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小小的角落
白池决定暂时将这个谜题放在心头,她检查完这个角落没有可燃易燃物后,又弄了几块石头对其再伪装了一番,确保无论是谁从外头经过,这里都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怀疑。
白池搞好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她见时间差不多了,便闪身进了空间,先吃了几颗红枣,而后便开始在里头学习各种天灾的逃生知识。
首当其冲的,便是火灾逃生。
白池思索着,假如自己被大火包围了,应该如何做才能成功逃生呢?
毕竟在面对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只有在火场中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逃生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啊!
当然,白池也意识到了火灾逃生的最基本原则:保持冷静和快速行动。
在火场中,火势蔓延迅猛,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她回想起刚刚看到的视频里,火灾安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开始迅速地评估起自身的情况来。
白池出了空间,绕着这个角落走了一圈,确定了最近的安全出口。她立即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七拐八拐的,白池决定了到时候该选择的最短最安全的方式来快速脱离火灾现场。
不过,她多做了几个预案,以免自己被打个措手不及。
其次,白池深知火灾逃生时要尽量避免吸入浓烟。因此,她试着将自己的口鼻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以防烟雾吸入呼吸道。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烟雾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提高逃生的成功率。
为此,白池特意把几件容易吸水的衣服和毛巾浸湿备好,放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最后,白池注意到火灾逃生时必须警惕楼梯和门等逃生通道是否被火势阻断。而在这个山洞里,它的行进过程中一旦被火焰阻挡,自己必须用灭火器和应急逃生设备杀出一条路来!
火灾逃生可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白池深知自己需要提前做好逃生准备。因此,她立即在空间里清点起自己储备的灭火器和应急逃生设备来,看看能否在四处都是大火的包围中,闯出一条生路来。
清点的结果不太理想。
白池心有些凉凉,一想到外面到处都是火海,就是这里头她能闯得过去,到了外头,她也是过不了的,除非天降特大暴雨,将所有的火都熄灭。
那么,白池想了想,最坏的打算要是发生的话,自己最好还是在这个小角落里待着,进可攻退可守——守住这里,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这个天灾逃生法解决了,下一个天灾就该是地震了。
虽然说这是三年后才会发生的事,但现在,天灾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说不定地震——或者说地裂,也会提前。
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小觑。要是自己现在不做好准备,到时候地震突然来了,那可就完了。
毕竟这玩意额,除了蹲空间里能安全无恙,其他地方,都有风险。
在外头,是属于无处可躲的。
白池认真地看着视频里的防震宣传,了解了以前从不留心的地震逃生的基本规则(毕竟,她所在的城市,没发生过地震):
首先,保持冷静应该是地震发生时的第一反应。在地震开始时,我们一定不能恐慌,而是要尽量保持冷静,因为恐慌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增加伤害的风险。
一个应对地震的例子是2010年中国玉树地震中,当地一名女性在地震发生时保持了冷静,她立即躲到桌子下,最终成功躲过了坍塌的建筑物,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其次,是选择适当的避难位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尽可能远离窗户、玻璃和易碎物品。如果室内的桌子、门框或墙壁边角处有能提供遮蔽的位置,应该迅速躲到这些地方。例如,当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大地震时,许多人成功地躲到了书架和桌子下,得以躲避摔落的物体和结构性倒塌。
此外,地震中保持沉默也非常重要。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发出嘈杂的声音。这不仅有助于救援人员判断被困者的位置,还可以帮助其他人集中精力自救。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中,有一名学生被困在废墟下,他保持了沉默,最终被救援人员成功找到并救出。
最后,我们要记住,地震逃生是一个全民行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除了个人自救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帮助也至关重要。社区和社会组织应该在地震前制定逃生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居民的应对能力。一个成功的例子是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后,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和支持,积极参与灾后重建。
后面几条,白池觉得对现在的自己来说用处不大,不过她还是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不仅如此,白池还学会了正确的避险姿势,这都是在上一世她还来不及做的,这一次希望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并迅速行动起来。
其中,一种常见的避险姿势是“掩护、降低、保护”,白池觉得这个对自己目前的情况作用最大。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个人无法迅速逃离建筑物,我们应该尽量躲避在坚固的桌子、床、沙发等下方,以减少被物品击伤的风险。同时,尽量低下身体,保持身体的稳定。用手护住头部,保护脑部免受可能掉落的物品的伤害。
例如,在2019年的汶川地震中,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迅速采取了正确的避险姿势,躲到了课桌下方,结果成功避免了头部受伤。这个例子显示了学习正确的避险姿势的重要性。
此外,要是发生了地裂,我们应该迅速向空旷、安全的地方移动,远离裂缝的区域,避免被掉落物或地裂所夹击。
如果时间来不及,白池在空间里到处找了找,终于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