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 122 章 朱元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使他的势力迅速秘密扩张。
随着势力的扩大,粮食的问题也重中之重,于是他盯上了紧靠长江南岸盛产稻米的太平、芜湖。不久,攻克太平。
朱元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
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隔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府。”
说道这里,李一吐槽道:“好直白的一个名字啊,应天府,顺义天意吗?”】
朱元璋理直气壮的想:朕乃天命所归,应天而兴兵伐无道,重振山河,兴汉家天下,难道不是名副其实嘛。
【“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
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1359年,朱元璋控制江左、浙右各地,接下来再向西就是陈友谅的地盘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朱元璋所在的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依然还是小明王韩林儿,就一直都是一个傀儡吧?”
“地位有点像汉献帝,他爹是韩山童,是白莲教的人。
白莲教在历史很有名,造反专业户,老是和皇帝作对,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教派还是看某清剧呢,后来才知道,这白莲教历史源远流长的很,早在清朝以前,差不多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一直顽强的在民间搞事,这可是真正的千年大教了。”李一感叹了一句,这白莲教生命力之顽强,实在令人佩服。
“时刘福通与其同伙等也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于是杀白马黑牛,对天地发誓,图谋起兵,并决定以红巾为号。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当起义群众聚集一起宣誓起义时,地方官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捕牺牲,韩林儿与其母杨氏乘乱逃到武安山躲藏起来。
但是,当时刘福通等人冲出重围,又重新聚合起义军,于五月初三日占领颍州城,至此,大起义正式爆发。
而后,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立其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大宋,改元龙凤。”
李一额外说一句:“韩林儿号称宋徽宗九世孙,所以国号称宋,说是为了迎合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表示“复宋”之实现”一时之间,有太多槽要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赵匡胤精准犀利道:“怎么挑了这个玩意,就不能就近论吗?那南宋也是有几个比这畜牲好太多的皇帝吧。”而且咱姓赵,你们姓韩的是真的够厚脸皮的,连姓氏都不改一下,张口就瞎扯。
【“怎么说呢,如果我是汉人,听见宋徽宗这个名字都要觉得这起义军前途无‘亮’吧。”李一在亮字加重音,“咋地,这宋徽宗都被俘虏到死了,做他的后人很有面子吗?反正我听了就不但会无感,还会想吐口水。”
“虽然确实来说,南宋只能算偏居一隅,北宋说起来才更体面,而宋钦宗临危上任,没多久就扑街,也不一定有后代,宋徽宗的后人更好扯大旗,但是”徽钦二帝本来就是半斤八两。
“但是,这个名字他说出来就晦气啊!扯他的大旗也是真的不觉得不详啊?也真是不怕出师未捷身先死啊?哦,韩山童已经先被死了,宣誓都还没有结束就被咔咔,呵呵我严重怀疑是被宋徽宗克的,本来赵匡义的基因就怂的一批,到了宋徽宗那更是烂的青出于蓝了。
宋徽宗的基因那就是赵匡义烂的那一份的加强版吧,两个儿子当皇帝,两个都烂。”
就emmm】
可不是。很多人都下意识点头,虽然宋钦宗才是亡国之君,但实则来说,宋徽宗更让人唾弃,太平的时候就当皇帝,一出事就甩锅,完全没有任何当担,什么玩意啊!
还有宋钦宗和宋高宗那更是令人呵呵……反正父子三都不是什么好货色,一个比一个烂。
【“虽然韩山童先死了,但是起义的口号都打出来了,所以刘福通还是咬牙找到韩林儿当做吉祥物,而其他各地的人也纷纷起义,跟着打出红巾军的名号。
这当然不是红巾军有多得人心,多半都想让韩林儿和刘福通挡灾前面做靶子,也没见他们对韩林儿刘福通多忠心。
而当时郭子兴起兵也跟着随大流,所以去郭子兴麾下当兵的朱元璋也就是这样成为红巾军的一员。
这好处没有多少,后面倒是经常被掣肘,但迫于红巾军势力强大,前期朱元璋也就只好苟着。
等朱元璋壮大起来,两方也一直维持面子情。
等到刘福通的势力被元朝反攻,被围城时,刘福通遣人求救于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
朱元璋担心安丰被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更强大,于是亲自率军前往支援,救出韩林儿。
这时候怎么安置韩林儿是个问题。
韩林儿终究不是刘协这样名正言顺的大汉继任者,还可以打打招牌。
他从一开始就只是起义军扶起来的一个吉祥物,既不算真正的正统所在,也没有什么大用处,但是吧,真说起来又确实是红巾军名义上的老大。
一开始,朱元璋是打算将韩林儿安置于应天府,诸将亦议于中书省设御座奉韩林儿,但是刘基说:“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又密陈“天命”所在。”
李一笑道:“意思是说,一个没什么用的小子,贡着做什么,天命又不在他身上了。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天命已经在朱元璋身上了,不需要这么个招牌了。
不过也确实,当时曹操之所以奉着汉献帝,那是因为大汉四百载还在眼前,而红巾军虽然打着宋朝的名义,可是宋朝已经灭亡百年,又有多少人记着呢,何况这个宋朝后人还有水分的那种,所以没必要,咱自己拳头已经够硬了。”
“当时朱元璋也是领悟,于是将韩林儿安置于滁州,更换其左右宦官侍从,但还是很够意思的营建宫殿让他居住,待遇甚厚。”
“第二年,朱元璋自称吴王,仍奉龙凤正朔。”
李一道:“不过这些都是几年后的事情,时间线拉回,那时候朱元璋依然还是弱势的一方,受到刘福通等人的掣肘。
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后,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此时的他虽然拥兵十万,但是地盘不算大,最重要的是还四面环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也就等于和同样是红巾军的朱元璋敌视,反正不是一伙的。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虽然强大,但是又没有到可以一下子就吞并朱元璋的地步,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有周转和发展的机会。
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就完成“高筑墙”的部署,有了合适的地盘,接下来自然就是“广积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采取屯田制,对滴,就是每逢乱世就会出场的屯田制,可有用了。
此外,朱元璋又颁布各项减轻民众负担,又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不过几年工夫,就府库充盈,军粮充足,赢得民心。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一嘀咕道:“朱元璋这个人吧,你说他厉害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他身上又有着出身带来的限制。
古代百姓对当官的看法很片面,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当官有出息赚大钱,另一方面对来地方上任的官员要求很低,那就是不剥削他们就是好官了,如果真的为百姓做点实事的,那就是大大的好官。
是既羡慕又带有偏见的。
而王朝末期的话,大家只会普遍看见贪官污吏成片,这种想法也体现在朱元璋身上,并且对他以后的执政影响非常深远。
同样的,朱元璋也因此对文人是存在看法的。
他知道治理天下离不开文人帮助,因此他对当朝的这些文人还是比较尊敬的,但是与此同时,对于高高在上的孔孟就很不感冒了,而且是他们的思想还和君权产生矛盾的时候,尤其是孟子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想要皇帝专权的朱元璋那是大大的不和。
而文人尊孔孟比尊敬他还重,他能开心吗?
在皇帝眼里那就是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孔孟排自己后,可别人不这样想,所以朱元璋很生气。
他数次试图削弱孔孟的地位和影响力,但都遭到激烈反对。
之后还把孟子撤出孔庙,一句话,我去你大爷的!”李一狠狠骂道,这个有点不能忍。
“后来虽然迫于压力把孟子搬回去,在这之后朱元璋也休战老久,但是洪武二十七年又开始作。
朱元璋命人对《孟子》进行删节,最终删掉了《尽心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以及类似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八十五条让朱元璋十分反感的内容。
之后朱元璋又下令,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
此外,还有孔子的后人,也让他们专心供着自己的祖宗,“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意思就是以后的衍圣公不需要做官,负责好祭祀祖宗就行了,要知道以前孔家历代的衍圣公基本在朝中都会担任个职务,也是自朱元璋这时候起,衍圣公便失去了官职。
朱元璋动不了孔孟的位置,就一点点削弱他们的影响力,自己手动删减孟子的思想……”
李一无语道:“虽然我也不赞同神话他们,也确实没必要一直供着孔子的后人,但是删减《孟子》就过分了哈。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哪里不对了?不但很对,还应该大力宣扬呢!皇帝不好好做皇帝,那就干掉换人!
整天就知道集权,集权个屁,以为后代各个都天纵之资,英明神武啊,真要这样,也不会有改朝换代的事情了。
有能力的皇帝手握大权还好,没能力就应该放权给能干的臣子,实在不行该亡国就亡国,没霍霍百姓好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也不想想,真的厉害的皇帝就是被架空也能自己夺回权利,哪里需要前人去费尽心思谋划,没能力的皇帝,说句实话,对天下来说,换个有能力的皇帝才好呢。
总之,在这一点上,我只想对老朱说:heitu。”】
朱元璋脸色有点黑,他闷不吭声,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有错。:,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