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闯难关
接近铁路了。此时日寇正在进攻武汉,为了保证军队和物资安全南运,日军对平汉铁路严密封锁,铁路两侧五六十里的敌占区内村村设有维持会,实施强化治安,给通过铁路增加了困难。9月28日夜,学生排从距离邢家湾村不远处穿过铁路,走到离铁路七八里的一个村头时,骤然间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没有经受过军训,没见过阵势,夜间穿越敌占区本来就提心吊胆,人慌无智,他们呼啦一下子四散跑起来,有的钻进高粱地,有的蹿进菜园子,章邦达在奔跑中掉进士井里。负责护送的八路军战士着急地低声呼喊:“大家不要乱,别跑,回来!”
怪音消失了。负责护送的战士用联络信号把大家重新集合到一起就地隐蔽,派出侦察兵。半小时后侦察兵回来报告,路基上有敌人的装甲车巡逻,不能通过,大家只好返回邢家湾村待机行动。
四五天过去了,一直没找到过路机会。这天,负责护送的战士从铁路附近村庄“请”来一个维持会会长,对他说:“凡是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真心给鬼子办事,我们打听着你是个有良心的人。现在我们的一批同志要过铁路,你是本地人,即便地上长根草你也认得,鬼子有啥活动你也清楚,你想办法把他们安全送过铁路,也是为抗日出一份力。你要确保万无一失,出了闪失由你负责。”
这个会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自知背负着几十个人的性命和家人的生命财产,万万不敢大意。他根据每列火车运行经过此地的时间,选择从邢台车站开来的火车经过时越过铁路。他领着学生排预先隐藏在铁路旁,借助火车喷出的气团和震动声作掩护,带领大家迅速跨过了铁路,又过了一个驻有敌军的村子,送出十几里路,大家安全穿过敌占区进入山区。
学生排登上巍峨的太行山,攀登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峻极关。
站在峻极关前举目远望,一边是广袤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一边是连绵无际的太行山群峰,同学们心潮澎湃,不约而同地引吭高歌:
……
同学们唱了一首又一首,唱得人人泪流满面,庆祝又闯过了一道难关,又向延安靠近了一步,又取得了一次胜利。
夕阳给太行山披上万道红霞,全排同学迎着霞光一路唱着走下峻极关。四天后,他们顺利到达八路军总部。
学生排住在八路军总部招待所里一边休息,一边总结行军经验。其时,各地前往延安的知识青年有许多人会聚到总部,总部将他们编成一个连,发了军装,指导员是位女同志叫肖克。从此,他们真正成为八路军的一员了。
此时,八路军全力配合国民党部队守卫武汉作战,总部指挥整个八路军主动出击,在敌后摆开战场,破坏日寇的后方,紧紧牵制敌人,因而特别忙碌。然而,政治部仍几次派人给学生连作全面抗战形势报告,左权副参谋长给营以上干部上课,也让他们去听,大家听了倍受鼓舞。
霜降节气这天,学生连告别八路军总部,5天后走到韩洪镇,准备第二天翻越绵山。绵山地处山西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它绵延百里,最高海拔2560多米。当地人告诉他们,时值深秋,山顶开始有雪结冰,在山顶上不能停留,也不能走错了路,不然就有转不出来的危险。次日清早,同学们开始爬山。山路蜿蜒崎岖,同学们如今攀爬起来已不觉得多么困难了,因为像乐陵来的同学已经走了近两个月的路,什么样的路都走过,已经磨成了铁脚板,脚力、体力、走路能力和技巧都普遍提高。他们说:“越走越有劲儿,越走决心越大,越走越看到光明。”
几经回旋,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学生连翻过了绵山,走到山脚下,来到一棵用铁链围起来的大槐树前,当地人以槐代柳,纪念晋文公放火烧山被烧死的介子推(介子推烧死在大柳树下)。同学们或坐或站围绕在大槐树下,触景生情,赵俊杰接话说:“是啊,大家都经历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是多么重视我们呀,咱们离开总部前,总部就给沿途附近的部队下了命令保护我们,为此,沿途部队封锁过路地区敌人的据点,对敌军展开了进攻,保证我们通行。这次到延安抗大,大家一定努力学本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打鬼子。”
11月上旬的一天晚上,学生连急行军40多里进入铁路东侧煤矿区,天黑,路黑,他们手牵手从敌人碉堡下通过。刚走出山沟,山上就打响了,子弹在头上呼啸交叉而过。他们在我方部队掩护下跨过铁路,向南进而转头向西渡过汾河,由部队护送进入抗日根据地吕梁山区。又连续行军五六天,到达黄河东岸的永和关,由此渡过黄河,胜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延安革命圣地。
星星之火的发祥地
陕北黄土高原一颗璀璨之星
延安红遍大江南北的一方热土
你是铸就红色革命的基石
孕育红色革命的摇篮
啊!延安
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壮举
感人肺腑的诗篇、故事
你象一座灯塔照亮前进的航标
引导人们从失败走向胜利
啊,延安!
滚滚延河水是你的乳汁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巍巍宝塔山是你的铮铮铁骨
压垮不倒,坚如磐石
秀美山川是你健美的体魄
窑洞,是你美丽的家园
看着脚下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放眼龙脊纵横的黄土高原,同学们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情不自禁地拥抱、摔跤、蹦高、将帽子扔向空中。“我们终于走进陕甘宁边区了,我们很快就要到延安了,就要到家了!”
青年人激情似火。同学们放声歌唱:《抗日将士出征歌》,《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