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乱世渐起
现在的大庆王朝,可以说乱成了一锅粥。
两广地界有吴三桂造反,北方有死而不僵的安庆西一直在作乱,而且大庆沿海,还有西方各国的军舰在虎视眈眈,可以说大庆现在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危楼。
即便道庆帝有通天之能,想要逆风翻盘,也绝对不可能。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外敌入侵,大庆内部也出了问题,内外夹击之下,想要逆天改命,除非道庆帝有他祖上开国皇帝庆历帝的本事,才有可能周旋一二。
不过道庆帝这个人好大喜功,要说本事也有,不然他不可能压制吴三桂这么久。
不过道庆帝可没有他祖先的本事,光是一个安庆西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更不要说西方各国和吴三桂了。
在吴三桂造反的那一刻,道庆帝就收到了消息,他本来就一直对于吴三桂有戒心,早早的就在吴三桂身旁安插了奸细。
同时又通过联姻的方式,想要安抚吴三桂。
不过吴三桂这个人,对于权势十分的迷恋,任凭道庆帝如何拉拢,吴三桂都只是表面接受而已。
面对吴三桂的悍然跳反,道庆帝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他先是派人前往蒙内草原,安抚现在隐约有草原王之姿的安庆西。
然后又通过战争赔款,安抚了海岸线旁的西方各国军舰。
最后道庆帝调动了坐镇两湖的格勒沁亲王,让他带领着八旗精锐,亲自前往两广区域,剿灭造反的吴三桂。
格勒沁这个人,虽然身为大庆亲王,但是他可不是那种只会遛鸟斗蛐蛐的废物亲王,他曾经亲自率领三千骑兵,深入大漠,剿灭了一个意图反抗的游牧部落。
游牧部落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大庆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通过收服游牧民族起家的,因此大庆王朝将草原视为自己的后花园。
而近些年,因为毛熊帝国的入侵导致大庆王朝的大后方有些不安稳的迹象。
作为道庆钦点的草原总督,在格勒沁坐镇草原的这些年里,草原之上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动乱。
而道庆在感知到吴三桂可能要造反后,又将格勒沁这个心腹猛将调到了两湖地区。
而两湖地区又恰好是两广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所以道庆帝将格勒沁调到两湖区域坐镇,其目的也不言而喻。
而吴三桂在兵强马壮之后,迟迟不敢造反的原因就是因为格勒沁的存在。
毕竟格勒沁这个的名头是真真实实打出来的,不是大庆王朝吹出来的。
除了格勒沁,吴三桂其实更加忌惮的,是两湖地区的汉人兵团。
八旗军说实话,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八旗军了,现在的八旗军,就是一群来镀金的富家子弟,和皇室宗亲。
反倒是两湖的守备团,因为军功的存在,打起仗来可以说是勇猛无比。
而且两湖守备团加起来足足有十万之众,而吴三桂的亲卫军加上后来招募的游勇散兵,也堪堪只有十万人左右,算起来吴三桂的胜算不是很大。
如果不是西方各国在毛熊帝国的号召下,强势入侵大庆王朝,吴三桂可能还会进行隐忍。
不过现在不同了,有了西方各国的搅局,导致大庆王朝现在一片混乱,道庆帝也不能全力对付吴三桂,吴三桂这才决定造反。
当然除了吴三桂在造反,大庆各地也纷纷掀起了一波造反潮。
其中声势最浩大的地区,就是江南地区。
因为这里是大庆王朝最富裕的地方,但是这个富裕,只是对于上面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来说的。
底下的贫民,虽然有着肥沃的土地可以耕种,但是所有的收成都是地主老爷的。
而且他们还要面临高额的赋税,加上这些日子朝廷突然征税,这让本来就只能填饱肚子的农民,更加的雪上加霜。
这些农民造反,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只是为了能获得活下去的权利而已,但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却连这一点最基本的权利都不给他们,因此江南地区的起义,才越闹越凶,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当然这个后面,也少不了吴三桂在推波助澜,为了分散道庆帝的注意力,分散自己的压力,吴三桂可没少出钱投资江南的那些起义势力。
不过道庆帝根本没有将江南的那些势力放在眼里,他认为泥腿子始终都是一群泥腿子,根本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在他眼中的心腹大患,依然还是吴三桂。
可是就是道庆帝不放在眼里的一群泥腿子,却掀起了一阵狂风,差点将大庆王朝这座危楼给掀翻。
本来道庆帝下了命令,让江南的地方守备团自己处理江南的农民起义事件。
道庆帝也知道这是一群素位裹餐之人,但是他心里不认为一群泥腿子能打的过自己的正规军。
但是就是这么一群泥腿子,却将他眼中的正规军打的满地找牙。
这群泥腿子甚至势如破竹,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攻破了江南重镇“南平”城,建立了一个名叫“救亡军”的庞大势力。
也就是在南平被攻破的这个时候,吴三桂抓住时机,发动了对格勒沁集团军的突袭。
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大军,从两广之一的贵林出发,兵锋直指两湖关口的湘湖边城“潭州”。
“潭州”是两湖的门户之地,众所周知两湖之一的湘湖,它的地形是一个马蹄形状,开口的地方对着北湖。
如果从北方攻打湘湖,那么湘湖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但是从南方攻打湘湖,那么将会面对连绵的山脉。
而“潭州”,正是南方经过两湖唯一的一个关口,只有拿下“潭州”,吴三桂才能长驱直入中原,完成他的争霸天下的梦想。
而此时的格勒沁,被南平和吴三桂两面夹击,这正是吴三桂出兵的最好时机。
格勒沁也没有想到,江南地区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当他听到吴三桂和救亡军两面夹击的时候,想要撤退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