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问斩李兆龙
李兆龙一党的残存势力,听见如此骇人听闻的消息。
一个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整日焚香祷告,盼望苏修别来自家。
梁州百姓,一听是前任刺史李兆龙要被斩首,纷纷奔走相告。
串东家,走西家,通知大伙儿前来看热闹。
天色刚巳时,菜市口就被梁州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
待苏修午时到达之际,整个菜市口万人空巷,进都进不来。
百姓们熙熙攘攘,一旁的梁州府兵丁根本无法开路。
百姓太多,苏修骑着马匹根本无法过去。
苏修伸手拿来身旁小厮的锣。
掏出怀中火铳,冲着破锣侧面开枪。
只听“嘭”的一声。
火铳的枪声,震耳欲聋,震聋发聩。
苏修周围兵丁免露痛苦之色。
一旁的周圣更是直接被震的短暂失聪。
街道百姓个个捂着耳朵。
原本嘈杂的菜市口,顿时鸦雀无声。
整个菜市口骤然安静,满是人群的街道,此刻静悄悄的,好似掉根银针都能听得见是的。
安静的人群也终于听得见官差的声音。
几位官差抓紧这个空挡赶忙将周围百姓分割出一条道来。
苏修下马,趁着这间空挡,进入菜市口,稳坐太师椅之上。
一旁衙役将李兆龙压上菜市口断头台之上。
李兆龙用力挣扎,嘴中脏污不断。
“苏修,你枉为臣子,居然越俎代庖,曲解圣意。”
“他日,楚帝定不会放过于你。”
李兆龙这边如此咆哮。
而另一边的李泽是两腿发软,屎尿气流。
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侩子手站在李泽身后,感受着他周围臭气熏天的空气。
眼神皱了皱眉头。
没想到平日里人前显贵的李大公子,面对死亡时也与常人无异。
两位侩子手端起一旁的断头酒递给李兆龙父子。
李泽扑棱这脑袋,不喝侩子手递来的白酒。
“不…我不喝,我不喝,我不想死,爹,我不想死啊爹。”
李兆龙看着身旁如此不堪的儿子。心中气不打一处来。
那日若不是他干的如此明显的,粥厂位置如此猖獗,又怎会被苏修抓个现行。
虽说苏修早晚都会找自己茬,可是这不争气的儿子却硬生生把机会递给了苏修。
这真是睡觉有人递枕头。
想到这里,李兆龙对着李泽怒吼。
“闭嘴,你这蠢才,若不是你,我父子二人怎会落得这般田地。”
“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我乃朝廷二品大员,堂堂梁州刺史,怎会有你这种贪生怕死的儿子。”
“来吧,砍吧,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苏修抬头看了看天色。
法场上的刽子手跟苏修比了个手势。
苏修抬了抬手制止侩子手。
起身冲着法场中央平静道。
“李兆龙,你好歹也是二品大员,封疆大吏,此刻,你有何话说?”
李兆龙自嘲一笑,眼神逐渐涣散。
现在自己终于明白,苏修是真的要杀了自己。
“呵呵,怎么要我对你摇尾乞怜,哭诉一场,痛改前非嘛?”
“苏修,你从未经过官场,你不懂,很多时候你是没有选择的。”
“而是那大势逼着你去随波逐流。”
“苏修,我现在确实不想死了。”
“不是我贪生怕死,而是想知道,这梁州在你得治理之下,会成什么样子。”
苏修平静看着李兆龙。
“自己心智不坚定却赖他人,临死都不认为自己犯错。”
“你真的很悲哀。”
李兆龙忽然情绪激动大吼大叫。
“苏修,我在阴曹地府等着你。”
一旁的李泽也吼道:“我来世定然食汝肉,寝汝皮。”
人就是如此,一旦发现毫无活路。
便会激发自己最大勇气,有时甚至会连生死都置之度外。
苏修看着无可救药的两人。
摆下手,扔出令牌。
“午时已到,问斩!”
刽子手听令行事,将二人背后死刑牌拔出来。
侩子手们口含白酒,冲着推头刀喷出。
对着李兆龙脑袋砍了下去。
“噗嗤”一声。
李兆龙爷俩的脑袋几了咕噜滚下处刑台。
两个沾满鲜血的脑袋宛如两个血葫芦一般,沾满泥土,满地叽里咕噜乱滚。
两人脖颈处如喷泉般喷出鲜血。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儿。
两人脖颈处血液渐渐流干。
伤口处只有汩汩鲜血流出。
苏修起身,气沉丹田冲着人群喊到。
“梁州的百姓们,我是梁州新任刺史苏修。”
“今日 我命小厮四处通报此地斩首李兆龙。”
“一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我惩贪除恶之心。”
“二是,为了召集大家,要说一件事儿。”
“我梁州今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饥不果腹。”
“但如今,有一植物名为土豆,不挑节气,不挑土地便可栽种。”
周围百姓一听此话,一个个议论纷纷。
“这…世上真有不挑节气,不挑土地的作物?”
“不知呀,从未听说过呀有此等神奇食物。”
“若真有此物,咱们梁州百姓可就有福了。”
苏修看着底下叽叽喳喳的百姓。
你一言我一语的,都在讨论苏修说的新植物。
苏修见时机成熟,重新开口道。
“大家稍安勿躁,此物虽然无论时节和土地。”
“但咱们梁州气候恶劣,乃是真正的苦寒之地。”
“因此咱们需要一点儿改变。”
“只要咱们搭好一些屋子,待土豆苗儿到了以后,便可种植。”
“在你们务工期间,每月五个通宝大钱儿。”
“每日的伙食,粥厂管了。”
“可有人干。”
梁州百姓一听如此,纷纷踊跃报名。
“哇,每月五个通宝大钱儿啊,这可真不少。”
“就是啊,做跑堂的一个月才两个通宝大钱儿。”
“我我我,我刺史大人。”
“还有我,我们全干。”
看这菜市口拥堵的百姓纷纷报名要来建大棚。
苏修看这如此多的劳动力,心中甚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倘若日后这梁州百姓都可自己种植土豆。
那他们便不会挨饿。
不挨饿,便不会发生兵变和起义。
那楚朝自然越加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