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皇孙白手起家 > 第354章 民间处处是人才

第354章 民间处处是人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攻克成都后,为了吸纳人才,秦国实行了科举制度。

    早期参与的人不多,规模小,相关制度也不完善。

    主要原则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

    过程确实很简单,一些读书人来到成都,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厅堂内;由李昭出题,谁文章写的好就录用谁。

    只要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当时李昭手下甚是缺人,录取率极高。

    前两批考生中,如今很多人已经成为了太守、县令,甚至入朝为官。

    等到后来,秦军攻克夷陵,相继夺取荆襄、岭南等地,参与科考的士子越来越多。

    再想要借助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的飞黄腾达,难度明显大了许多。

    即使如此,平民百姓,及一些中小豪强,仍迫切希望通过科举入仕。

    毕竟已经有了这么多成功事例。

    比如紫薇阁的龚逸,先前在成都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建议秦国集中全部力量,闪击关中;只有将蜀地、汉中、关中连为一体,可形成强秦之姿。

    李昭读完后,觉得李昆非亡国之君,攻打关中风险太大,没有采纳此提议。

    却也认同了此人的才能,逐渐将其提拔。

    金陵称帝后,紫薇阁根据李昭的要求,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番较大的调整。

    地方上,负责主持乡试、县试、解试;考试通过后,方可来到金陵,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和殿试。

    为防止出现作弊,考场有专人监守;考生的试卷会进行糊名和誊录,以防止通过笔迹辨认考生。

    在流程上,李昭参考了明清两朝;可在考试内容上,却截然不同。

    现在北方还在打仗,处处狼烟四起。

    四书五经读的太好,有什么屁用;既没法砍人,也搞不来钱粮。

    李昭需要务实,能真正为朝廷做事的人。

    不过这样一来,矛盾也就产生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虽然显得呆板,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李昭对此心知肚明。

    曾经范硕等人,关于相关制度专门求见过李昭,请教皇帝看法。

    “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等朕拿下长安、幽州,再议此事吧。”李昭淡淡道。

    他这么一说,范硕顿时明白了。

    天下尚未一统,皇帝目前需要的是人才;至于以后嘛

    六月中旬,乾元殿举办了一场殿试。

    次日,礼部尚书冯宁,将前二十名士子的考卷送到了李昭寝宫,交给皇帝审阅。

    按照往年惯例,他们最终的名次,由皇帝来判定。

    李昭看着其中一份考卷,面色略有些茫然。

    “你出身军中,朕有件事不是太清楚。”李昭对冯宁道。

    “敢问陛下是何事?”冯宁垂首道。

    “我大秦的战船可否从大海,再进入黄河;然后沿黄河西进,抵达开封。”

    秦军目前在襄阳、南阳等地秣马厉兵,准备进攻开封,剿灭曹泽。

    而开封就在黄河边上,要是战船能进入黄河,战斗会变得简单而直接。

    冯宁愣了下,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船能不能经大海进入黄河?

    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一番深思后,冯宁拱手道:“臣以为应该不能,黄河不同于长江,水道狭窄;黄河与海水不交融,且河床较高,由于水位的差异,此事难以做到。”

    李昭笑了笑,未再继续这个话题。

    秦国灭齐后,频频向北面用兵;去年殿试出的题目,也和北方战事有关。

    天下从不乏聪明人,更何况他们都是读书人。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大部分考生的文章,多多少少会涉及些北方战事。

    别管擅长不擅长,是不是那块料;纷纷化身为谋士,为李昭出谋划策。

    不仅有人提议,从大海进入黄河,直击开封。

    还有人见秦军上次在莱州登陆,于是脑洞大开;建议大军可以在直沽(天津)登陆,偷袭幽州。

    该考生自信地认为,刘泰打死也想不到秦军会从海上来,幽州城可轻易拿下。

    除了兵略,各种阴谋诡计也少不了,李昭看的津津有味。

    果然,民间处处是人才。

    李昭一副感慨万千的样子。

    当初秦军进入金陵后,杀了大批齐国官员,很多人担心秦国将无人可用,李昭对此嗤之以鼻。

    历朝历代,前生今世,怎么可能少的了当官的人。

    “这些士子写的文章,你以为如何?”李昭拿起一份考卷,微笑道。

    “臣以为,想法大胆,可惜难以践行。”冯宁直言道。

    这些考卷在送给李昭批阅前,冯宁全都浏览了一遍,对大部分内容,心中不以为然。

    口嗨谁不会,老子当年在军中,什么牛逼没吹过。

    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谈及前线战事,比如来自江南的士子,明显兴趣不大。

    类似“国虽大,好战必亡”这样的话,虽没人敢讲;但其文章中,话里话外都希望着李昭能休兵养民。

    停战是不可能的!

    缺钱缺粮,可以稍微缓一缓;若要一直停下来,肯定是万万不行的。

    先前紫薇阁里有人劝过几次,见李昭脸色阴沉,再也不敢提了。

    秦军为何变得强大?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兵器精良,士卒平日里训练刻苦。

    在李昭看来,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秦军一直在打仗,全军上上下下,所有人都习惯了战斗;战场上,敢于将生死置之度外。

    如果李昭听取某些人的建议,休养生息个五年。

    五年以后的秦军,和现在的秦军,会是两支气质不同的军队。

    必然会少了许多凶煞之气!

    况且从形势上来讲,李昆驾崩不到一年,北方藩镇尚在成长中。

    若过了五年,谁知北方会变成什么样子。

    十有八九,会变得更加难打。

    期间要是再出现一个旷世枭雄,饮马长江,李昭肠子都会悔青。

    对秦国来讲,如今是最佳时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战争都要进行下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