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敛财系统:买到假货我反而发财了 > 第127章 逛预展

第127章 逛预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回到眼前,姜中旺对男子说,“你这套茶杯呢,挺齐全的,有盖,有杯,有杯碟,三件套齐齐整整。但是呢,你既然拿过来了,我就要跟你说实话,希望你能做好准备。”

    男子刚才听了那么多东西,对姜中旺已然信服,大方道。

    “没事,您直管说,我也是拿过来想找个这方面专业的看看,这东西值不值钱。”

    “因为我爸说这东西很有收藏价值,刚才也听您说了,这杯子我感觉很有纪念意义,代表了当时那个红色年代,景德镇制瓷技术的那个精湛。如果东西是真的,我想该有很大的价值吧。”

    姜中旺说,“你说得很好,小伙子,但很遗憾,这是个现代的产品。”

    男子道,“那我这个是个假的?”

    “哎,古玩行不说真假,看得是新老。这杯子只能跟你说,不是那个时期烧的。”

    “哦,那就没有价值了是吧?”男子问。

    “那我能问问您,是怎么看出这是假,哦不,是新的东西来的?”

    姜中旺自信道,“其他的我不多说,光这底款,你上网查查,自己就能知道不对了。”

    他把杯子反转,露出杯底的款识。

    上面用青花色写着“中南海用瓷”。

    “这款啊,如果是老一批的创烧瓷,底部的落款只有‘景德镇制’这几个字,字的颜色有青花的,也有桃红色的,不可能有别的款识了。”

    “而且这上面的釉色,你自己看看,画得比较粗,这杯子你拿去给曾经的主席用,你想想能送得上去吗?”

    男子尴尬地笑了下。“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老师。”

    客气了几句,就抱着盒子走了。

    素维桢看着男子离去的背影,心里嘀咕。

    这人保不齐就是个卖高仿品的,什么爷爷辈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瞎掰的故事,主要目的是来探底。

    看看店里的专家眼力如何,如果容易走眼,好糊弄,往后这种上门卖东西的人就多了。

    说白了,还是现在的古董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些制瓷商为了谋取暴利,就会去仿制。

    就好像奢侈品,仿冒的货还不是到处能见。

    好在她请的这位专家不虚,这就过滤掉一个。

    素维桢这时才开口,“姜老师,这7501瓷,如果是放到现在,能值多少啊?”

    姜中旺笑道,“这个啊,看你自己的理解了,在拍卖场上有拍过一百多万一件的,也有几万一件的,以前上海那边开过工艺美术展,7501的部分库存,几百一件的也卖过。”

    素维桢点头,感觉小腹发胀,想起自己不是要去厕所吗?招呼一声,赶紧走了。

    ……

    去李水生公司拿拍品的时候,遇到他也在,素维桢就多坐了一会儿。

    聊起古董的货源问题,李水生道。

    “好的东西基本都被大的拍卖公司征集去了,小的公司,如果不像我一样有自己的渠道,也只能跟在后面捡捡漏。”

    “如果你真想玩收藏,那些大拍卖会,一定要去看看。”

    他像是想起什么,提醒说,“正好今年嘉士的秋拍会快开始了,预展差不多就这几天。”

    素维桢回过头来算算时间,一个夏天她都在忙着店铺的装修和开业准备,这时间过得挺快,一眨眼就秋天了。

    原本她手里还有幅画要送拍,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必要了,那画就挂在店里,随缘卖吧。

    预展当天,素维桢带上姜中旺和黄火良,一大早就过去了。

    地点在王府井大街的嘉士艺术中心。

    大老远就能看到高处那显眼的牌子:中国嘉士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事先预约过就能进去,不需要门票,进门前记得拿一份免费的图录,上面印刷了这次预展里展出的所有东西,每件展品都有一个编号。

    对哪件展品感兴趣,就把这个编号记下来,去展厅里看实物。

    场馆很大,分了好几个展厅,瓷器的,字画的,珠宝的,古董的,展品真的多到看不过来。

    素维桢主要还是看瓷器,因为瓷器的品类繁多,受众最广,好做买卖。

    姜中旺和黄火良没什么意见,以他们的资历,这种拍卖会都不知道走过多少回,这次来主要还是跟“老板”逛逛,大有种陪太子读书的意思。

    想归想,两个人进了瓷器的展厅,看到里头让人眼花缭乱的精品瓷器,立刻就把“老板”忘了,挤前面看东西去了。

    身为老板的素维桢:“……”

    嘉士这次秋拍的瓷器,一共展出了2400多件,大厅里的展柜林立,往来参观的人不少。

    展品中官窑很多,民窑的精品也不在少数。

    素维桢初来乍到,看到那么多东西,心里不激动那是不可能的。

    听说展品还能上手看,恨不得每一个都摸一下才过瘾。

    在这里,她看到了不少精美的单色釉瓷器。

    除开接触过的瓜皮绿釉,霁蓝釉,祭红釉,展柜里还有不少黄釉瓷器。

    素维桢上手了一个黄釉盘子。

    这盘子里外施黄釉,足底上白釉,上有青花双圈,内里楷书六字两行——“大清雍正年制”。

    那颜色娇嫩鲜明,类似鸡蛋的松黄,色泽雅致,却不如其他单色釉光亮,有一种很强的粉质感。

    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候烧制的工艺原因,颜色没这么好看,多是黄褐色或着深黄色。

    到了明代,黄釉陶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纯正的颜色,釉面薄,平整无痕,黄色淡,色调均匀。

    因为颜色具有的象征意义,往后都作为了宫廷和祭祀的专用瓷器。

    到清朝,就变为专供给皇帝使用。

    素维桢很喜欢这颜色,把这件展品的编号记了下来。

    姜中旺在边上说,“这种的太一般了,几万块钱到顶了,图录上不是还有几个暗刻纹的,还有黄底青花的。一会咱们去看看黄底青花红彩那只葫芦瓶,那是个高货。”

    素维桢一听,口水差点下来了。

    对于拍卖公司来说,是很欢迎大家过来看预展的。

    不过对于一些估值比较高的展品,想要上手看会有一定的门槛。

    他们去看那个葫芦瓶的时候,展品放在一个封闭的玻璃柜里,边上站着工作人员,想看,就会问是不是会员。

    素维桢当然不是了,不过她身边的两个老专家是。

    姜中旺还是高级vip,报上手机号码,对方一查就知道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