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毫无办法
见此情景,原先还蠢蠢欲动的金军,也不得不老实起来,毕竟他们之前只想浑水摸鱼,趁着宋朝派出大量军队进攻西夏时,他们好趁机一雪前耻。
可是事实是宋朝只派出了十几万的军队,对于宋金前线的防守,根本就无伤大雅,完全没有给他们机会。
而同时,宋军在西夏的表现也是着实让他们震惊,虽然他们知道西夏军没有多少战斗力,曾多次被他们击败,可也不用这么弱吧!
开战仅短短几十天的功夫,就被人家推进到了都城,离亡国也只差一步了。
这使得金朝的主战派也不由得犹豫起来,毕竟若是没有必胜的把握,轻易出兵,恐怕回来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
再加上那些主和派的恶意捣乱,根本就无法统一意见,毕竟开设榷场,可是让不少金人赚的盆满钵满,而这些金人大多都是女真贵族,有他们在朝堂上发言,完颜晟也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情绪。
毕竟战端一开,榷场贸易必断,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其影响可谓深远。
于是金朝的犹豫不决,使得宋军更加突飞猛进,毕竟谁也不知道金朝什么时候会撕毁停战协议,所以有些事情还是早解决的好。
拖的时间越长,其中的变数和风险就越大。
“皇兄,现在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了。”李察哥也是丝毫不给李乾顺留面子,如今都到了这种情况,覆灭只在朝夕之间,如果西夏亡了,他们这些皇帝、王爷、太子都将沦为阶下囚。
此时,面对李察哥的问题,李乾顺也是想不到解决方法,求女真人女真人不管,想要和宋朝议和也不可能,可以说现在基本已经陷入了死局。
除非主力大军能在正面战场取得一场绝对性的胜利,不然覆灭已成定局,可谁都不想死,困兽还知道挣扎呢?何况是他们这些站在权力顶端上的人。
“父皇不如由我亲率铁骑主动出击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也总比现在什么都不做,等死来的好。”
李仁爱的话说出后,当即便引得李乾顺和李察哥的不满,毕竟什么叫等死?他们难道没有在想解决办法吗?
说的好像他是昏君一样,不过李乾顺也没有发火,毕竟都到这种形式了,也没那个必要。
“现在召开朝会,再商议一下,最后的决策。”李乾顺也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毕竟他还是希望现在能出现一个张元那样的人,挽大厦将倾。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一提张元这个人,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陕西华阴人),本姓张,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在北宋累试不第(一说殿试时被黜落),自恃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
此后出任西夏国相、军师,辅佐李元浩称帝,并且多次发动对宋朝的征伐,屡屡大胜。
但是由于西夏国力,以及游牧民族的处事方式,使得西夏最终不得不与宋朝讲和。
后来,元昊在准备与北宋议和(“庆历和议”1044年)时,张元力争不可,但是元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及至西夏与契丹发生战事(1044年的贺兰山之战),张元知道其理想无法实现,于是郁郁不乐,在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但更加凄惨的是他死后李元昊都不知道。
而现在李乾顺也希望能有这么一个汉人谋士为自己力挽狂澜,可事实这根本不可能,自从张元事件发生以后,宋朝便加强了对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人员的管理,不管有没有合适的位置,都会给他们一个官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候补人员,但是也坚决实行不让人才外流的政策,而这也导致宋朝出现了另一个弊端。
那就是冗官,大量的官员领着朝廷的钱不办事,使得又一项问题出现,那便是冗费,久而久之,就变现成了宋朝三冗两积,积贫积弱的局面。
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一连串的解决一个,其他的也会迎刃而解,只不过赵桓现在只是小规模整顿,灭了西夏以后,将会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那时候才是解决内部问题的最佳时刻。
与此同时,回到正题,李乾顺召开朝会,西夏文武分列两旁,倒是颇有气势,可真若平心而论,又似乎少了些东西。
看人来的都差不多了, 李乾顺也只能先开口询问:“众卿,如今可有退敌之法。”
此话一出,底下的文武官员纷纷惭愧的低下了头,其中有些人,虽然嘴上没说,可心里已经知道了结果。
见此情景,李乾顺隐忍了多年的帝王之术,再也忍不住了,当即便爆发的呵斥道:“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当中,恐怕已经有不少人和宋朝联系了吧?”
“如今,这种国破族灭的时刻,你们竟然还不思进取,真要等到朕的头颅被割下来,挂兴庆府的城楼上,你们才知道为时已晚吗?”
可不管李乾顺如何呵斥?底下的官员依旧是装聋作哑,除了真和宋朝有仇的,谁想做那殉国之臣。
要说这和宋朝有仇的当属仁多保忠,毕竟他的儿子可是死在种彦崇的手上,见群臣哑口无言,这次他选择去当那个出头鸟。
毕竟那可是他的亲儿子,他要让宋军为此付出代价,于是他出列说道:“启禀皇上,臣愿领兵死守国都,绝不后退半步。”
这话虽然让李乾顺有了点面子,可实际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要是死守能守住,他何必如此焦头烂额。
关键是死守他守不住啊!
最终,一群人讨论了半天都没有一个结果,一个解决的方法,最终只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