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如法炮制
这边卓云乔带着老妈红红火火地搞事业,虽然钱是没少赚,秦凤兰对小儿子和儿媳妇却忍不住心生愧疚。
孙宝珠在五月中旬顺利生下了一对双胞胎,是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孩。
秦凤兰对于儿媳妇生男生女一向没有偏见,但孙母和孙父得了这一对宝贝外孙,却乐得好几天连嘴都合不拢。
他们老两口对家里的三朵金花虽然也很疼爱,可大概是应了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吧,总有点遗憾在心头,对女儿能生男孩便更加期待。
现在不仅大女儿生了外孙,还是一下子添了两个,可把孙父孙母激动坏了,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偏偏这个时候,秦凤兰在家具厂和养鸭子这两头都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一对孙子出生后,月子期间她总共也就去看了三回,主要是去送老母鸡、送鸡蛋、送红糖的。
孙父孙母对此倒并没有什么意见,他们还反过来劝亲家母:“你不用老跑来跑去的,我们知道你现在忙,到处都缺不了你。”
秦凤兰看着并排的两个摇篮里,嘟着嘴睡得正香的两个胖小子,怕自己一抱起来又给弄醒了,便咬咬牙跺跺脚,继续回去忙活去了。
李国俊对于自己这对双胞胎儿子,喜爱程度仅次于老丈人和丈母娘,甚至比当妈的对孩子还要宠溺,但凡他在家,摇篮就没停过,一直就在那轻轻摇着晃着。
孙宝珠坐月子期间,他都没出过师部以外的车,生怕不能当天回家陪媳妇和孩子,还好他一向工作态度很好,运输队的队长也没说什么。
等宝珠出了月子,李国俊还是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出远门,六月底卓云乔去省城交货,便想让老弟接这个出车任务和她一起去。
看李国俊吞吞吐吐的样子,她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心疼媳妇和娃娃没错,可是你老这样,领导和同事该对你有意见了。”
他这才不情不愿地去找队长,主动要求去省城送货。
卓云乔告诉老弟,自己正在和“屯纺”谈合作,如果这事办成了,以后这个服装厂的效益可能会比家具厂更好。
李国俊虽然觉得大姐现在越来越厉害了,却没搞懂这个事情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只是嘴里“嗯嗯”地应着。
卓云乔又跟他说:“到时候我总不能还让妈管服装厂吧,你处事灵活,和人打交道也有一套,如果到时候这服装厂真的办成了,你愿不愿意来服装厂?”
李国俊这才明白了大姐和他谈这个的意思,但脑子一时还转不弯来,便显得有点茫然。
他进运输队开车也有两年了,也已经算是实现了自己从小的愿望,可他心里其实有时候也挺矛盾,尤其是现在当了爸爸,经常不在家,觉得挺对不住媳妇娃娃的。
卓云乔让他别着急,可以先想想,再和宝珠商量商量。
她也是想让老弟多赚点钱,虽然他们是双职工,又和宝珠父母住在一起,但现在毕竟有两个娃娃了,而且开车这个技能,以后慢慢地就不那么吃香了。
不过服装厂的事情当时还没正式定下来,卓云乔也不便就待遇问题说太多,就怕希望越大,最后失望越大。
而现在时间已经又过去了一个半月,服装厂的事情已经敲定了,她得和二弟两口子认真谈谈了。
在卓云乔的印象里,服装厂必须是在大间的厂房里,很多台缝纫机、锁边机一起转个不停。
所以她早就在为厂房的事发愁了,这可比家具厂要的地方大,毕竟机器多呀。
沈建华作为她的智囊团随时上线,一听她的想法,忍不住问:“要不,还考虑家具厂这种方式?在厂里只需要裁剪,每个人领回去用缝纫机轧好再交回来。”
卓云乔先是一愣,随即面露喜色,也不顾女儿咪咪就在旁边玩耍,捧过沈建华的脸就“啵”了一下。
沈建华的脸唰地就红了,这还是他俩第一次在女儿面前有这么亲热的举动呢,还好咪咪刚才正忙着给布娃娃打针,听到“啵”的响声后抬头看了一眼,就又乖乖地玩自己的去了。
卓云乔见自己成功捉弄了沈建华,心里那个乐呀,忍不住眉眼都笑弯了。
好半天她才正回了表情,继续和他认真讨论:“要是让工人自己买缝纫机,是不是给人家造成了经济压力?”
“我看仙女也是一阵聪明一阵糊涂,那些家里没缝纫机的,你觉得她们的技术能咋样?”沈建华虽然是在调侃媳妇,不知为何,看在卓云乔眼里却满是宠溺。
她一下子醍醐灌顶,是呀,缝纫这个事,要不是常年累月积累,你就算给现买一台缝纫机,生手还是生手。
像她婆婆那种一个家属支撑一个家庭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凡家里有个职工,会做衣服的巧媳妇都会想办法买台缝纫机给自家人做衣服。
自从俩人碰撞出这个新的火花之后,卓云乔就又开始琢磨起分工段了,裁剪,锁边,缝纫,熨烫,除了缝纫可以分配到各家,其余工序还是要在厂里集中进行。
好在现在家具厂只需要一间厂房就足够了,另外一间可以先给服装厂用。
其实卓云乔刚开始并不准备向团里汇报办服装厂这件事,反正最后还是得像家具厂一样搞承包。
不过沈建华和秦凤兰的意见和她不同,俩人都一致认为,兵团和内地的农村毕竟不一样,有组织做保障,工人干活也有底气。
还好卓云乔并不是在乎要给团里上交利润,而是怕每次有什么新举措都得报备,她嫌麻烦。
不过她也想通了,听人劝,吃饱饭,老妈和自己的丈夫都不是没脑子的人,他们这么考虑问题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不通过团里到连里层层传达,他们想把计件工资讲清楚还真有点费工夫,因为大家都是分散的,一遍遍去说还不把口水都讲干了。
有了“公家”作为服装厂的背景,再加上家具厂工人的收入被大家越传越玄乎,不仅原来家里有缝纫机的人积极报名,没有缝纫机的也开始蠢蠢欲动了,好些人都在琢磨买台缝纫机练手艺,将来好赚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