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辽东纺织厂
辽东都督府衙门。
“柱子这回干的很不错,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三哥给你记一功,随行人员也有功,每个人给五十两银子的辛苦费,十五天的假期,你也休息几天”
“三哥,有件事我想跟你说说,就是咱们这次卖琉璃镜子的事儿。
我和二哥在扬州参加了内务府的发卖会,大的琉璃镜子,咱们的定价是五百两,内务府的卖价是一千五百两,小的琉璃镜子,咱们的定价是一百两,内务府的卖价是三百两,格外多出了四十万两银子,会不会出什么事儿?”
“内务府的管事儿的怎么说的?”
“内务府的钱大人说这件事可以告诉你,你明白其中的原因”
“既然钱大人没准备瞒着我,说明这件事儿是内务府集体的决定,这确实属于正常操作。
咱们的定价是二十万两,皇上得十万两,咱们得到十万两,内务府呢?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内务府为了这次售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钱不能从皇上的钱里面出,只能是从哪里出去的,就从哪里赚回来。再说琉璃镜子是第一次出现,到底值多少钱,咱们也不知道,内务府就是卖了一百万两银子,那也是人家的本事,具体怎么跟皇上交代那是他们的事情,皇上也没吃亏,皆大欢喜的局面对谁都好!
别说内务府卖的是琉璃镜子,就是卖草纸,也能卖出去一百万两银子,咱们不用担心!”
“那就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三哥,有一件事我不知道,为什么钱大人说你以后就是皇亲国戚了呢?”
“这谁知道,你可以滚蛋了”
“三哥,其实我都听说了,你是不是要娶公主啊?娶哪个公主?说给我听听呗!”
“滚蛋!”
赵元柱乐呵呵的滚回了自己的住处。
“柱子,师傅我想上辽东盐场去一趟,你去不去?”
“不去,我得睡觉”
“去吧!年轻人睡那么多觉不好!你陪师傅去一趟呗,我找不着道啊!被人害了怎么办?你把我送去就行,再给我留一个小衙役,你就可以回来了,用不了两天的”
“师傅!来回七百多里地呢,用不了两天?”
“那你去跟侯爷说说,算你出公差,就说你是去考察盐场的情况”
“你以为这么说,我三哥能信?”
“不是信不信的事儿,你要是带人去一趟,侯爷就不用特意跑那么远的地方去了,是不是?再说了,咱们运回来那么多的东西,侯爷处理起来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你这也是为侯爷分担一些事情了,对不对”
“对!师傅你真是太狡猾了!这样的借口都说的出来”
“好说,好说,咱们师徒俩谁跟谁呢,我这是为你好!”
赵元柱去跟赵元功一说,赵元功就同意了。
“把户部工曹的人带上,去查看一下盐场的情况,给盐场送去两千匹棉布和五千斤棉花,算是都督府给他们的奖励。
工部工曹的人也带几个,顺便查看一下沿途的修路工程,主要是金州和复州之间的路,看看他们自己动没动手修。再看看秋收以后,当地的劳力都干什么呢?”
“是,保证完成任务!”
赵元柱傻呵呵的去挑选人手去了。
赵元功晃了晃脑袋,人心杂了啊!
罗玉茗当然不是单纯的为了要去辽东盐场看他兄弟,也是为了给赵元柱争利益,让赵元柱承担更多的政务,好尽快的成长起来!
罗玉茗有幸成为最早的两批流放辽东的罪官,他来到辽东的时候,赵元功还是一个小秀才。
十五岁的小秀才在锦衣卫百户面前,四平八稳,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流放的犯官们都莫名其妙,谁也不知道辽东还有这样的权贵人家啊?
等到第二年,赵元功在赵家庄开荒的时候,这些老奸巨滑的官员们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一个小秀才?凭什么呢?即使是荒地,皇上也不会给任何人一根毛!
然后就是赵元功中举封侯了,并且还是辽东都督府的都督,开府建牙了!
这一把震得所有人脑瓜子嗡嗡的,就是皇亲国戚也不可能啊!皇子也不行啊!这相当于实际封地几千里地了!
不懂!所有的人都不懂!
于是,大家都静悄悄的看!
再然后,大家就看明白了,辽东要发达了!辽东的兴旺已经指日可待!
罗玉茗跟随赵元柱走了一趟江南,回来时又坐了辽东海事衙门的福船,罗玉茗知道了一件事,靖远侯要组建辽东水师!
罗玉茗认为自己的小徒弟,赵元柱完全有资本去争取一下辽东水师的总兵官!
侯爷的大哥和二哥不会想要这个职位,也不能要!因为辽东将来肯定会有一支野战机动部队,这支军队的总兵官必定会是靖远侯的亲哥,别人不好使!
那么有资格当水师总兵官的就是侯爷的直系堂兄弟,这其中赵元庆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赵元庆岁数大了,恐怕等不到十年八年之后了,罗玉茗认为水师正式组建成功需要五到十年时间,那时候,赵元柱就正当年!
罗玉茗自己已经不行了,就算免了刑罚,以后最多就是一个七八品以下的小官了,所以,罗玉茗要抱住赵元柱的小腿腿儿,让他带着自己飞飞。
罗玉茗是如何为赵元柱打算的,赵元功暂时没有时间管,因为辽东纺织厂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
地址就在赵家庄一村,占地面积五十亩。这里将要建成辽东最大的纺织厂,然后和糖厂共同支撑起一村的经济,这里会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
再利用纺织厂,支持赵家屯的柞茧养殖,然后在开远县建立一个缫丝厂和丝绸厂,那时候,辽东就又增加了一个财源!在对外贸易上就多了话语权,所以纺织厂的意义重大!
“少爷,纺织厂的三百名女工已经到了”赵富进来说道。
“先安排吃饭、住宿的事儿,然后都带到现场跟师傅学习,十天后正式开工,学习不合格的就安排干杂活,另外让木匠工坊的工匠抓紧时间,尽快的仿制一批织机出来”
“木匠工坊已经做出来了二十台织机,经过纺织师傅检验,有十五台可以投入生产,其余的正在改进”
“这么说咱们不愁没有机器使用了,各个环节都要抓紧,争取明年咱们就不用到江南去买棉布了。秋收结束了,你暂时没有什么大事了,你就把纺织厂管理起来,等有合适的人,再把你替换下来。
赵富,你这几年也算是劳苦功高了,侯爷我给你一个恩典,你的两个儿子和孙子去了奴籍,愿意读书就去读书吧!”
“老奴谢侯爷恩典!”赵富激动的涕泪长流,恨不得立马就去为侯爷赴汤蹈火!
再说赵元柱和罗玉茗到了辽东盐场。盐场今年的工作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天气逐渐寒冷起来,没有晒好的盐水已经不成了。
闲下来的盐场工人们,在赵元启和赵元圃的带领下,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赵元柱等上级官员的到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热烈欢迎上级长官来盐场视察工作”,“热烈感谢都督府对辽东盐场工人的关怀”
口号声震天动地,把赵元柱整得不会了!
“二位哥哥,这是羞臊兄弟我呢?”
赵元启说道:“怎么可能呢,咱们兄弟还能整出来那事儿?你带着都督府的官员来了,咱们得给人家面子啊!
何况你还带来了都督府的奖励,咱们不得表示感谢吗?兄弟你以后要是主管一个部门,对待都督府来的上级官员也得这样!这也是给咱家都督长脸呢”
赵元柱问罗玉茗:“是这样吗?这怎么是给都督府长脸呢?”
“当然是这样了,你想啊,都督派来的人,你爱答不理的,不是不给都督面子吗?”
“那倒也是啊!”
赵元圃也说道:“柱子还小呢,以后有的学呢,咱们兄弟见一面不容易,咱们先把酒言欢!”
“走、走、走!诸位大人快请入席,尝尝咱们辽东盐场的特色海产品”
还真是特色海产品,巴掌大小的鲍鱼,一尺多长的大对虾,那么大个的贝丁,口感q弹的海参,众人吃得赞不绝口!
晚上住在盐场的客栈里面,伴着涛声入眠。
第二天,把棉布和棉花交给盐场,然后开始核对账册和实物。
盐场的盐仓里面,晒好的粗盐堆积如山,精盐都做了防潮包装,一垛垛码放整齐。
盐场现有盐工和盐丁共计五百人,家属两千多人。
去年生产精盐六百多石,粗盐将近三万石!
辽东盐场的产量满足辽东地区已经不是问题了,明年就可以向外发卖!在湖广和江浙地区,盐的售价是一斤八九文钱上下浮动,山东地区略高一两文钱。过了海运到辽东,盐价就长到了一斤二十文钱,到了开远县,盐价就达到了二十五文以上,再往北走,那就漫天要价了。
都督府要在明年实行食盐供给制度,每个人每个月供给半斤盐,每斤盐的售价为十文钱,当然享受这个待遇的是登记在辽东都督府的户籍上的人口。这样就可以做一次人口普查,以后还会有低价的粮食供应,低价的白糖,低价的棉布,这些都是需要在辽东都督府户籍登记。
各地的州府和卫所恐怕是挡不住这个政策的。
“柱子,什么时候娶媳妇儿,给哥哥们来个信儿,哥哥们好借光去京城看看,到时候给你送一个大礼物”
“那肯定要给家里的哥哥们送信儿的,不过,大概得明年,现在还不知道娶谁呢”
哈哈哈哈!哥几个满面笑容的告别,开始各忙各的了。
在金州到复州之间修路的工人,都是都督府花钱招募过来的,两个州府没出一文钱,光想捡便宜,不想付出,不过这条路今年就修完了,以后的便宜可就不好捡了。
由于海州、盖州、复州、金州四个地方的民政虽然归辽东都督府管辖,但是这四个地方的官吏任免权,归属吏部。因此,这四个地方的地方官吏不听都督府的指挥。
赵元功并不着急,都督府有钱,有粮,完全可以凭借经济手段,驱使这几个地方的老百姓为都督府出力。
随着经济差距的逐渐拉大,民间会自发的排斥当地官府的指令,明年开始逐渐开展的低价供应制度,如果这几个地方的官吏不投降,胆敢阻挠平民百姓在都督府登记户籍,那就不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赵元功不会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改变,明年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还不行,都督府就会抛开他们,在靠近官道的地方,开始建设新城。
“三哥,我回来了,给你带回来一大堆好东西,你都不一定见过!”
“我都看见了!闻着味我就知道是什么!我见没见过不说,你这是在人家那里没少吃啊”
“还行吧!也没吃多少,就在那里呆了三天!这是赵元启和赵元圃给你送的样品,让你尝尝看,喜欢那个。等咱们回家过年的时候,他们俩用冰块给包起来,肯定咱们带回京城不带坏的。他们俩说了,这是给族长他老人家的孝敬,也是给住在京城的赵家长辈的孝敬。三哥,你说他们俩是不是学坏了?”
“学坏了什么?这要不是咱们赵家的兄弟,他们送礼都摸不着大门口!在外面做官都这样,感情需要常走动,常联系。你也学着点”
“我学着点?我联系谁?我跟谁有感情?我怎么不知道?”
“滚蛋,滚去看看东西都收拾的怎么样了,过两天咱们就回家过年去了”
好咧,这是赵元柱愿意干的事儿,回家玩去喽!
如果不是因为今年可以从海上走,早就动身启程了。
今年赵元庆也会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进京,去看望他的老爹和老娘。
赵元功和赵元庆在辽东新港汇合,坐着辽东海事衙门的四条大船,心情愉快的回到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