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因人制宜
贾环选择给香菱她们说的这个故事,乃是蒲松龄所作的传世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名叫《偷桃》,讲的是一门神奇戏法。
贾环根据记忆,自己加工了一番,借口是在扬州亲自看到的,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说了一回。
香菱、彩霞都是闺阁女子,虽然只是丫鬟,但是去外面庙会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哪里见过这样的奇事,不要说见,听都没有听过。
现在听贾环娓娓道来,不知不觉间就入了迷,情绪随着贾环的讲述忽上忽下,起伏不定,一时展颜,一时皱眉,不能自已。
待听到那个上天去偷取仙桃的小子被仙人发现行迹,大卸八块扔下来的时候,不由地惊呼出声!
最后听到那只不过是耍戏人的戏法,那个小子并不曾丧命的时候,又不由地连连拍胸口,长舒了一口气。
等贾环把一个故事说完,她们犹自沉浸在故事当中,在脑子想象了一回那个戏法的奇妙之处,心中又赞又叹,恨不能亲眼得见。
贾环也顺理成章了收获到了五个声望点。
至此,贾环对声望点的获得,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之前给牛守雁说《三国演义》的时候,香菱她们也在外边偷偷听到了,但是对于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更不懂得什么历史典故的香菱等人来说,《三国演义》虽然已经极尽简略,深富故事色彩了,但是她们仍然无法理解、明白,所以就不能因此对贾环产生敬佩之情。
而刚刚给她们说的这个来自《聊斋志异》里的《偷桃》,对她们来说,就通俗易懂了,她们听了,能够理解,对讲故事的贾环,不免心生敬佩。
至于为什么屋里除了贾环,还有六个人,贾环却只收获了五个声望点,是因为赵姨娘的贾环的生身母亲,她对贾环见识广博、口才出众,只会感到欣慰与骄傲,却很难产生敬佩。
所以,贾环要想通过讲故事来收获声望,还需要因人制宜,投人所好才行。
贾环盘算过声望点的事情之后,香菱、彩霞等人才从刚才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中回过神来,彩霞笑着说道:“三爷,你有这么好的故事,之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如果今天我和姨娘不来,岂不是要错过这个耳福了?”
贾环嘿嘿笑着说道:“我这不过是胡乱讲的,逗大家一乐而已,值不得什么,哪好自卖自夸?况且,这也不是正经事务,今天也是头一次给她们讲!如果姐姐喜欢,等再讲时,让香菱提前去通知你一声,不就行了。”
彩霞听了,笑着对香菱说道:“听见了没有?以后再有这的好事,记着点姨娘,还有姐姐我,不要只顾着自己!”
香菱点头回道:“知道了,姐姐放心。”
又说笑了一回,贾环去到书桌边,抓起鹅毛笔,沾了沾墨汁,开始继续誊抄《三国演义》。
赵姨娘看到贾环手里拿着写字的东西,不是惯常用的毛笔,而是一个翎毛,好奇问道:“环儿,你写字用的这是什么?”
贾环摆手说道:“让香菱给你们说。”
香菱笑嘻嘻地从她那屋里端过来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几根鹅翅膀上的长翎毛,还有一把剪刀,一把小刀,放着炕上的小桌上,拿起一根鹅毛对赵姨娘和彩霞说道:“这是爷自己想到的东西,叫做鹅毛笔,材料就是一根白鹅翅膀上的长翎毛,然后这样一裁,这样一削,就成了,用来写字,比毛笔要方便很多。”
赵姨娘拿起一根鹅毛笔仔细看了看,笑着说道:“这个玩意儿虽然简单,但也不是谁都能想到的,亏得环儿有这巧思。”
彩霞也探头看了看,笑着说道:“可不是呢!三爷自从南下一趟回来,比之前可是长进了不少,读书也上心了,又学会了这么多的才艺,怪不得常听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香菱问道:“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彩霞回道:“就是死看一万卷书,倒不如去外边走一万里路,得的见识多!”
香菱娇憨说道:“读书怎么能比不上走路得的见识多呢?爷不是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吗?可见读书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彩霞被香菱问住了。
贾环在一旁笑着解释道:“读书当然好处多多,不过光读书还不行,还要多出去走走看看,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用亲眼看到的东西来验证一番,这样才能真正的长进!不然,光读书,只会读成书呆子!”
香菱笑嘻嘻地说道:“我倒是想要当一个书呆子!”
贾环说道:“这还不容易?屋里的这些书,尽由你看去,看完了,我再去别处寻来别的给你继续看!”
香菱含羞低头道:“奴婢……不识字。”
贾环这才恍然,知道自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只记得香菱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学识不错,后来还跟着林黛玉、史湘云学习写诗,就以为她的本来就认识字的,却忽略了,她自小就被拐子拐了去,哪有读书认字的机会?——就算小时候被她的父亲甄士隐教着认识了几个字,这么多年过去,也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贾环拍了拍脑袋,笑着说道:“这个倒是我的疏忽,如果有意,从明天开始,我就教你识字。”
香菱闻言,惊喜道:“真的?”
贾环说道:“这是当然!”
香菱立即给贾环跪了下去,真心诚意地说道:“多谢爷的厚赐。”
贾环摆手说道:“快起来!这并费不了我多少心思,不值得什么,不用这么郑重。”
香菱这次袅袅站起。
贾环房里的那两个小丫头瞅准这个机会,也向贾环求道:“三爷,我们也想和香菱姐姐一起认字。”
贾环看到彩霞脸上也涌现出意动的神色,索性摆手说道:“一个也是教,两个也是教,多几个人一起学,彼此督促,倒还学得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