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九锡 > 652【何错之有】

652【何错之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道彦乞骸骨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城。

    震惊者有之,坦然者亦有之,绝大多数人对那位老相爷心怀崇敬,前往相府探望问候的官员不计其数。

    荣国公萧望之、魏国公厉天润、右相薛南亭以及各部衙堂官纷纷前往,朝中以左相弟子自居的高官足有二十余人,普通官员压根没有进府的资格,只能在相府之外聊表敬意。

    江南各家门阀望族的家主和族老亦登门请安,不论这几年锦麟李氏有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在李道彦即将离开朝堂的时刻,这些人都不敢引来外界的非议,至少场面上的礼节一丝不苟。

    相府外车水马龙,华盖如云。

    宫里的赏赐更是连续数日不断,随着一道道恩旨颁下,李道彦成为大齐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生前便集三公之衔和三阁大学士于一身的文臣。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老夫这辈子算是值了。”

    宾客散去,夜深人静,李道彦靠在榻上轻声感慨。

    堂下站着一位中年男人,正是他的长子李适之。

    这位现任礼部尚书抬眼扫过站在榻边的少年,温和地说道:“稚鱼儿,你先下去歇息。”

    李公绪对素来温文尔雅的伯父非常敬重,即便他知道伯父和祖父之间存在一些分歧,至少对方在明面上并无指摘之处。

    不过相对来说,少年肯定更加顺从自己的祖父,于是他下意识地看向榻上的老人。

    李道彦淡淡道:“让稚鱼儿留下,他是李家的人,有什么话听不得?”

    李适之目光微凝,旋即谦恭地说道:“是,父亲。”

    这几天虽然贵客盈门,李道彦却并不疲累,一者需要他亲自接见的大人物本就不多,二者来人皆知老人最需要静心调养,故而顶多就是来略坐一坐,闲谈几句便告辞离去。

    真正忙碌不休的是李适之和他几个弟弟,以及族中一些嫡系子弟。

    纵如此,在李适之脸上依旧看不到半点倦色,沉稳淡然一如往常。

    李道彦看着这张似平湖不见波澜的面庞,略感无趣地说道:“有话直说便是。”

    李适之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丝变化,缓缓道:“父亲,论理儿子不该置喙您的决定,然而兹事体大,父亲事前并未与族人商议,连我也是在事后才得知详情,以至于府中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

    李道彦花眉微挑:“需要什么准备?”

    李适之微微一窒。

    正常情况下,他当然可以直言相告,譬如涉及到李道彦辞官之后朝中的权力真空如何安排,李氏子弟是否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更进一步。

    然而因为过往一些纠葛,或者说因为他这位未来家主的一意孤行,导致父子之间出现的隔阂,有些话便难以出口。

    李道彦见状幽幽道:“你如今已是礼部尚书,在朝堂上位高权重,又得陛下信重,为父在与不在影响不大,难道你不能安排好晚辈们的前途?要知道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不过是区区一介户部侍郎,依旧能让锦麟李氏独占鳌头。现在你距离中书仅仅一步之遥,身后又是堪为江南门阀之首的李家,何必如此心虚呢?”

    这话里含着淡淡的讽意,李适之自然能听得出来。

    他依旧平静地说道:“儿子岂敢与父亲比较?”

    李道彦不禁轻轻哂笑一声,道:“比或不比,如今已经不重要了。一直以来,你心里觉得是我这个父亲挡了你的路,让你的光彩始终无法显现,现在我主动离开朝堂,合该伱大展拳脚扬名立万,不是吗?”

    李适之双眼微眯,望着靠在榻上风轻云淡的老人。

    良久之后,他颓然一笑道:“原来在父亲眼中,我竟是如此不孝之人。”

    “你很孝顺,从小到大皆是如此。”

    李道彦凝望着他的双眼,漠然道:“若非如此,我又怎会将全部心血投注在你身上,倾尽所有地培养你,在你刚刚及冠的时候便帮你铺好一条康庄大道,在你而立之年便将族中大权一点点移交给你。你没有让我失望,无论在朝堂还是坊间都有一個好名声,江南各家府邸都与你亲近。从继承人的角度来说,你做的比我的预想更好,甚至是好得过了头。”

    李适之沉思片刻,反问道:“既然如此,父亲为何一直对我不满意?”

    站在榻边的李公绪越来越紧张。

    少年此刻终于意识到,今夜祖父强行让他留下来,或许是要让见识李家藏在阴影中的那一面。

    果不其然,下一刻李道彦轻声道:“因为侯玉,因为元行钦。”

    听到这两个名字,李适之目光微冷,却依然固执地问道:“敢问父亲,这两人有何不妥?”

    李道彦沉声道:“你在成州担任益通知府的时候,暗中撺掇侯玉欺上瞒下擅启战端,以致大齐和沙州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有没有这回事?”

    出乎李公绪的预料,他的伯父并未否认,垂首道:“是。”

    李道彦又问道:“你用重金收买元行钦,让他成为你在京军中的耳目,有没有这回事?”

    李适之依旧坦然道:“有。”

    李道彦冷笑一声,缓缓道:“侯玉被流放三千里,你调动人手准备在路上伏杀,只不过王晏那个蠢货先行一步,让你省了一些麻烦。你又让人煽风点火,逼得那四家门阀铤而走险,最后你黄雀在后渔翁得利,利用这个机会在朝中安插亲信,是也不是?”

    这一次李适之没有直接回答,他稍稍沉默之后,不解地问道:“父亲,我这样做难道有错?”

    “没错?”

    “当然没错。同样是江南望族,为何郭王等人就可以染指军权,李家却要被隔绝在外?我并无不臣之心,拉拢侯玉亦不过是为了多一处人脉。至于那四家门阀犯上作乱,就算我没有插手其中,难道他们就不会反?既然已是既定事实,那些空出来的官位最终还是需要有人填补,为何不能是李家的人?”

    李适之似乎已经忍了很久,越说越顺畅。

    他直视着老人沧桑的双眼,断然道:“父亲,您既要维持锦麟李氏的荣耀和地位,又想做扶保天子青史留名的忠臣,可知这公私之矛盾天然存在?这几年因为您屡屡偏向先帝,江南望族在背后是怎样的议论,您知道吗?身为您的儿子,我没有办法劝您改变想法,只能在背后缝缝补补。”

    李道彦微微摇头,失望地说道:“看来是我错怪了你。”

    李适之平复着心绪,垂首道:“儿子不敢有此念。”

    李道彦并未纠缠这个话题,继而道:“所以你就送那四家几千口人去死?”

    李适之沉声道:“一直以来,父亲您的所作所为不能说有错,只是将人心想得太美好了。锦麟李氏属于江南门阀之一,永远无法脱离这个身份,只有他们团结在李家周围,您才有底气在朝堂上与皇权较量,否则宰相也能变成应声虫。您要维护先帝维护皇权的威仪,必然会触怒下面的人,会侵占他们的利益。我曾经劝过您,但是没有任何效果,锦麟李氏注定会夹在中间。如果局势没有任何变化,必然会有人付出足够的代价。”

    他微微一顿,肃然道:“您不妨想一想,倘若京城叛乱没有发生,先帝和江南门阀的斗争持续下来,局势到了白热化的境地,届时锦麟李氏如何选择?继续替陛下打压那些望族,李家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谁都想扑上来撕咬一口。至于联合那些望族逼宫先帝,儿子知道您不会这样做。”

    锦麟堂内一片寂静。

    片刻过后,李道彦淡漠地说道:“不是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父亲说的没错,确实有第三条路。”

    李适之似乎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面上泛起一抹自嘲,徐徐道:“先帝或许不想赶尽杀绝,毕竟他还需要官员治理各地,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门阀子弟。只要父亲身为表率主动退让,只要锦麟李氏不贪恋现有的权势和地位,以您和先帝默契的程度,这件事虽然困难却可以办到。无非是朝李家自身挥刀,割下一些血肉给世人看,从而震慑其他门阀望族,逼他们低下头接受现实。”

    李道彦看着自己的长子,缓缓道:“既然你懂这些道理,为何要如此固执?”

    李适之闻言抬起头,昂首道:“因为我是您培养的继承人,是锦麟李氏下代家主,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李家的利益。李家能有今日,父亲居功甚伟,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力,但正因如此,我才无法容许旁人夺走李家的基业。”

    他忽地抬手指向站在榻边的少年,一字字道:“您为何要亲自培养稚鱼儿?为何要让他拜陆沉为师?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即便如此,为了家族命运考虑,我可曾做过半点手脚?可曾让这孩子掉过半根毫毛?父亲,难道在您心里,我真是愚蠢而不自知、一心只有权势的不孝子吗?”

    最后那句话,隐含着无尽失望和愤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