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成虐文女主后我靠种田翻身 > 第3章 玉米发糕

第3章 玉米发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等把玉米全部磨好,弄出来鼓鼓囊囊一小袋。沈秋歌捻起一小撮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舌头舔了一小口,有些兴奋。这些玉米面可比现代的那些玉米面的品质好多了。

    她昨天就发现了,家里的吃食简单得要命,完全就是奔着吃饱就行的糊弄态度。而发糕这玩意儿做起来比馍馍更简单,却不见有人做。

    那么通过卖发糕赚第一桶金很可能是可行的。

    沈秋歌系好口袋,抱起玉米面朝着家中走去,她有了原料,还得有做发糕的容器。

    现代有烘焙纸杯,古代可没有,大小适当的瓷器只配想想。以沈家的贫穷,能用家里的陶器都差不多了。但家里只有一个比较大的陶钵,玉米发糕这种东西只能去县城卖,村里人没那个闲钱,沈秋歌可抱不起那么大一锅的玉米发糕千里迢迢去县城。

    沈秋歌眼睛骨碌碌一转,目光瞥到道路旁边,等等,这个绿绿的东西是什么?

    沈秋歌霍然开朗!竹子!竹筒不就是现成的容器吗?古有竹筒饭,今有竹筒发糕,简直了!

    用竹筒不仅方便售卖,成本还低,对食材上,发糕中带些竹子清香将更加诱人。

    看着后山一大片的竹林,沈秋歌心情极好,回到家放下篮子便直奔灶台。伸手从橱柜中拿出一个陶盆,抓了两拳面粉,紧接着放入新鲜的玉米面和做馍馍剩下的老面引子,最后打了两个蛋拿双筷子就搅拌了起来。

    家里养鸡比较多,鸡蛋是不缺的。

    等到将面糊搅拌到顺滑无颗粒的时候,沈秋歌就放下筷子,让面糊醒发,自己则带上柴刀去屋子旁边砍竹子。

    竹子家门口刚好有一丛,就近取材。

    后院里正在打扫鸡舍的陈大娘听着动静,过来一看,连忙让沈秋歌快放下:“小秋,家里柴还够,你身子骨没好利索,怎么又做这种重活?”

    沈秋歌示意自己非常轻松:“没事,我只砍一根,要用竹筒呢!”

    陈大娘:“你要装水的话,去你伯爷家换两个葫芦,那个装得多。”

    沈秋歌:“娘,我用这个做发糕,要是做成了,咱家能缓缓气。”

    “发糕?这是什么?”

    沈秋歌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便道:“之前迷迷糊糊睡着,梦见的方子,我仔细琢磨好像能做,就来试试。”

    陈大娘无奈道:“做梦梦见的哪能作数。不过娘知道你有分寸,别急,慢慢来。一次不成,还有二次,家里玉米还有!”

    沈秋歌笑着说:“没事儿!这一次做不成,我就不做了。”

    再不济,她去兑换一些初级种子,至少得先度过交税的难关。

    陈大娘见状也不再劝,又去做杂活了。

    沈秋歌砍竹子砍得飞快,不一会儿几个绿汪汪的竹筒便做好了。

    快要到辰时,沈秋歌将竹筒拿到灶房简单清洗干净,面糊也发酵好。把面糊小心翼翼地导入竹筒内,沈秋歌想了一下,甜度恐怕不够,又去拿了几个干枣,剪开,放在了面糊上。

    往锅里掺好了水,准备开蒸。幸亏是她还是过过苦日子的,农村土灶不在话下。等水开了,蒸个三十分钟,再焖个几分钟,发糕就可以出锅了。

    沈秋歌坐在灶台紧张地控制着火候的大小,时不时起身去闻一下味道,只觉得度秒如年。如果有现代的玻璃锅盖,她就不至于这么辛苦了。

    估摸着时候差不多了,沈秋歌连忙把火给扑灭。

    怀着忐忑的心情,沈秋歌揭开了锅盖,一打开,她就惊呆了。

    蒸汽裹挟着玉米的清甜,红枣的香气扑面而来,在这甜香的味道过后是若有似无的竹子的香味,给甜腻的味道增添了不同的层次。

    这也太好闻了!沈秋歌情不自禁地凑近了些,又深深地吸了几口气。

    待蒸汽散去,只见金黄的玉米发糕上点缀着颗颗红枣,在翠绿的竹筒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精致。

    刚出锅的发糕还很烫,沈秋歌不敢直接用手去取,只好撩起自己的衣摆,将还散发着热气的竹筒发糕取了一筒出来。她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轻而易举地插入了松软的发糕中,轻轻一夹,一块发糕带着红枣一起落入了她的口中,细细咀嚼,玉米的清甜中又带着甜丝丝的红枣,红枣的味道与玉米融合的极好,既不会抢了玉米的味道,反而能叫玉米的味道更加突出

    。

    这一尝,沈秋歌知道稳了。

    这几天没吃过好东西,沈秋歌耐不住嘴馋,直接将一筒发糕吃的一干二净。她意犹未尽地看着剩下的发糕,准备再做一个菜,今天的午饭就齐了。

    正捣鼓着,后院干完活的陈大娘回来了。一进门,陈大娘就惊奇道:“小秋,你做的什么,这么香!”

    “这就是我说的发糕!娘,你要尝尝吗?”沈秋歌献宝似得将竹筒发糕亮给陈大娘看。

    陈大娘咽了咽口水推拒道:“我闺女第一次捣鼓出这么好吃的东西,等你爹回来了,咱们一起吃!”

    沈秋歌怔住,她突然意识到,这样的一家人,是如此的友爱又善良,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永远想着对方。

    这就是亲情吗?

    沈秋歌心神震动,她眼睛有些酸涩,笑着对陈大娘说:“娘,吃了我再做就是,锅里管够呢。娘先尝尝再说,以后咱们会做更多,不怕没的吃。”

    陈大娘也不禁笑了:“行,那娘就尝尝吧!”

    一筷子下去,陈大娘瞪大了双眼,唔唔道:“好吃!真好吃!”

    甚至等不到彻底咽下去,陈大娘就连声道:“连村里那个卖馒头的张媳妇家都赶不上这个!闺女,你出息了!”

    “好吃就好。”沈秋歌看着剩下的竹筒发糕,豪气万千,“等他们回来,开饭!”

    正午,沈老爹带着一身的泥点回到了家,一进院门就被灶房的香气吸引了,他朗声道:“孩他娘,你啥时候学会新菜了,这么香?”

    陈大娘看见沈老爹被汗湿的衣裳,催促道:“赶紧去脱了衣裳,这天气,小心着凉。还有,午饭是小秋做的呢!”

    沈老爹惊诧道:“那我可得好好尝尝。”

    陈大娘道:“小秋手艺是真不错,我都比不上啦。”

    被夸赞的当事人沈秋歌有些不好意思,她赶忙去炉子旁边把发糕端上来,因着桌子矮,大家席地而坐。沈秋歌当即挨个发了一筒发糕。

    率先忍不住馋虫的是小宝,他夹起发糕就往嘴里送,刚吃一口,眼睛就亮了起来:“姐姐,这个好好吃,明天还能吃吗?”

    沈秋歌笑道:“这有什么,喜欢的话,姐姐天天给你做。”

    “姐姐真好!”小宝立刻埋头苦吃。

    其他人也纷纷拿起发糕,沈老爹一口就是一小筒,边吃边夸赞:“小秋这厨艺愈发好了,今天这发糕都去比得上县城里的铺子卖的了。”

    陈大娘接道:“我今天也在说呢,张媳妇家的馒头都比不上这个,她去县城都能卖钱,我们小秋的发糕去了,那岂不是抢破头?”

    沈老爹美滋滋地吃完一筒,又拿了一筒,连声附和:“就是就是,小秋这手艺不去当大厨可惜了。”

    沈秋歌听到这话便郑重道:“爹娘,这发糕我就是准备多做一点,拿去县城卖的。”

    沈老爹和陈大娘顿住,互相看看,虽然嘴上那么说,但平时家里只去县城卖过鸡蛋,没有卖过其他吃食,不知该如何下手。

    陈大娘沉思一会儿道:“小秋,后日娘正好要去县城卖鸡蛋,你要不少做一点,先跟娘去试试?”

    家里人喜欢,不代表顾客就喜欢。

    沈秋歌自是同意,沈老爹也没意见,这件事便拍板下来。

    等一餐饱饭吃下来,每个人都打起了饱嗝。

    陈大娘把小宝小妹哄睡,又悄悄去问在外面打水的沈老爹:“孩他爹,你去村正家问了没,那粮食税到底是什么情况?”

    沈老爹一想起这个,眉头又紧紧的锁在了一起:“还不是县令老爷说,今年注定是个丰收年,叫大家提前把税交了。”

    “去年也是这样,早早收了税,又来收一道。他县老爷难道比得过天老爷,说丰收就丰收?这是什么道理!”陈大娘用力拍着井沿,情绪激动。

    沈老爹沉重道:“可那是县令老爷的命令,若交不上,便要出人去服役。听说隔壁强子已经去了。”

    陈大娘吃惊道:“强子家不就剩他一个?那地谁来种?”

    “今早刚去的!剩下来的地,只能靠我们多帮衬一点了。”

    陈大娘惶惶道:“当家的,你可不能去,这税……唉!”

    “没事,天塌下来我顶着,晌午一过,我便去交税!”

    沈秋歌站在门后沉默地听着,家里境况比想象中更难,如果这次卖发糕不是路子,那她得尽快把免费的初级种子兑换出来,趁着季节好赶紧种下。

    下定决心之后,沈家一家更加忙碌了。

    家里竹子经不起用,只有沈秋歌和陈大娘能去后山砍。下午,沈秋歌拒绝了陈大娘跟她一起去的提议,早早背好背篓,直接出发。

    沈秋歌明面上为了竹子去后山,实际是为了找片荒地把种子种一种,这可是他们一家的后路。

    在路上,沈秋歌仔细研究了一下,免费的初级种子现在有水稻、青菜、南瓜、芋头这些比较常见的,也有像这个时代没有的红薯、土豆。她最终决定种南瓜和芋头,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了这两样作物,土壤也适合,种在后山被发现也不要紧。

    等到砍完竹子,沈秋歌把背篓一放,直接挑了条没什么人走的小径。走了小半会,找到一处向阳的山坡,周围也没有高大的树木遮挡,再合适不过了。

    她拿起柴刀,把山坡清理出了一小片空地,再把土壤简单翻了一下。好在这些天一直都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土壤都被浇透了,不用再去挑水。

    沈秋歌打开系统商城,选择了南瓜和芋头种子,面前的空地上突然冒出不断变大的银白色光点,等它变得和饭盒差不多大小时,白光散去,空地上留下来一个草编的盒子。一打开,里面有十个左右的芋头和一小把南瓜子,系统也贴心的适时弹出了种植说明及种植引导。

    如果每次都这么大动静,沈秋歌就要考虑以后一定要背着别人来弄了。

    按着种植引导将其种好以后,沈秋歌默默祈祷,一定要长好一点,越多越好,他们一家可就靠着这个度过难关了。

    之后沈秋歌背着沉重的背篓下山,然而还没到山脚她就累得不行了,气喘吁吁放下歇息,旁边突然有人喊她:“秋姐,我替你背回去吧!”

    沈秋歌扭头一看,发现是个脸生的少年,她不动声色地说:“这么重,你不好背吧。”

    少年拍着胸脯保证:“我沈五郎向来力气大,秋姐别怕,保证结结实实地给你送回去。”

    虽然不知道沈五郎是谁,但不妨碍沈秋歌接话茬:“那就多谢五郎了。不让你白做工,等会儿给你个新吃食。”

    沈五郎一上手被背篓的重量惊了一下:“秋姐怎么砍了这么多竹子?”

    沈秋歌不准备将卖发糕的事情广而告之,便含糊道:“没什么,家里之前的篮子坏了,打算编点新的。”她并未说谎,只是编篮子的事情要等卖完发糕以后了。

    沈五郎挠挠头也没深究,两人一路聊着天回去,沈兴盛放下背篓要走,沈秋歌连忙喊住他:“五郎,等等!”

    沈五郎一回头,怀里陡然多了两个热乎乎的东西,他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便是所谓的新吃食了。他高高兴兴道:“谢谢秋姐!”

    转头揣着竹筒发糕就回家去了。

    竹筒发糕给沈五郎家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暂且不提。

    之后的时间,陈大娘和沈秋歌把竹筒都锯好,清洗干净了,晾在院子的架子上。

    忙活了一天,晚饭沈秋歌一家也是草草了事。

    这一夜,沈秋歌睡得格外踏实。

    第二天一大早,天都还是黑漆漆的,沈秋歌一家就忙碌了起来,调面糊,醒发,蒸发糕,蒸好后用裁好的芭蕉叶封口,每一步都是不小的工程量。

    这次沈秋歌只准备做二十筒,也让一家人忙活得够呛。

    等终于出锅后,沈秋歌望着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发糕,眼神亮闪闪的。

    她们要出发去县城了。

    成败,在此一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