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911章 也不是所有订单都能接

第911章 也不是所有订单都能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歼10e的两次飞行表演,分别被安排在了专业日第二天和公众开放日第一天下午。

    也算是不错的时段了。

    而作为国产三代机的第一次出国展示,媒体自然也不吝篇幅,进行了一番铺天盖地的宣传。

    当然,在核心军迷圈子里,关于“歼10很可能还有另一种升级型号”的传闻早已经流传开来,很多人都基本能够确定,华夏空军将会装备另一种总体设计近似,但体量稍大的型号,用一部分敏捷性和高速性能换取更大的多用途潜力。

    不过大多数吃瓜群众毕竟连f15和苏27都未必能分清,更不可能关注这种细枝末节。

    只要能让他们在电视里面看到自家型号跟国外战斗机同场竞技,且看上去丝毫不落下风,就已经足够了。

    尤其是航展开幕前,郭瑞卿凑巧拍下的那张照片,更是被几乎所有新闻所引用——

    四架鸭式布局的战斗机以一个头对头的姿态停在一起,对比周遭的一片常规布局型号,在经过少许调色处理之后,还真就能让人看出些许科幻感。

    甚至有些纸媒为了吸引眼球,给这张照片搞出了个“鸭翼元年”的名称。

    虽然常浩南看着是土到掉渣,但这种构词法似乎真的很受欢迎。

    一来二去,甚至有几家国外媒体都采用了这个说法。

    “这次参展,至少从宣传层面上说,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国防科工委的主任办公室里,李忠毅把几份不同语言的报纸放到丁高恒的桌面上,紧接着也坐到常浩南旁边的沙发上:

    “根据航技集团汇报上来的情况,也有两个国家向我们表达了意向订单,只可惜没能真正成交。”

    丁高恒一边听着李忠毅的汇报,一边坐直身子,随手翻开其中一张报纸,看了看其中的内容。

    他本人能直接看懂英语和俄语,至于其它语种,李忠毅已经找翻译在页边空白处标注了大概的意思。

    “不要紧。”

    等到李忠毅说完之后,丁高恒语气轻松地回答道:

    “过去,找我们国家购买装备……其实也不只是装备,找我们国家购买任何产品,要么是因为单纯的便宜量大,要么就是在政治上已经走投无路,实在找不到其它卖家,总归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但以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因为产品的性能,或者是与我国的良好关系而主动选择我们。”

    “不过改变观念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时间。”

    说到这里,后者稍微停顿了一下,把手中的报纸换成了另外一份,然后才继续道:

    “还有一点,军事装备采购是個比较敏感和特殊的业务,飞机又是可以高度定制化的产品,所以很少有在展会上面当场敲定的订单。”

    “那些在航展上面签字的,其实都是早很多年就开始谈判了,只是找个有纪念意义或者宣传意义的场合公布出来而已,这一点,跟忠毅同志你以前从事的行业可能有些区别。”

    李忠毅毕竟是刚从石油化工系统调到科工委的,对一些军工领域的细节不太了解也正常。

    “说起意向订单。”

    常浩南见旁边的李忠毅面露些许尴尬,于是恰到好处地换了个话题:

    “虽然我们航空动力集团这次没带实体展品去参加,但是也差点就有订单入账。”

    “哦?”

    丁高恒放下报纸,带着好奇的目光抬头看向常浩南:

    “还有这事?”

    军工系统集团化改制之后,经营自主权总体来看其实是下放了。

    所以除非有影响特别巨大的订单,否则普通的零零碎碎,还有那些只是意向的接触,并不会事事都反馈到丁高恒这个层级上。

    “我也是早上刚看到报告。”

    常浩南解释道:

    “航展专业日第二天,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向斯奈克玛提交了一份询问函,表示他们正在给量产版本的lca战斗机选择动力,询问法国人是否有计划出口m88的后续型号。”

    “因为根据之前的合同,m88如果出口,需要我们和斯奈克玛同时批准,所以这个事就兜兜转转到我这来了。”

    说到最后的时候,他的语气中已经明显憋着笑意。

    毕竟作为一个重生者,提起lca“光辉”,确实很难不笑。

    不会眼下这会,lca还没有展露出它的诸多惊人之处,而且还在不久前实现了首飞,在所有人看来都好像是个挺有前景的型号——

    歼10从立项到首飞也用了差不多十二三年,lca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零开始的尝试,17年首飞其实不算很夸张。

    在这会的华夏看来,算是个强而有力的对手。

    所以,丁高恒的态度倒还比较严肃:

    “所以……你们的态度呢?”

    “还没回复,不过应该会拒绝……”

    “确实。”

    丁高恒满意地点了点头:

    “毕竟是我们的战略对手,不能干这种帮对面建设核心军事力量的事情。”

    “……”

    常浩南心说如果印度空军真能把lca当成核心作战力量,那我回去之后马上就签字批准,越快越好。

    当然,这话肯定不能直接讲出来。

    “咳咳……”

    他清了清嗓子,重新开口道:

    “其实我对斯坦航空公司也没什么信心,万一换了新发动机之后连续出现事故,或者项目进度严重延期,那不是砸咱们自己的招牌么……”

    实际上,常浩南当初坚持和斯奈克玛签联合研发性质的合同,为此还放弃了一笔不小的预付款,确实有在未来留一手牌遏制印度的打算。

    但当时他想的是掐死阵风日后出口南亚的可能。

    天地良心,万万没料到中间还会有lca插这么一档子事情。

    “那……应该也不至于吧?”

    丁高恒觉得常浩南的担忧有点夸张:

    “一般来说,如果发动机本身没问题……项目应该还是有保障的。”

    这种事情,后者根本没法解释。

    没见过hal的魔幻,确实很难相信会有这种逆大天的航空制造企业。

    于是只好换个说法:

    “而且还有一点,lca现在已经选择了f404做首飞动力,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更换型号的必要,眼下m88-2的性能也不满足单发推动一架中型机的要求,我认为很可能只是借着m88当筹码,去通用电气那边压价而已。”

    “这倒是很常见的操作了,我认为浩南同志的顾虑还是有道理的。”

    刚刚一直没有吱声的李忠毅也插进话来:

    “竞标过程本身其实就会涉及到大量成本,如果非常确定就是作为议价筹码,没有中标可能的话,除非是有额外宣传层面的考虑,否则确实没必要去陪跑。”

    “……”

    ……

    跟航展有关的话题很快告一段落。

    丁高恒今天特地把常浩南找来,自然不光是为了聊巴黎航展这么个小事。

    当然严格来说,真正要找常浩南面谈的,其实是李忠毅。

    “浩南同志。”

    后者从身边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档案袋,交到常浩南手里:

    “月初的时候,有一家挪威企业向沪东造船厂提交了一份建造8艘lng船的订单。”

    “沪东厂方面的意思是,船本身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但订单里面专门强调了要安装你们火炬集团专利的那套蒸发气再液化系统,所以这个合同具体能不能签,要怎么签,还要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本来他们是准备直接找你的,但前段时间一直联系不上,所以通过船舶工业集团层层上报,最后就到了我这里。”

    照理来说,航空动力集团这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长时间失联,完全可以当成事故来处理。

    不过常浩南毕竟长期身处科研一线,情况实在特殊,所以一般不会因为找不到他而大惊小怪。

    “问题肯定是没什么问题,我们那个bog再液化系统完全适配沪东厂的gas-transport液货舱技术路线,如果结合天然气动力的柴油机,几乎能保证运输过程零损失……”

    说话间,常浩南拆开封绳,从里面掏出了几份厚厚的多语种资料:

    “但是咱们这lng船……连给国内试用的第一艘都还没造出来,真有人敢一次给8艘的订单?”

    2001年这会,大部分现有lng船的订单仍然握在日本船厂手里。

    新增量则主要在韩国。

    至于华夏,在高端船舶领域没什么说服力。

    要知道,每艘135万立方米大型lng船的价格基本在15亿美元以上。

    而gas-transport液货舱因为重量和体积大,所以建造成本还要更高,报价普遍要在17-18亿美元。

    8艘,就是14亿美元。

    将近120亿人民币……

    这种订单,哪怕国内企业都不敢下——

    华夏石化目前也只是签了两艘的合同而已,而且要求先开工其中一艘,通过验收之后再决定第二艘的情况。

    一个国外企业,凭什么啊?

    “所以沪东厂那边才表现的很慎重嘛,就是担心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陷阱存在。”

    李忠毅解释道:

    “不过我们也找一些国际商法的专家看过,里面除去预付款比例稍微低了点以外,似乎也没有其它的问题了。”

    带着好奇,常浩南翻开了那份中文封面的文档。

    “咱们新入局,议价权不足,预付款压到10确实没什么好抱怨的。”

    “如果确定没问题……”

    他本来想说,如果确定没问题的话,那就大胆接下来这个订单。

    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瞥见了背景调研当中乙方公司的股权构成。

    挪威系卓尔公司,控股70。

    其它30则杂七杂八,哪里的成分都有。

    “等等……”

    常浩南突然话锋一转:

    “麻烦李主任跟沪东厂那边强调一下,这个订单暂时不要做决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