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 第 254 章

第 254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白杜甫白居易,算是公认的唐代三大诗人吧。”涉及排名这种容易争吵的话题,李一一般都引用比较公推的,不过她还是蛮喜欢白居易的诗的。()

    白居易的诗对上学的人其实不太友好,因为篇幅长,但是好就好在语言朴实易懂,做阅读理解比较好理解。李一一会皱眉一会又笑,有点纠结。

    饼好吃提醒您《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就,如果需要背诵的话你会恨不得首首都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再不济床前明月光也行啊,主打一个短小精悍好背诵就对了,但白居易这种喜欢写长篇幅的都是不受欢迎的。”李一发出来自学渣的吐槽。

    “不过,”她话题一转,“只是单纯欣赏那白居易的诗对普通人就很友好啦,平易近人,不像某个喜欢引用各种偏门典故的诗人,光是去查典故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了,这阅读门槛不要太高,对,我说的就是用典狂魔辛弃疾。”

    李一吐槽,“宋朝的词人都特别喜欢在诗词里面引用典故,简直是无典不欢,像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这些大佬,随便翻一首诗词,基本都能找到典故,可以说用典在宋朝达到高峰,但这些人比起辛弃疾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辛弃疾用典疯狂到什么程度,他作一首词,可以做到句句有典,甚至还可能一句词有好几个典故,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天知道这首词总共也就128个字。

    而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词,最多的一首整整十一个典故,就离谱,任何做阅读理解的人都会恨他的。”李一怨念道。】

    辛弃疾摸了摸鼻子,这个么,他那是必要用典,没有瞎用,后世的小朋友一定能理解的,对吧?

    【“不过辛弃疾作词虽用典颇多,但这是他词作语言特色所在,而且词中镶嵌典故要是用的不好就会让人觉得生硬艰涩,但辛弃疾却每每用典都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读来不觉有堆砌之感,反而更加奔放自如。”李一还是说一句公道话,“所以他的词虽然读起来有门槛,但是经典确实不少,很是值得品味。”

    李一说着,又继续道:“白居易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诗人,要知道在古代识字率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低的,文人的作品通常都是给同阶层以上看的,普通老百姓哪里能看得懂那些优美的文章诗词呢?这当然不是他们写的不好,只是每天埋头田地,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哪里懂呢?可白居易却为他们写了浅显易懂的诗。”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老妪能解,出自《冷斋夜话》卷一: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就是说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如果懂了,那么他就会觉得这很好,可以使得大家都懂,便将诗抄录出去,供大家传唱。

    白居易认为文章是写给大众看的,如果不能为大众所理解,即使再华丽的词藻,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语言平易通俗,富

    ()有人情味就是白居易诗词最大的特点。”

    “像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李一随口念了好几首诗,然后笑道:“怎么样,是不是都很简单很好懂,在白居易的诗里,一般不会有让人看不懂的字眼典故,完全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充满平易近人的感觉。”

    “有人说,白居易的诗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诗,看起来确实如此。阳春白雪虽好,下里巴人也同样必不可少。

    与晦涩难懂的浪漫主义相比,白居易的诗歌显得更加通俗易懂,和蔼可亲了。

    但是白居易厉害就厉害在,哪怕他的诗已然接近现在的大白话,但是他在通俗之余却又不失华美,浅显却又意境优美,将诗歌与现实相结合而不失诗歌韵味。”

    “即,下里巴人他要,阳春白雪他也要,又要通俗易懂,又要文辞优美,而这些白居易都做到了,而且融合的很好,要不然说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大唐又一位大诗人。”】

    白居易很高兴,而他的小伙伴元稹看起来比他和更高兴,虽说文无第一,但是,元稹用力拍了一下白居易的肩膀,“我觉得第三大诗人听起来不够帅气,乐天你觉得呢?”

    白居易很难不笑出来,但是他还是克制道:“我觉得我挺努力了。”李白杜甫那是那么好越过的嘛?

    那可是李杜!

    白居易想了想,对元稹道:“要不然你试试?”

    元稹:我怕试试就逝世。

    一手将杜诗发扬光大的元稹和白居易对视一眼,那可是能折服他们,心甘情愿为其弘扬的杜甫!

    又想到几十年前就红遍大江南北,现在依然被追捧的李白好兄弟俩顿时彼此虚假的笑了笑,算了算了,第三也不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李一随口念了首诗,神色轻松道:“白居易的景物诗也是一绝啊,用最简单是词组成最优美的诗歌。

    这首还是上学要背诵的呢,也很容易理解吧?”】

    很多百姓都不由点头,还真是一听就懂了。

    他们居然也能听得懂诗吗?

    那么了不起的东西……他们能听懂了!

    一种奇怪的感觉由心里慢慢升起,他们满是感激,对天幕,对白居易。

    天幕让他们知道全新的世界,给他们带来各种好东西,而白居易……他在为他们写诗啊,写他们这种人也能听懂的诗,他是个大好人,肯定也是个大好官。

    老百姓的想法就是那么纯朴,谁对他们好,他们就爱戴谁。

    【“白居易的好诗很多,但是我记得上课

    学到他的一首诗却让人看了很复杂,值得一观。”

    “不知道多少人读过《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五月农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想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李一心情复杂,“农民真的好辛苦啊。”谁想要大太阳底下去干活,无非是生活所迫。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为什么妇人要抱着孩子提着篮子,这么辛苦的去捡麦穗呢?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李一痛骂道:“当时赋税一层层的往下剥削,越来越繁重,已然是老百姓承担不起的程度,所以男子大热天也必须去耕种,想要多做点,收成好一点,所以女子只能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去捡麦穗来充饥,只是为了不饿死。”

    李一忍不住口吐芬芳,“这谁见了不骂一声狗朝廷狗官啊!”】

    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各个都心头一梗,哪里有那么夸张,谁知道这是不是只是个别。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也很惭愧,他从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做出改变。

    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今日不能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到白居易身为官员,无法为百姓做什么,却安享舒适生活的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可能没有《长恨歌》、《琵琶行》那么出名,但却发人深省,有很高的的思想高度,值得再三品味。”】

    “好一首观刈麦。”李世民默了默,生活在大唐的百姓居然已经这么艰难了吗?明明也还不到王朝末年,就已经这样了。

    李世民不由难受,天幕说百姓只想要活着,不在乎活得好不好,原来如此。

    哪里是不在乎,连生存都不能保证,谈什么在不在乎呢?他们只能在这样的世道挣扎,努力活下去。

    李世民心有感悟,他闭了闭眼,别人他管不着,但是他治下的百姓决不能如此。

    【“白居易擅长写讽喻诗,他想要“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很多名篇都充满讽喻的意味,他擅长描写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的社会黑暗。

    《观刈麦》如此,《卖炭翁》也是如此。”

    说道卖炭翁,李一心头一酸,“《卖炭翁》大概讲的是一位卖炭老人大冷天的还要出门卖碳,可是这么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被巧取豪夺了的故事。”

    李一冷笑:

    “众所周知,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便开始了下坡路,而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正是元和年间,要说这唐宪宗在前期也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然而后期他却更是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们无法无天。

    比如宦官在购买物品时总是以超低的价格买入,有的甚至还不给钱,这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而白居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写下了这首诗,意在表达了对人民百姓的无限同情以及对那些宦官们的不满与愤怒。”

    渣渣见多了,李一倒是还算心平气静。

    “卖碳老翁每天都待在山中砍柴烧炭,身上脸上都是尘土,由于常年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样貌,而他头发花白,手指则是乌黑。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位老人生活有多艰难以至于外貌变成如此。”

    “白居易问老人卖炭的钱都用来做什么?老人告诉“身上衣裳口中食。”也就是说他就靠卖碳维持自己的生存。

    所以哪怕他身上衣正单,也还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明明自己还不能够保暖,却还希望天气更冷一点把碳卖出一个好价钱,实在不能不让人心酸。

    “可就是生活这么艰难还突遭横祸。

    此时,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说是奉了命令,就拉着这一千斤的碳走了,只留下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李一深深一叹,“然而这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却是晴天霹雳,因为这个价格太低了,低到不知道能不能渡过这个寒冷的冬日。”

    “这说是交易,可实际上就是强取豪夺,没有了炭的老翁,他的生活后来又该怎样?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为我们描写结局,也没有说什么讽刺的话语,但是越是这样,越是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李一低落道:“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卖炭老翁,他卖炭所得的钱只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勉强生存。

    分明已经年老,却还要大冬天的出门卖碳,获取过冬的财货,可是人生已经艰难至此,命运还不放过他,他最大的资产被抢走了,只留下些许微不足道的纱绫。

    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

    白居易这首诗真的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