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过往
云苓上下打量了一下刺史夫人,道:“夫人还是梳妆一下吧,也不差这点时间。”
刺史夫人道:“没必要。”
“有必要有必要,我给夫人打扮,以前在家我总是给我娘梳妆的,她总夸我的手艺特别好呢!”
云苓不由分说地就拉着刺史夫人往外走,只是奔到半路才挠挠头,懊恼道:“那个,夫人,您的院子在哪儿?”
刺史夫人没忍住笑出了声,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就被身边人的惊呼吵到耳朵:“哇!夫人您终于笑了,看来夫人还是很喜欢我的。”
“没有。”刺史夫人立马没了笑意。
“就有就有。”
“夫人想要个什么样式的发髻?”
刺史夫人坐在梳妆镜前,云苓站在她的身后,为她捋着头发。
看着镜中早已攀爬上岁月痕迹的双颊,刺史夫人心中闪过一丝惆怅。
想当年,她也是英姿飒爽明媚张扬的。
只不过,终究抵不过世俗,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恨吗?恨。
悔吗?不悔。
皮囊都会老去,唯有心中信念不会消散。
叹了口气,刺史夫人回道:“简单点就好。”
云苓点点头,手上动作翻飞,很快便为她梳了一个简单干练的发髻,又缠着非给她挑了件窄袖便装的衣裙,看起来倒有几分像女将军。
眸中闪过几分惊叹,云苓不吝赞叹:“夫人这样,看起来像是巾帼英雄。”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这话戳中了刺史夫人的心间事,她看到她的眼睛又黯淡了三分,最后只化作一句:“走吧。”
便率先出了门,云苓急忙跟上。
只是出门时她眼尖地看到了躲在暗处的某个小厮,看来已经准备好了。
云苓挽住刺史夫人的胳膊:“夫人,您出门不带些丫鬟侍卫吗?”
刺史夫人看了她一眼:“底下人会安排的。”
过了一会儿她又说道:“我会让管家安排的,现在你跟我去花园等一会儿就好。”
那片衣角很快消失,云苓才松了口气。
也不知道刺史夫人是不是故意的,她将自己引到了景白川所说的那个枯井附近。
云苓不是很愿意怀疑眼前的这位夫人,哪怕她的丈夫是吕石。
她也说不上来是因为什么,但总有种莫名其妙的信任。
可心底的一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并不能让云苓选择相信,所以从靠近这边开始她的一颗心都紧紧提着。
好在刺史夫人并未多言,只是静静地站着,不知在想什么。
“夫人,已经安排好,您可以出门了。”
下人前来回话,云苓见她点点头拉着自己走,心中的大石头非但没有落地,反而悬得更高,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果不其然,她并着刺史夫人方走到刺史府的大门口便被人叫住,云苓转头看过去,来人正是吕石。
心头骤然一紧,不自觉地便摸向了广袖中藏着的匕首。
但是吕石的目标似乎并不是她。
云苓看见他走到刺史夫人身边,肉眼可见地能看到他眼底的欣喜和惊艳:“三娘,你这个样子,很像当年我们遇见的时候,很好看。”
刺史夫人只是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吕石也不恼,只径自继续说着话:“这么多年,三娘,你终于想通了了吗?”
刺史夫人一个闪身躲开了他伸过来的手,避他如蛇蝎一般:“与你无关。”
“你!”
吕石眉宇间转瞬染上了怒色,正欲说什么又被刺史夫人顶了回去:“怎么?我连出门吃个饭的自由都没有了吗?”
“三娘,我……我不是这个意思。”吕石有些无措,像是犯了错的孩子。
刺史夫人并未心软,冷声继续道:“既然不是这个意思,那就请让开,我要走了!”
说着朝云苓伸出了手,云苓看了吕石一眼匆忙扶上,然后跟着一起进了马车。
脚下的车厢缓缓启动,云苓看着闭目养神的刺史夫人出神。
“你有什么想问的?”刺史夫人没有睁眼,只是平静地开口。
云苓摇头,但又很快发觉她看不到,便补充了一句:“没有。”
刺史夫人终于睁开了眼睛,看着她欲言又止,半晌也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然后再次闭上了眼睛。
用午膳的地方名叫锦上楼,是一家不算很大但也不小的雅楼。
云苓跟着刺史夫人进了雅间,里面有一扇窗,正对着一处湖泊,景色倒也别致。
点好菜送上来,刺史夫人先给云苓夹了一筷子鱼:“我知道你们绝对不是普通的行商,你们是为了后花园的东西来的吧?方才你为我梳妆是为了给什么人打掩护,对吧?”
云苓一愣,端着碗伸过去的手停在空中,收回也不是,不收回也不是。
刺史夫人兀然笑了:“你还是太年轻,我不过随口一提你便全部告诉我了。”
云苓收回手,问:“夫人既有所怀疑,为何还要帮我?”
刺史夫人摇头,看向窗外:“我与吕石相识,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我父亲乃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林氏盟主,从南到北,从朝堂到江湖,没人敢不给我们林家面子,我在家中行三,所以他们都叫我三娘,但我自幼不爱红妆,针织女红一概不会,反倒是骑马耍枪是一把好手。”
说着,刺史夫人的思绪便飞回了二十多年前。
林氏恣意张扬的三姑娘,虽没有倾城之姿,但也称得上是个美人儿,自幼随父亲兄长在武场上长大,便另有一股子英姿飒爽的味道,马场上纵马扬鞭的模样,比武台上长刀挥发的姿态,任谁也得称赞一句“巾帼不让须眉”。
朝堂,江湖,从来都不是对立或是互不打扰的姿态,尤其是那个时候朝堂几多风雨动荡。
自幼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林三娘,满心壮志,一心想要护卫山河,做一位女将军女英雄。
那个时候,她身边另有一位青梅竹马。
他唤作——林书安。
他是父亲从外面捡来的孩子,也是她的二哥。
林家没有读书人,偏生从林三娘祖爷爷辈开始,他们家就偏爱读书人,故而给这个孩子取名叫书安,望着他长大能做个读书人。
可是林家注定是出不了读书人的。
林书安日渐长大,偏爱的依旧是武场上雄姿勃发的模样而非书屋里挑灯夜读的温润身影。
父亲虽有失望,但也没有强求。
大哥年纪稍长,待三娘出生,他已经懂事开始帮父亲处理江湖事务,并不能常有空闲陪伴她。
所以三娘便一直跟在二哥身边,跟着他读书识字,跟着他习武射箭,跟着他立誓护国安家。
林书安的身世并无人隐瞒,三娘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二哥与自己没有血缘。
所以后来日渐生出欢喜来也无可厚非。
故事的开始很简单,故事的过程也没有肝肠寸断。
对于两个孩子互相喜欢的事情,父亲和母亲以及大哥都表示祝福,甚至母亲还想好了要给二哥再弄个身份,好脱去这层兄妹关系,以免旁人诟病。
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地方走去。
他们约好,婚后便一起投效朝廷,一起去边关守卫河山。
若是朝廷不收,那边一起行侠仗义。
他们两个,在所有人眼中,都很般配。
若是没有后来,他们的未来会很美好。
遇见吕石的时候,三娘骑马纵横山野,见到了打家劫舍的贼寇,她上前击退了他们救了被劫的人。
那些人里就有吕石。
他说他无家可归,三娘心软便将他带了回去。
吕石是个彻头彻尾的读书人,林父惜才,对他好生相待奉为上宾。
可是林家从未想到,那个时候,远在皇宫后宫里的皇后和太后,会心狠手辣至此——林家大哥不过是意外救了谢家大哥一回,没多久宫中的谢妃怀孕,皇后与太后便视她为眼中钉,乃至整个谢家都没放过,就连救过谢家大哥的林家她们也不打算放过。
那时三娘年轻气盛,听闻谢家惨案还曾想要去朝廷讨要说法,尽管她不认识谢家人,尽管她对那位谢妃更是知之甚少,但她从小就听说过谢氏英雄的故事,她为他们叫屈。
或许也不只是她,还有许多的百姓,但最后都被皇后和太后的亲兵给镇压下去了。
那样的场景,三娘至今不敢回忆。
满城的鲜血和尸骨,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
她最后还是被父亲母亲和两位哥哥劝住了,他们告诉她,要忍辱负重要能忍寻常人不能忍之事,他们需要静待时机才能攻入皇宫,为景朝的忠臣和无辜的百姓报仇。
这一切的计划到最后还是破灭在了吕石手中。
任谁也想不到,一个胆小怕事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竟然是太后派来的细作。
看着林家被灭门,看着父母兄长爱人亲人死在自己眼前,三娘只觉得可笑。
可笑那样的奸人能随意主宰他人的生死,可笑他们锦衣玉食却要碾死那些无辜的弱者,可笑他们竟有如此重的疑心病,可笑她竟然看不出这人人面兽心两面三刀!
三娘怎能苟活?
她一心求死,可是吕石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