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将“精神胜利法”注入到新的作品中
与此同时。
大秦王朝。
始皇嬴政十八年,盛夏时节。
大殿之中,秦始皇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众人。
大臣们纷纷进谏,氛围紧张而肃穆。
然而,在这紧要之际,看到鲁讯写小说的一幕,众人顿时停止讨论。
站在一旁的赵高,很会察言观色,低声提醒:
“陛下,先喝一碗桐柏茶吧,润喉消暑!”
秦始皇接过茶碗,陡然放声大笑,笑声响彻大殿,众臣皆不知所措,冷汗涔涔。
秦始皇朗声道:
“朕招纳贤士,希望大秦走向强盛和复兴,然而,没想到,后世之人,还能相信茹毛饮血,可治愈顽疾?”
“不过,这也正突显鲁讯能言善断的一面!他倒是个有趣之人,竟然将朕看好的名字,用到他的文章中!”
言罢,将茶水一饮而尽,继续说道: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二字气势磅礴,竟然让他用于小人物的身上,亏他想得出来,诸位认为此人如何?”
大臣们彼此对望,这样尖锐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应。
但是,李斯却镇定自若,躬身回答:
“臣倒认为,此人颇具胆识,他不是不知道,革新者就是被处死的下场,笔下的夏瑜写得悲哀凄惨,可鲁讯偏偏要呈口舌之快,不宣之于口,决不罢休的气势!”
秦始皇听后,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李斯继续称赞鲁讯的文笔:
“结尾处的乌鸦,用得十分巧妙,貌似不祥之物,却刻画得孤傲遒劲,臣是想不到这样的妙法,用怪叫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秦始皇冷笑一声,叹息道:
“他是善于用弯弯绕绕的心思,来写明讥暗讽的文章!乍一看,人人都能看懂他的文章,可是,能真正读懂深层含义的人,不多啊!”
“丞相,给朕物色这样的人才,鲁讯若生在大秦,定不让他兴风作浪,懂得驭人之道,方为己用!若与朕唱反调,就让他学会闭口!”秦始皇决然地说道。
李斯闻言,躬身一礼:“陛下之命,臣必遵从。”
大殿上的紧张氛围,逐渐消散开来。
……
与此同时。
大清王朝。
乾隆五十八年,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承德避暑山庄。
这一天,此地异常热闹,处处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在万树园中,乾隆皇帝身着龙袍,举行盛大的生辰庆典。
正当庆典气氛高涨时,使臣马戛尔尼,身穿西式绅士的服饰,情不自然的跪下双膝,行三跪九叩大礼。
他代表女皇前来祝寿,还恭敬地献上价值13万英镑的珍贵礼品。
乾隆看一眼礼物后,指向身旁的锦盒,说道:
“请将这枚玉如意回赠给女皇,代朕祝她顺心如意。”
马戛尔尼闻言,脸上露出喜悦之色,再次跪下,恭贺道:
“祝皇帝陛下万寿无疆!陛下虽然年过八旬却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令人钦佩和敬仰啊!”
他的话语,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一片赞叹之声。
庆典继续进行,歌舞升平的时候,看到鲁讯写《药》的一幕。
乾隆立刻目光锐利,不怒自威地吩咐内侍官:
“就说朕感觉疲乏,宴会即将结束,让各位使臣先行休息!”他不想让使臣看到后世的情景。
待使臣离席后,乾隆看向王公大臣们,严肃地问道:
“刚刚提到的鲜血馒头,是治疗何病?确有医书记载?还是庸医开的偏方?岂非儿戏?”
随行的太医立马解释:
“臣在唐朝所编的《本草拾遗》中,看到过相关记载,说是治疗肺痨疾病的,可是,文中没有提到馒头,只说是人血可以医治。但没有治愈的医案。”
还没等乾隆反应过来,另一位大臣突然想起关键信息,提醒道:
“陛下,几年前,流传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名为《子不语》,其中就有提到:还我血,正是用晦涩的方式,讽刺世间百态,他怀疑这种做法愚不可及!”
乾隆一拍桌子,怒道:
“秘密彻查是否属实,莫要让这等丑事传到他国,尔等在使臣的面前,休要提及此事!”
谁也没有料到,皇帝的八十三岁寿辰,会变得这般令人扫兴。
……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华国十年一月,寒风呼啸着穿过窗缝,带来冰冷的寒意。
鲁讯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正在伏案苦思,左手夹着燃烧的烟卷,右手执笔如刀,开始书写一篇名为《生降死不降》的杂文。
他深吸一口烟,烟雾缭绕在昏暗的灯光下,指尖敲击着桌面,思考着如何将他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文发布以后,其中一句话,再次把他推上风口浪尖:
【你看,汉族怎样的不愿意做奴隶,怎样的日夜想光复,这志愿,便到现在也铭心刻骨的。试举一例罢,——他们说——汉人死了入殓的时候,都将辫子盘在顶上,像明朝制度,这叫做生降死不降!】
他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的新发现,充满了悲愤的情绪:
汉族人不愿意做大清的奴隶,许多汉人死后入殓的时候,像明朝子民一样,把辫子盘在头顶上。
因为,留辫子是满族南下以后,强加给汉族的习俗,是汉族沦为满族奴隶的一种标志。
既然生前已经屈服投降,那么在死后,就将辫子盘在头上,以表明他们的抗争,唯恐祖宗怪罪。
结果,大清皇帝退位以后,很多人在去世时,已经与清朝毫无关系,甚至就是华国的官员,却在铭文上写着清朝某某官员的称号。
鲁讯不吝笔墨,讽刺这些人,全到阴间三跪九叩的上朝去了。
这些人所谓的“生降死不降”,是以死不降,来掩盖不以“生降为耻”的奴隶心态。
也就是说,这完全是精神上胜利的一种手段。
半年后,鲁讯将“精神胜利法”,又注入到新的作品中,而且是着重刻画。
当时,晨报副刊的编辑孙福元,决定开设一个名为“开心话”的栏目。
为了让栏目吸引人,孙福元专程跑来找鲁迅,恳请道:
“先生,帮我们写写文章吧,弄一些搞笑的内容,为这个新栏目增色添彩!”
鲁迅沉吟了片刻,才同意孙福元的请求,又征求对方的意见:
“我不想用大家熟知的名字来发表文章,取名为‘’巴人’,可好?就是下里巴人的意思!”
孙福元笑吟吟地调侃:
“先生说了算,只要您肯写文章,叫什么笔名都依您!不过,这个名字不算高雅哈!”
孙福元怎么也没有想到,文章连载以后,来报社打听最多的问题,就是“巴人”究竟是何许人?
因为,文章的内容太过于真实,许多读者都感到非常紧张。
在读者看来,巴人的故事,就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否则,为什么文章的题名为《阿q正传》,主人公的名字竟然用洋文的字符,明显是在暗示一些东西。
于是,大家追读文章的时候,更多是在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一些人认为,作者一定是自己的身边人,因为只有某某某,才知道自己的这些秘密。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巴人就是巴蜀之地的人,便四处打听,非要找到其人才善罢甘休。
最后,他们终于打听到,写文章的人就是教育部的鲁讯先生,确定是素不相识,那些人这才放心下来,因为文章不是在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