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百家讲坛之项羽之死
简书意看着电视里面的内容,其实项羽失败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项羽的小叔父项伯了,项伯是个怎么样的人?鸿门宴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项伯在秦朝时候杀了人,张良使项伯活了下来,可见项伯也不是一个好人。
其次,刘邦作为张良的君主,项伯连夜快马加鞭的给张良通风报信,报完信居然还不赶回营地,反而是在张良的邀约下,被张良请到了刘邦的帐内,而项伯也是被刘邦那张蜜嘴舔的不要不要的,最后居然要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我不明白,项伯为什么要这么做,人情都已经还完了,为什么要和自己的侄子对立面的敌人结为亲家,我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好处。
其次,项伯连夜出营,守夜的人会不知道?范增会不知道?项羽会不知道?而且项羽和自己的小叔父项伯好像也没有什么好的交情吧,起码也要警告一下吧。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都拿真剑干起来了,项羽会看不出来项伯的想法,范增会看不出来?
其次就是刘邦身世之谜,说是龙的孩子,有着五彩气运,斩白帝之子的神话,以及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兵书也是有点神话在里面了,项羽天生重瞳,这里面会不会另有隐情,这就不得而知了。
项伯作为叔父,胳膊往外拐也是服了,项羽得天下你项伯要什么金钱、地位、权力不有,去和刘邦结交什么,还有的说项伯想拯救项氏家族的命运,你项伯何德何能拯救,要武力没武力,要智谋没智谋,光凭一张嘴,能够兴旺项氏家族?
真是糊涂,这些外力都靠不住的,一到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实力,这些都是狗屁,项伯结局也有很多种说法,最终都是被赐予刘姓,封为射阳侯,刘伯也就是项伯可能得以善终,但是刘伯刚死,刘伯的儿子刘睢却不能继承王位,最后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夷三族,结局也可谓大快人心了,至于刘伯为什么要反项羽,至今也想不明白。
其实简书意知道却没有和我说,一切都是利益,项伯无非就是多押宝,好留一点退路,结果这条路没有回头路,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侄子被自己间接的害死了,不知道刘伯有没有一丝丝愧疚。也有人说,让刘伯作为长辈臣服自己的侄子,心中不舒服,不舒服你可以回去养老了,一把年纪还出来打拼什么,要啥都没有的。
而简书意在j村,自然也是认识过村里人的厉害的,一切为了利益,亲人也是可以胳膊往外拐的,毕竟不是一家的,吃里扒外的东西,he,tui,和那些汉j、走g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又看了会儿后,11点了,简书意也上楼洗漱休息了。
第二天,在闹钟响的前几分钟,身体机制自然醒,把闹钟关了后,洗漱一番后,背着书包出门了,依旧是买了早餐,依旧是在门口看见了莉莉,“莉莉,早上好啊”
莉莉见我心情不错,主动和她打招呼,笑道:“早上好啊,班长”
签上对方的手后,“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莉莉开心道:“照旧咯,还会有什么其他事情发生?”
我笑道:“谁知道呢?”
这一天就这么过去,晚上依然遛狗,好在这一晚没有人打搅到我和莉莉了。
新的一天到来,今天又是周末了,上线看看吧,不知道lol的天翻了没有?上线后就查看了一下和那些战队教练对话框,发现基本停留在了上个周的时候,好吧,那就继续打吧,打到第一甚至来开第一几百分没这样可能才有说服力。
随后意念分身上线,立马开始冲分。而我则是拿手机看起了《百家讲坛之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项羽最后败亡之际,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背景就是从鸿沟议和开始,然后项羽就一路上向安徽这一带退,在退的过程中间,刘邦就一直追。当时项羽的退兵,他带领的这个撤退的军队只有10万,刘邦的追兵是20万。”
“但是刘邦这次追击,韩信没有来,彭越没有来,实际上是孤军再追,所以追到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的太康。项羽打了一个小反击,刘邦就架不住了,就缩在固陵城中不敢出战。然后刘邦就发愁了,因为他自己即使有20万军队也打不过项羽的10万军队,他还得依仗当时天下的诸侯”
“主要是韩信、彭越两个人这两个人叫谁谁不来。他就向张良求计,张良这个人确实是很高明。张良的高明就在于他能够洞察人情。其实我们说张良是当时天下第一流的谋士,所谓他是第一流的谋士就是他把当时每一个人的心思都看透了”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呐,不但要经得起胜利,也要经得起挫折。能够忍辱负重地活下来那才是真英雄”
“而打仗呢本来胜败是兵家常事,江东又有那么多子弟兵,如果你渡过乌江东山再起,和刘邦争夺天下的话,将来鹿死谁手难以预料,这是杜牧的观点。所以杜牧实际上是批评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这是杜牧的观点”
“针对杜牧的观点,北宋有一个大文学家,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争锋相对地也写了一首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意思是说,项羽的这一败,已经是大势已去,江东子弟即使还在的话,谁愿意跟你卷土重来呢?”
“他们两个杜牧跟王安石其实打了一个官司说,杜牧说你应当东渡乌江东山再起;王安石说东渡乌江也是白渡,渡也是白搭。这是他俩的观点,这个我们不提了,但是这两首诗很有名”
“唐代还有一个人,叫胡曾,胡曾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乌江亭》: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这个胡曾认为,说乌江并不是没有船可以渡,项羽之所以不东渡乌江,是因为他耻于起兵”
“胡曾这个耻于起兵的观点是说对了,但是胡曾前面有一句诗说得不对,说争帝图王势已倾,争帝是当皇帝,图王是做国君,其实我们在分析西楚霸王的那一节中已经讲过了,项羽面前面临着三种政治制度的选择”
“一个选择周天子的王业,当王。第二个选择秦始皇的帝业,当皇帝。第三个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业,做霸主。他实际上选的是霸业,胡曾在这里说争帝图王,其实项羽既不争帝也不图王,他争的是霸”
“这是项羽败亡的第二个原因。项羽败亡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忏悔意识。(天之亡我、耻于起兵)因为项羽跟刘邦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对话,就是他们在荥阳交战了好几年以后,项羽曾经说过一番话,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说天下这么闹闹腾腾几年,为的是什么,为的都是你我两个人在争这个霸权,他说既然如此的话不如咱两个出来单打独斗,来决斗”
“这说明项羽已经认识到,造福百姓为荣,祸国扰民为辱。项羽已经对这个荣和辱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他才有这么一个忏悔意识。刘邦不会忏悔啊,刘邦别说老百姓死了,他爹死了他也无所谓,他老婆死了他还在打,他儿子死了他女儿死了他还在打”
“但是项羽有这样一个忏悔意识,所以项羽的乌江自刎是由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所以他最后是自刎而死的,而不是东渡乌江,东山再起”
怎么样,听了王立群老师的解说,是不是知道项羽最后为什么要乌江自刎而不是东渡乌江了,王立群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就和屈原为什么要投江一样,一知半解的我们终于悟了。
“当然在项羽败亡的故事中间,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故事,就叫十面埋伏,可是我们上面的介绍中间没有提到十面埋伏。到底有没有十面埋伏打败项羽之计,《史记》没有记载,《汉书》没有记载,我们下面从两各个方面来看……”
“所以十面埋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项羽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间,他是败给刘邦了。但是中國的老百姓并没有按照“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去看待项羽”
“人们今天谈到项羽,要么说他是个悲剧英雄,要么说他是失败的英雄,总而言之还承认项羽是个英雄,这就是项羽的不朽,这就是项羽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项羽的悲剧在于什么呢?项羽的悲剧在于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但他却错居用人之位”
“他是一个可用之人,但是却占据了一个用人之位,这是项羽的悲剧,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但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霸王别姬的悲壮、自刎之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
“也就是说项羽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传颂,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建立的功勋,我们应当给予肯定。项羽失败中间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性格上的弱点值得我们永远记取,谢谢大家”
的确,项羽首先是个英雄,他的军事才能的过人,只是在政治斗争中却反了天赋,这跟他的身世以及成长太快有关,没有洞察世人的眼睛,结局是悲壮的。刘邦丢弃妻女,不顾老爹的死活,也让刘邦晚年是孤家寡人的,以至于后面吕后架空刘氏王朝也有了动因。
在我看来刘邦的作用就是创建了刘汉王朝,为后世的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文景帝、汉武盛世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等皇帝埋下基础罢了,还有刘邦和朱元璋得帝位名义之顺罢了,刘邦个人的成就不高。
有意思的是,刘邦在位15年驾鹤西去,吕雉临朝称制也是15年,大汉王朝被王莽从中间断开,和刘邦斩白帝之子一刀两断一样,这其中也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任何的开国元勋,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无论战场还是官场,忠诚良将大都是这个结局——巩固皇朝的统治而被灭族。这就不提到那句话了,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