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敲定会程
大朝会上,仁宗颁发了三个旨意。
一是将文会场地迁至江陵府,由江陵府府尹协助文会专班举办;二是变更文会选人制度,原应邀人和举人以上身份的人均可参与文会初选,朝廷将从中选取两千人参与文会,最终遴选一千人参与《开越大典》的编纂。三是任命陈有宾先生和孙元苑先生为初选主考官,翰林院和礼部负责组织考试和维护秩序。
众大臣听后哗然,这完全颠覆了前期的安排,他们努力为自家子弟争取的名额很有可能作废。
宰相率先提出疑问:“文会是天下学子的盛事,若不限制名额恐怕会出现万人参会的状况,就算是经年筹备科考、招待外宾的汴京城客栈容客量也只有五千人,江陵府没有组织经验,难免考虑不周。如果住宿、饮食准备不妥当,恐怕要寒了学者的心,如果举全城之力开设客栈但后续无人使用岂不劳民伤财,还望官家三思。”
宰相提出的问题确实合情合理,江陵府虽然富庶,但论接待宾客的经验必然不会有汴京城丰富,连汴京城都未必能承载下的人数怎能让一个府城月余就准备出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实则宰相有私心,他和他的小团伙推举了近百人参加文会,如果这些人选举不上他也难以交代,而且这些人大概率会择优入朝,不亚于一次科举考试,他们自然要先占先机。
各位官员纷纷附和,七嘴八舌的提出反对意见。他们中,有的官员暗自承办了客栈,有的官员特意新开设酒楼,有的官员甚至承包下了所有车马生意,就为了在文会的时候狠赚一笔,如果文会迁址将对他们带来巨额损失。
朱太傅也进言:“启禀官家,臣对两个初选主考官有意见。这两人都是白身,没有监考的经验,国子监陈有宾尚有名声在外,孙元苑是谁臣都没听过,臣以为难以服众。”
以仁宗的经验,只要侵害了官员们的利益,反对声音不会小,但也没想到会遭到文臣的群起攻之。
如今朝堂俨然分为两列,一列是义愤填膺的文官,一列是事不关己的武官。
为什么武官不关心呢?他们大多喜欢田产,经营硬通货,客栈、酒楼这种附庸风雅的事他们真不擅长。既然没有利益冲突,就没什么好争辩的。
仁宗点了殿前都指挥使,“穆爱卿,你有什么想法?”
殿前都指挥使回禀道:“官家去哪,臣就负责在哪保证官家出行安全,其他事情不在臣的考虑范围内。”
“卫上将军有何想法?”
“官家既已决定,必是做了万全准备,臣无想法,但听差遣。”
仁宗面上疑惑,“朝堂上的都是我大越的肱骨之臣,诸位爱卿言辞激烈,究竟是公心多还是私心多呢?”
提意见的官员均跪下,争先恐后的表态:“臣等都是为了社稷着想,不敢有半点私心。”
安郡王嘟囔道:“臣有一说一,没有私心臣就不会有发言的动力,谁没事费力不讨好呢?”
跪着的众臣
仁宗是有意要看他们的反应,果然大臣们从来不让他失望,讨论声都快把殿顶掀翻了。
“崔翰林,你把制定的会程保障书念给他们听听。”
崔容时上前行礼,字句清晰的说道:“江陵府府尹承报,江陵府户数八万余户,人口二十二万余人。江陵府所有客栈和餐馆自文会起只供参会人使用,所有官宦世家的府宅均自愿免费提供给学者,民宅每户至少提供一个住宿位,且仅收取最低食宿费。文会期间,江陵府保证物价涨幅不超过一成,官府也将在沿途提供粮食和饮用水,并开放驿站,确保全部参会人有屋可住、有饭可吃。”
这是崔容时连夜与太子和太子妃商议出的策略,太子妃愿意倾全族之力支持文会,江陵府的官员大多受过阿周氏的照拂,而且这等迎接圣驾的机会千载难逢,官员们自然愿意鼎力相助,外放的官员哪有不想在官家面前露脸的。
兵部尚书仍不死心,他继续发问:“就算是官府有安排,如何能保证百姓们心甘情愿呢?若是因为文会引得民心怨声载道反而不美。”
崔容时回复道:“官家特批,江陵府筹备文会有功,免一年税赋。民宅的住宿食用均为统一定价,百姓还可自由售卖特产和手工艺品,官府绝不占百姓一分一厘。同时府衙也将增派人手,全天巡逻,一旦发现不平事立即处理,及时解决民忧。”
至于官宦世家,他们免费提供的府宅多数面向知名学者,他们能接触到顶级名流,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有抱怨。
众官员又哗然,怪不得举全城之力办文会,免年税赋,还能在官家面上立功,哪个府城不愿意,可惜天大的便宜都让江陵府占去了!
仁宗看着他们小算盘落空的表情,暗自发笑,算计莫过头,过头天必收。至于江陵府的背后是太子夫妇的手笔,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不是大错,附庸也收拾了,该给的台阶还是要给的。
“迁址的事就到此为止,至于太傅提的主考官人选,朕都已亲自考验过,文会是以文会友,官僚气息不要太浓厚,我们就按照文人的习性开展选举吧。”
朱太傅叹气,官家自己都亲自过问了,他反对不就是不相信官家识人能力嘛,再也没有二话。
崔容时又继续奏报:“启禀官家,自古文无第一,《开越大典》要集百家之所长,因此臣建议取消座次排序,将文会的会场设为圆形,这样与会学者均可畅所欲言。”
仁宗点头,和颜悦色的说道:“圆象征圆融智慧,包罗万象,法理合一。崔翰林的提议很好,准奏。”
至此,文会的大致流程敲定,细节问题将交由文会专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