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采莹石
三十三、采莹石
过了二月二,年节就算过完了。一天,郑队长把于海山、韩文义、高志远、李永和等七、八个人找到生产队办公室,说道:“今天找大家来,是有一个活儿让大家去做。为什么要找你们几个,这是生产队委会研究决定的,你们几个年轻力壮,这还不是主要的,因为年轻力壮的有的是,更重要的是你们胆大心细,干活认真,因为这个活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是什么活呢?就是挖莹石。三道沟阳坡有条莹石线,夏天我领人去那挖来,一直往山里伸进去,说不准里面可能更好。我也到公社打听来,说要真能挖出来,有人就能开车来拉,咱们就能坐地卖钱,说一吨几百元,可是个挣钱的活。还不用往外面跑,守家在地,就能把钱挣了。但这个活需要心细,因为得需要炒炸药、放炮,所以,就挑选你们几个先试试,如果莹石真多,能成气候,够开采的价值,那我们队可就发财了。”
最后他问大家愿意不愿意干?
冬天,生产队除了牛羊倌饲养员外,社员都没活干。虽冬天干一天活才六分工,可那也比待着强啊!所以,生产队只要一有点活儿,如下大雪需要清理牛羊圈什么的,社员是争着抢着干,去晚一晚就干不上。生产队选他们几个人打莹石,那就是天天有活干,天天能挣工分,那是巴不得的呢!所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干!”
这个活最危险的是炒炸药和放炮。炒炸药是把木匠铺里拉锯掉下来的木屑,放入锅里加热炒焦成黑色,再按1:4的比例,掺到生产队买的化肥——硝酸铵里拌匀,还得用碾子压碎。这步步都得小心,说弄不好,容易引起爆炸。还需要当天炒当天用, 不能搁,搁也容易引起爆炸。还有就是放炮,放炮需要胆大心细,胆小了不敢去点,心不细,确定不了点没点着。
副队长于海山领着,他对高志远和韩文义说:“你俩心细,干活认真,炒炸药的活就由你俩负责。”
从此,他俩每天晚上收集好木屑,第二天早早吃了饭,就开始炒木屑,炒好放进硝酸铵里掺好,再上碾子压。好在,每天用不了多少,配制五、六斤就够一天用的了。
他们配制好炸药,于海山便领着他们上山了。三道沟离村二里多路,一会儿就到了。到了山上,选好地势,他们便开始用钢钎子打眼。一人掌钎,一人抡锤,抡锤累了,两人互换。
数九隆冬,岩石冻得像比钢还硬,一锤砸下去,钎子只划道白印,震得手腕生疼。一个放炸药的眼要打二尺多深,得费多少力气啊!冬日天短,两人一天打出两个眼来,太阳就压山该收工了。
歇着的时候,韩文义道:“你说夏天来挖来,多省事。这冬天,冻得当当的,一锤下去,像弹个脑壳似的!郑队长想一出是一出,明天也让他来试试,就知道了。”
于海山道:“夏天都忙着莳弄地,能分出人来打莹石吗?你就是怪话多!不愿意干,说痛快的,明天换人。”
于海山的性格大家都知道,就是太倔,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容不得半点驳回。不过,他领着干活,倒是尽职尽责,这也是郑贵山让他当副队长的原因。高志远有时也想,郑贵山别看活计不赢人,却会用人;用干活下力忠心耿耿的于海山当副队长,他的任务就是领着人干活,这让他放心;用能写会算主持公正的张文清当会计,保证账目清楚分配公平;用不怕得罪人铁面无私的魏金花当夜校校长,只有她能管住那些令谁都头痛的大妇女了……正是有这些实干的服众的人给他拉磨,所以生产队才年年取得很好的成绩。
韩文义看于海山恼了,也只得说:“我就说说这个事,也没说不干啊。好容易有个活干,挣点工分,怎么能不干呢!”
“干,就好好干,别说怪话。”
韩文义也自我解嘲地说道:“不说不笑不热闹嘛!你不用我,谁放炮!”
确实,韩文义是放炮的高手,真正胆大心细,天天要收工前,必须把所有的炮眼都封好,里面一尺深放装好的炸药袋,外面一尺深用土砸实,然后大家下山,留韩文义一人,他看大家走远了,便挨个点着,他再跑下山,等他追上大家,炮也响了。
你别说,装有擀面杖粗一尺长个炸药袋,响了后,能把冻土崩出锅台那么大个洞来。七、八炮相呼应,就能炸一间房子那么大的面积,就够清理两天的。清理时,要把废石推下山去,把莹石挑出来,抬到车场(就是车能到的地方)去。
现在想想,那时既没有采矿证,也没有防护措施,像小孩过家家一样,说挖莹石就挖莹石,不是笑话吗?
韩文义和高志远照例每人拿一本书,歇着的时候,他俩便找一阳坡弯,坐那读书。韩文义拿的是借孙雅洁得奖的《唐诗三百首》,他向高志远道:“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见了诗,就有点儿爱不释手。这唐诗,有的太深,怎么看也看不懂;有的又不那么深,看着注解就能明白。”
他翻到了一页,指着一首说,“你看这首‘山居秋暝’就不太难,能看懂了。读着这首诗,眼前就出现一幅画:秋天一场雨过后,明月照着松林,清泉静静地流着,竹林里响起说笑声,是洗衣服的妇女回来了,荷花摇动起来,是小船划来了。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而且,按你说的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果然如此。‘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竹’对‘莲’,……,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高志远听着韩文义的解释,不觉惊呆了:从来没接触过诗词的他,刚刚读唐诗,竟理解得这么深这么透,真是各人一段才,他是真有诗词歌赋的天赋啊!他不禁赞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你刚开始读唐诗,就理解得这么透,真是天才!你还说让我给你讲唐诗呢,我应该听你讲唐诗了。你听听你刚才的解释,简直就是一首诗。”
韩文义被高志远夸得不好意思,又说道:“那首好懂,看了就能明白,可有的——”他指着韩愈的《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道:“你看——‘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不用说懂了,连字都不认识,像故意找些生僻字难为人似的。”
高志远道:“太难的,你可以不读,选好懂的,你觉得有意思的读。随着你越读越多,理解越来越深,难的也就好理解了。”
韩文义突然露出羞涩地笑,说道:“我仿照《山居秋暝》也写了一首,不怕你笑话,你看看,给我批改批改。”
说着,拿出一张纸来,只见上面写道:
挖莹石
天上太阳照,山间白云飘。
锤声叮当响,社员干劲高。
莹石堆满坡,凯歌唱妖娆。
无意发大财,人人面带笑。
高志远看着,对照着《山居秋暝》,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便道:“你真有诗才,读着读着都做上了。好差先不论,你这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韩文义笑着道:“这作诗可真难!可不像编荤段子,荤段子只要合辙押韵就行,作诗还得对仗,难死了。有一次我和林木匠对战荤段子,林木匠说:“你这孩子生来的怪,见着死孩子往家拽,先吃后大腿,后吃馕馕踹,你说你怪不怪!”
我一时没词,回说不上来。可不知哪来的灵感,突然想到“你这个孩子生来的孬,见你大嫂子就抱住后背腰,左看你大嫂子俊,右看你大嫂子俏,你说你孬不孬!”
一下子说得林木匠没词了。那怎么想得那么快,看来还是荤段子好编,不受什么限制,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这诗可真不好做!”
高志远把《唐诗三百首》翻到一页,指着一首诗,笑着说道:“你看贾岛的这首《题李凝幽居》中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这用了一个‘敲’字,他开始并不是用‘敲’字,而是用‘推’字,是‘僧推月下门’。他想了想,‘推’字似乎不太好,应改成‘敲’字,可又觉得‘敲’字也不太合适。他骑着驴,嘴里推敲地嘟囔着,手还做着推敲的姿式,由于想得太入神,不觉撞着了迎面而来的大官韩愈。当韩愈问其缘故,贾岛说明了缘由,韩愈听了,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起来。韩愈说:‘既然是夜里,就不能是推门,而应该是敲门。而且,‘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贾岛听了,心里很高兴,便决定用‘僧敲月下门’。后来,人们根据这段故事造了一个词叫做“推敲”,用来表示反复思考斟酌的意思。”
他说完,看了看韩文义,又说,‘这就说明作诗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思考,才能想出最恰当的字。贾岛是唐朝时候著名的诗人,他作诗肯下功夫,他的诗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是经过仔细琢磨的。著名的诗人尚且如此,我们作诗,就更得下功夫了。”
韩文义道:“我这就是看到了诗,心痒痒,随便编着玩的,怎能和人家那诗比。”
高志远道:“虽赶不上诗人做的诗,但是也可以向人家学着做啊。……”
这时,于海山喊干活了,他们便去打炮眼。
第二天歇着时,韩文义又拿出一张纸道:“我昨天回去又穷思苦想改了改,还是不好,你看看,提提意见吧。”
高志远看到:
挖莹石
天上太阳照,山间白云飘。
锤声叮当响,号音嘿哈高。
莹石堆如山,模样长得俏。
无意发大财,拣个大元宝。
韩文义看高志远看着,也在一旁解释着:“‘锤声叮当响’的‘叮当’是象声词,把下句改成‘号音嘿哈高’,用‘嘿哈’也是象声词和它对应。‘莹石堆如山’,‘如山’是形容莹石多的,下句用‘得俏’形容莹石的晶莹剔透的。不知合适不合适?”
高志远笑着道:“你改得很好了,我也改不到这程度。你看我编的扫盲课本,就是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还没你编得好呢!你是有诗词的天赋,我应该拜你为师了。”
“行了,你别划皮我来了,我照着你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高志远翻开他读的《红楼梦》的四十八回,说:“香菱拜黛玉为师学作诗,黛玉说的一段话,对作诗很有指导作用。”
说着,指着其中的一段让韩文义看。只见上面写道: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韩文义读完,高兴地道:“那要这么说,我这首诗还写得很好呢!因为我立意新啊,写我们挖莹石,多有意义啊!”
“是,立意新,而且用词也很好,是一首好诗。”
韩文义笑道:“你甭鼓励我,我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
挖了一个多月的莹石,韩文义学诗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是向高志远背他感动的诗,就是把作的诗和他研究讨论,而且,也确实有突飞猛进的提高。让高志远想到一句名言:做大事者多是狂妄有才之人,没有这走火入魔的精神,是取得不了成就的。
他们来回的路上,高志远看到路边有牛马粪,忽然想到:何不背上篓子,收工往回走,转游着就能捡一篓子粪,这不也算一举两得吗?他便把这一想法说给韩文义,韩文义也很高兴:“对啊,往回走什么也不耽误就能捡一篓子粪,这法儿好。”
从此,两人天天背篓子捡一篓子粪。
高志远从山上往山下转游时,发现山脊有些露风疙瘩,就是被风吹出来的已干了的灌木根,用脚一踢,就掉下来了,他便捡起扔到篓子里。每天捡点儿,每天捡点儿,架不住天长日久,他们挖了一个多月的莹石,也捡有四、五篓子露风疙瘩。没想到,春天山林站来村检查,说露风疙瘩也在违犯山林之列,查出来按块罚。高志远这下害怕了,那四、五篓子得有多少块啊,那不得罚倾家荡产!可捡回来了,往哪藏呢?想来想去,放进土豆窖里,山林站检查犯山林木,不可能检查土豆窖。刚刚费尽事藏到土豆窖里,又听人说,这次检查得非常严,说土豆窖也检查。而且说几队几队从土豆窖里检查出露风疙瘩,看来,藏在土豆窖里不保险,又费力地捡出来。可往哪里藏呢?忽然看到园子里新种的小白菜已出俩瓣,何不把畦子挖深,藏底下,上面再盖上土,种上菜,他不可能连园子菜畦子都挖开检查吧?好在,用这个办法,躲过了一劫!
想想青春莽撞之时,做过多少荒唐之事啊!
他们挖了一个多月莹石,开始种地,便停工了。确实挖出些莹石,也确实卖了些钱;不过,量不大,也没成就发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