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上坟
第二天一早,王一元,肖晓晓,小田,姐姐和大姑一行各自提了清明准备的“清明吊子”、三牲、鞭炮、纸钱、香烛等各式祭品,就去给自己父母清明节扫墓。 扫墓在老家也叫做上坟。在农村,一般一块墓地有很多的坟墓,当然了,里面的逝者基本上都是自己村子的,更多的是不出五服的本家。 这里就是一片古老的公共墓地,也是王家祖上一块比较集中的坟地。王一元的爷爷奶奶,还有父亲母亲,甚至还有更长的长辈,都长眠在了这里。 所以上坟烧纸的时候,王一元不能单单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烧纸祭拜,相邻的坟墓也要去烧几张纸钱表示尊敬,毕竟都是自己先人的邻居。 当然他也知道,这些本家祖先的坟墓,他要是不过去烧纸祭祀,回去后就要被亲戚们戳脊梁骨痛说和指责的。 还没上山,在山道的路边、山坡处停放了三三两两的摩托车。这些显然是早起的村民,赶早来到山上,给过世的祖先故人“上坟”,“插青”。 家乡的习俗,对过世的祖先故人,每年有两次“上坟”。一是除夕早晨或者除夕之前,去坟地上坟,请祖先故人回家一起团年;二是清明节或节气之前去上坟,叫“插青”,在坟地挂上“清明吊子”。 正是清明节期间,墓地上长短不一的纸幡,挂在坟头枝上。满坟山的清明吊子,在坟山上缨络流苏般的延伸开去,在微风中飘飘荡荡,或有黄白纸菊在飞花零叶中闪烁。 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王一元仿佛听到有一种声音在提醒着他:该给父母上坟了,该到他们老人家的门前去拜拜了。 上坟的人很多。这些人王一元都认识,但是都基本上都不大声说话,只是互相默默的点头打招呼。 一行人来到父母的坟前。这是一座长锥形的荒草堆,枯黄的杂草之间已经是新绿泛滥。前几年立的石碑有些斑驳,碑面上的刻字颜色已不是很鲜艳,但还是可以清晰的看见,王一元,弟弟姐姐及孙辈的名字依次排列在碑面上。 望着青灰色的石碑,王一元顿时有一种肃穆之感。这些碑面上的刻字,像是在无声地表述着儿孙辈的敬意和怀念。 他随手拨拉开拜台上的有些潮湿的枯草,蜷身下去,开始清理被杂草掩埋的坟洞口,先燃上两根蜡烛,点上三柱线香。 姐姐招呼小田,肖晓晓她俩开始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墓碑,把坟墓打扫干净。 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修整坟头草木事关家族成员风水、身体健康和气运。一个干净、整洁的坟头有利于顺遂安康,不会生出旁枝末节的一些事。 在农村,一般人上坟是要带上铁锹的。老家的习俗,清明扫墓的季节,不管后人身在何处,总会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除了满怀虔诚之心外,上坟时不少人往往会在坟墓上增添一些新土。添新土的意思是为祖先修补房屋,以防坟头土薄,影响祖业根基。 王一元也想着在坟上添一些泥土。 姐姐说道,培土,怎么添都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三下就行了。这三下的土必须要撒到父母的坟墓上,不能拍下去或者扣下去。扣和拍都是对父母的大不敬,也是不孝顺的。 当然,上坟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坟前插“清明吊子”。 挂“清明吊子”是王一元老家独特的人文风俗。“清明吊子”是由招魂纸幡演变而来,缘于踏青插柳习俗。这种“清明吊子”以竹篾编扎,缀上纸花和纸花环,花团锦簇,彩带飘飘。 王一元记得以前的做法,就是简单的用白纸剪成的纸串。“清明吊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一座坟头清明是否挂青,是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标志。 现在人们对“清明吊子”则进行了创新,就像现在姐姐买回来的这样,不再挂那种长长的幡纸条,而是换上了各种颜色的串花,称之为“清明吊花”,表示百花齐放的意思。 “清明吊子”分挂吊和插吊二种,可挂于树枝,也可插于地面。它们就这样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一个坟头上“挂青”越多,说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祈求先人亡灵庇佑。 姐姐说道,现在不比以前,经济发达了,“清明吊子”也是跟着改变和进步了。不能像以前一样还只挂一种颜色,那样会是孤孤单单的。 她说,最好是在父母的坟前摆放一些鲜花或花圈,只是因为我们时间实在仓促,这次确实是来不及准备了。 王一元跪在地上,用毛笔蘸着红漆,一笔一划的把墓碑上的父母名号,特意描红和加深颜色。一边念念有词,嘴里碎碎念道,后人铭记父母的名号,当酬当报父母的功德,我们一定长存于心中。同时,心中也祈求父母保庇儿孙们平安如意。 姐姐将祭祀的食物和用品摆放在一个竹制的匾内。王一元“挂青”后,把带来一叠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开始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打开酒瓶盖子,王一元往三个杯子里倒满酒,又拿起酒瓶向地上洒了一些。接着他蹲下身,虔诚地将要给父母烧的钱纸放在台子下面的瓦盆子里,用火柴点燃。 王一元拨动着火焰,便在口中念叨:“爹爹,姆妈,姐姐,我和晓晓,小田,还有孙辈们来给您上坟了!给您送点钱,你们可要存好,不要还是省着,该花就花,啊……” 一边哽咽的说道,王一元一边带头磕头作揖,姐姐她们也学着他的样子,给父母的坟头磕头作揖,在父母的坟前跪拜。 鞭炮点燃。顿时电光火石间,清脆的一声声脆响,猛烈的回荡在了山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