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 章 芭蕉
三日之期已到。
两人三天没有吃饭,已经虚弱至极。
徐理枝路都有些走不稳,偃月搀扶着她穿过密林。
又回到岩石地,高台再次升起,一束光透过缝隙照映在那人的脸上。
而这一次,数十人只剩下四人了。
少女自相残杀,若是想要入寻夜。
必须成为宋匀所说那十个人中的一个。
“比我想象的还要没用。”
宋匀讥讽开口说完这句话,便拂袖离去。
徐理枝知道宋匀为什么发脾气,数十人留十人。
宋匀自然想选出最优秀的。
但此刻只剩四人,自然觉得这批人太过无用。
不久后,就有人带她们四人去了一处地宫。
仍是黑布蒙眼,地宫灰暗又潮湿。
每日有人来为她们四人授剑,包括琴棋书画也得样样精通。
剩下的两位少女,也都是家中贫苦,被卖入寻夜。
……
大宋十九年冬,新帝亲自带兵出征,歼灭羌族。
“不知怎得,近日来,陛下心思越来越难以猜测。”
廊下的太监见四下无人,便聚在一块窃窃私语。
另外一个小太监叹了口气,“可不是嘛,陛下回来之后已经三日未踏足后宫,太后派人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禀报。”
“哎哟”
一声清脆的巴掌声拍到了小太监头上,转身一看是总管太监苏公公,立马低眉噤声行礼:“小的不知是苏公公来了。
苏公公手里提着食盒,瞪着两人,恨铁不成钢尖着嗓子说道:“再谄媚也没有用,你俩啊,管好你们的嘴。”
“哪天啊,再嘴不严实,可是要掉脑袋的!”
小太监立马弯腰受教,“苏公公说的是,苏公公说的是。”
苏公公看了一眼泠泠月光,叹了口气。
陛下已经许久未进后宫,殷太后三番五次施压,让陛下多去后宫走动走动。
方才参汤送进去,陛下也没喝一口,今夜恐怕又宿在御书房,这可叫他这没根的太监如何是好。
内庭院中,汉白琉璃玉瓦屋前,一片翠绿芭蕉蔫哒哒垂在墙头。
宋尺素站在树下,凝视芭蕉叶良久,“苏玉。”
轻轻的一句传唤,苏玉内心忐忑躬身上前,“陛下有何吩咐?”
“树砍了吧。”
“枯了。”
说完宋尺素的身影,消失在长廊中。
看着满院子翠绿又茂盛的芭蕉,让苏玉摸不着头脑。
四年前陛下登基后,将前院后院让人全栽上这芭蕉。
四年来,陛下常常会来这站上许久,离去时的心绪神色都会低落许多。
现在要将树都砍了?
苏玉犹豫了一刻钟,正欲唤人来砍。
“苏玉公公。”
温润的男声中带着几分细碎的笑意。
“见过徐大人。”
“陛下此刻正在御书房。”
青年迎面而来,苏玉立刻恭敬的迎了上去,半点不敢怠慢。
“苏公公,这树留下吧。”
寒风又绕过几圈吹了回来,青年苍白的手背藏着丝丝青色脉络,伸出来拢了拢厚厚的披风。
似是抑制不住轻咳了两声。
苏玉:“这———”
青年似是看出来他的为难,又开口道:“陛下问起,便说是我的主意。”
“是、是。”
这下苏玉也不必为难了。
这位徐大人的话,在陛下眼里,还是有几分重量。
苏玉看着青年的身影走远,心里直犯嘀咕。
要不是说人各有命呢。
徐大人,徐元璟。
从前是徐府大房嫡子,一身荣光,带着祥瑞出生。
后五岁又被家族查出不是亲生子,遂被弃。
后徐家通敌叛国,举家流放之时,这位徐家大少爷当时正跟随现在的陛下在边疆征战。
因立下汗马功劳,为当时还是皇子的陛下出谋划策。
所以陛下四年前登基之时,一并封了这位徐大人为首辅。
这是大宋历朝历代上,最年轻首辅,年仅二十,便重权在握。
陛下又将离皇宫最近的宅院,赐给这位徐大人。
方便时时传唤徐大人入宫。
俨然成为陛下的左膀右臂,陛下跟前的大红人。
苏玉只得感叹,当年还好得了那徐家二房小姐提醒。
没有轻慢过这如今权势滔天的首辅大人,不然……
苏玉打了个哆嗦,唤人将满院子芭蕉树全都浇上水。
御书房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越靠近书案散发的松木香愈发浓厚。
书案后的架子上摆放着参差不齐的古董瓷瓶。
除了屋角放着一大炉熏香外,屋里陈设显得格外单调。
坐在案前的人看着眼前的奏折,皱着眉头。
“陛下。”
闻言,宋尺素抬起头来,看着眼前抬手行礼的男子晃了晃神。
“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