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以后的日子(1)
终于转正了,经过了体检、签合同等一切正规的手续后,我成了一名有编制的正式老师。 不久后,我就知道我将被分配到白王镇。 白王镇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在这里,我度过了青春年华的六年。 分配正式文件还没有下来,我就自己来到了白王教育组报道。 白王教育组是一个四合院式的的瓦房,大门向东开着,刚进大门,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沿着花坛左右都可进入,南北两边各并着四间房,房屋的结构具有陕西元素,陕西八大怪里边曾说过,这就是所谓的房子半边盖。 房子的西边是两片菜地,菜地中间夹着一个过道,过道朝西直通向一个大礼堂,顺着礼堂的南墙根继续往西走,后面又是一块空地,厕所就坐落在空地的最西边。 第一次来教育组,是波波骑摩托车送我来的。 我没有拿任何的上级来文,我告诉领导:“我已经考上了,并且也知道自己分配到了白王,可现在分配安排还没有下达,我想提前来学校报到。”
第一次见到领导,领导和蔼可亲,征求了我的意见,最终把我安排到了杨赵小学,因为杨赵小学离我家最近。 我满心的欢喜,满心的感谢,此时的我多么渴望学校的生活呀,真想早早的开学,早早的进入工作岗位。 自从我真正的考上了教师,波波似乎对我好了很多,总是陪着一副笑脸,似乎他的挣钱时间也为我挪出了一部分。 我的心里是满足的。 他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改变,都足以激起我千分万分的幸福感。 二零零五年九月份,我就开始上班了。 我骑着那辆属于我的轻便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我订婚的时候波波家给我买的,结婚的时候我又当成了陪嫁,这几年,它一直跟着我。 来到这所学校,我开始不断的学习,虽然我以前教过书,但我对我的能力还是没有自信的。 接待我的是陈老师,陈老师告诉我:“开始教书一定要好好教,要让别人认可你,只要你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使哪一年你教的不好,人家都说这一班娃的底子不行,但如果刚开始你教书就不好,即使后来你把娃教好了,人家也说你碰到了一群好娃,这就像做生意树立威信是一样的,刚开始没有树立起威信,以后要树立威信就很难了。”
虽然我和陈老师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陈老师的这些话被我深深的记在心中。 现在上班的我,好学上进。不管是怎样一个班级落到我的手里,我都能把她们管理得井井有条。 第一年来带的是六年级数学,刚带这个班的时候,数学成绩是全乡镇的倒数第一,经过我一学期的补差,期末考试已经到了顺数第二名。 就这样,我成了这里的骨干教师。 但因为我的教师资格证是语文,第二年的时候,我又变成了一个语文老师。 我的成绩依然遥遥领先。 当然,这个过程是付出了代价的,刚开始的我也不会上课,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去听课,去请教年长的老师。 学习让我突飞猛进,不多久,我就成了杨赵小学的中流砥柱,每年的六年级毕业班都是我带,仿佛除了我,就没有人再有能力来充当这个角色了。 原来在兴隆南程小学教书期间,他们那里从来不给老师管饭,我感觉给老师管饭已经应该是我们小时候的事情了,来的这个地方以后,由于这里贫穷落后,或许由于这里的人淳朴实诚,这里的学生会轮流给外地的老师管饭,而我也被划入了管饭行列。 杨赵小学坐落在北仲山的脚下,学校坐北朝南,有两个大门,都是向南开着,西边大门是正大门,东边的大门原来是扬赵骨科医院的旧大门,由于医院搬了家,这所医院的旧址就被老师当做办公楼和宿舍。 大门前面的路不宽,只可容纳一辆小轿车通过,紧挨着路,有一条近两米宽,两米多深的灌溉渠,这条灌溉渠四通八达,很多路都是沿着灌溉渠而修。 我要回家,必定要经过向南而走的一段灌溉渠,这条路也不宽,只能容一俩小车通过,并且还是一条不曾硬化的土路,更要命的是这条路的西边是灌溉渠,东边是一个五六米深的崖式高坎,大概距离两千米的路程。 每次走这一段路,我都小心翼翼,要是一个不小心,不是掉进水里,就是掉进沟里。 但这条路确实也是要进学校的必经之路,多少次的县里检查,都因为司机不敢走这条路而终止。 这条路也被我们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坎水道。 第一次骑自行车经过坎水道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我有恐高症,只敢朝前看,不敢朝左右两边看。 走了几回以后,我就慢慢习惯了,我自己安慰自己,不怕不怕,一边虽然有水,我可以离它远些,另一边是高坎,但坎边上有一排丛生的杨树,杨树也随着我上班的日子长久而慢慢的长大了。 又或许是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路,不管天晴道干,还是刮风下雨,我和孩子们都能按时到校。 我和这里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杨赵小学,这里的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除了坎水道有点惊险外,其他的一切都如世外桃源。 杨赵小学的北边紧挨着北仲山,仲山的退耕还林工程让山上郁郁葱葱,每年五月,杨槐花香弥漫着整个山野,这种香味浓而不庸俗。 每年秋天,山上的酸枣树一棵挨着一棵,红红的酸枣胖乎乎的,让人忍不住想多摘几颗…… 这里的东边紧挨泾阳八景之一——口镇的响龙潭,传说有一个深水潭,站在潭口大吼一声,潭里就会回响出龙的叫声,因此,人们都叫它响龙潭。 潭水长年累月,从两座山之间流过,河道被冲刷的高低不平,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两山豁口,也因为有这一个特点。 这里流传着一句特别有名的谚语:“口镇的风,桥头的葱,鱼池的婆娘好大声。”
这里的风经常是带着哨子的,吹的电线呜呜作响,吹得大树左摇右摆,瘦弱的人会被大风吹着往前跑,好几次,大风把经过口镇桥的摩托车连人带车吹到了沟里面。 在这里的我,脸变得越来越红,皮肤变得越来越糙,人也变得越来越顽强,这里的学生娃如同这里的山,这里水一样,都是天然雕琢而成的,成不成才,全靠自己,家长从来不太管。 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没有人去叫家长,因为叫了也没有用,没有几个人会因为这一点小事来和老师座谈,他们觉得,干活和挣钱比教育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