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学术自由
“陛下看我楚王不顺眼了,这是想用这种手段除掉我楚王一系?”
“王爷多虑了,在下以为当是陛下有意于改革,只是阻力非常大,而且没有支持他的人,在不断地试探相关人士的底线,也在寻找能够给予他支持的人。”
“试探底线能拿皇位开玩笑?本王不赞同这种说法。”
“王爷,听在下一言,若是想保楚王一系富贵,以后当牢牢站在陛下一边,陛下的任何改革政策,王爷都无条件支持。”
“哪怕夺了文王王爵,本王也同意?”
“王爷以为藩王有不同意的权力吗?宁王等藩王都尝试过如成祖那样夺取大宝,可都没有任何希望。”
“本王明白了,本王这就写请罪奏疏,甘愿认罚。”冷静下来的楚王说道。
楚王连夜赶写奏疏请罪,要求陛下从重惩处朱华廛,若是罪当牵连楚王府,也甘愿受罚。楚王说的那是一个情真意切,就差把儿子没了再生就是了这要是封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的态度直接写出来了。
楚王表明态度朱华廛的文章不代表楚王府的态度,楚王坚定支持陛下站在陛下一边。
国子监的学生的请求没有得到崇祯的回应,倪元璐又拦住了学子跪门的行为,倪元璐总是要给国子监诸生一个交代的。倪元璐想办一个学刊与皇家理工进行隔空辩论,既然崇祯将此定性为学术之争,那倪元璐就从学术之争的路子入手。
只是国子监办学刊跟《天问学刊》辩论,倪元璐是不敢擅自做主的,上疏询问崇祯是否允许国子监办学刊。
令倪元璐意外的是崇祯爽快的答应了,给的答复是去礼部报备之后方可办理学刊,以后所有新办的学刊均需要礼部的文书。
就这样国子监与皇家理工学院隔空对辩,国子监的学子都是从理学的角度依靠理学的体系进行缜密的逻辑推论写就文章。
而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的文章都是跳出理学窠臼用缜密的逻辑一层层的推论写出的文章,甚至有数据有图表。
这两相一对比,高下立判,慢慢的国子监自然有些招架不住。
皇家理工能够占据上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皇家理工的学子每七天就来一次大辩论,学校上万人,不断地辩论筛选,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再进行终极对决,早就对辩论轻车熟路了。
随着两刊的辩论的深入舆论的蔓延,许多不关注此事的读书人与大儒也开始关注此事。
一则抱着观望态度的人见皇帝没有任何干涉的意思,二则两刊的文章写的越来越精辟,让人深受启发,因此各地的大儒也加入了辩论。
只是这些新加入的读书人与大儒的内部也产生了分裂,有些人读了皇家理工的文章犹如醍醐灌顶,许多长久以来想不通的事情都有了答案。
有支持皇家理工学院的观点自然有支持国子监的观点,而且支持国子监的人明显更多,守旧派对于新兴力量还是有着巨大的碾压式的人数优势。
当然了也有人两个书院都不支持,看到学刊时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对此争论有自己的观点。
这些两者都不支持的人都出手申请办理学刊,但是没有被崇祯允许,崇祯的答复是暂时学刊名额有限,这些大儒无奈只能投稿这两家学刊。
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只有皇家理工学院的《天问学刊》不论什么观点都接受投稿,只要符合格式内容新颖逻辑自洽严密,就可以刊登,哪怕是反对的观点都行。
而国子监的《天理学刊》则是仅接受与自家观点相同的文章,这一比就高下立判了。
在皇家理工学院筹备自己的天文历法研究院的汤若望也关注了这个论战,他看了这些文章后大受震撼。
要知道此时欧罗巴还是大小帝王领主林立,甚至皇权的权利都远远不如大明,哪里见过如此学术大辩论,还是掘皇权根基的辩论。
这些文章在汤若望看来那就是绝对为皇帝所不允许的,但是他奇怪为何都堂而皇之的登刊。
最重要的是汤若望觉得自己错了,以前他认为大明的文人都很保守固执,如今看来是极其大胆的,丝毫不顾及皇帝可能会秋后算账。
历史上大明末期的官员文人几乎人人致仕之后都会著书立说,尤其是江南地区,开口就是家国天下,闭口就是黎民百姓,从来不顾及北京的想法,学术氛围是很自由的。
徐光启也在皇家理工学院弄了几间屋子作为他宗教研究院的办公场所,他刚来的时候对皇家理工并不感冒,平时七天仅仅来一两天,多数时候都是呆在内阁值房处理公务。
不过有次过来皇家理工,来兴趣想逛一逛校园,无意间去了教室,当时正值七天一次的全校大辩论。
徐光启在处于激烈辩论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教室里,不断地停一会换一个教室。
有的教室在辩论儒家的学问,有的辩论数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有的辩论自然之理,有的辩论大明如今的税政。
徐光启一路听来,那些辩论大逆不道的学问、那些辩论数科学问之复杂、那些辩论无人敢触及之税政,让徐光启对皇家理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徐光启感慨于这些人对于理学与诸子百家等学问真的是敢说,百无禁忌,而对于诸如数科、术数之流的辩论又逻辑严密法度森严,几乎无懈可击。
观摩了这一次的大辩论之后,徐光启渐渐的喜欢上了皇家理工学院,他后来总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皇家理工那种无拘无束自由的学术氛围。
徐光启真正观察起来皇家理工时才发现,皇家理工学院就不存在等级,哪怕崇祯来教课,那些学生除了称呼之外并没有显得多么惧怕皇帝威严。
而书院的管理也是一种新的模式,书院的管理团体成员也都是在不断地变动,没有哪个人能够固定的呆在一个职位,而那些从事校园管理的学子也只是认为那是一份临时的工作与责任,甚至还嫌弃参与校园管理耽误了自己的功课导致成绩下降。
经过这一次的经历,徐光启才开始逐渐的增加去皇家理工学院的时间,有时候会去听那些课,虽说每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都在尽心的努力表达自己的理解,只要参与必有所得。
徐光启见到这种情况反而坚定了不在皇家理工担任教师的想法,认为教师会束缚这些学生。徐光启还诞生了想尽自己的余下不多的生命维护皇家理工。
汤若望成了徐光启的研究院的第一个研究员,徐光启成了汤若望研究院的第一个研究员,二人不只是都喜欢宗教,而且都喜欢天文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