝了,两军开始变得剑拔弩张,王嘉胤说到:“能不能争取到一个好的结果就看兄弟们是不是用命了,卢象升不答应我们的条件就是把我们往死路上逼。”
而卢象升这边,堵王嘉胤进山后路以及驻扎在顺德的白杆军都已经赶到,三万白杆军都已经到齐,三万支燧发枪一百门大炮以及无数手榴弹严阵以待。
王嘉胤这边开始发起冲锋,十几万大军,他不相信不能让明军胆寒撤退。
卢象升将指挥权交给马祥麟,自己站在高处观战,王嘉胤的军队毕竟是一帮乌合之众,就是再有勇气,昨天的一战也去了七七八八,这才冲锋没多久就有人丢下武器抱着头不动了。
王嘉胤绝望地看着都丢下武器抱头蹲下的士卒,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自己明知道是这个结局为什么还要赌呢?白白葬送如此多的士卒性命。”
白玉柱过来说到:“盟主,我们逃吧,他日再东山再起。”
“明军此等武器,我等如何东山再起?投降吧,我会竭尽全力保大家的性命。”
白玉柱等人也不再言语,如此一年轰轰烈烈的造反,就这么戏剧性的结束了。
而他们这些人的命运也不知道将何去何从,白玉柱看着跟随自己的二子,才十岁,心理五味杂陈,是自己害了他吗?
白玉柱自问若是不带着他,很快他也会饿死,没有粮食了,只有造反抢大户才能有些粮食吃。
白玉柱伸手摸了摸自己儿子的头说到:“是为父对不起你。”
白玉柱儿子面容坚毅看了看白玉柱没有说话,表示自己不怕。
一年来将山西陕西打的稀烂的叛乱至此了结了一部分,王嘉胤白玉柱等人被押送回京,十万降卒在白杆军的押送下回京由崇祯决定如何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