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你太小瞧我了
过去我总觉得我怎么怎么样,我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的每一步必须走的严谨,包括穿衣风格要中性,性格得冷淡,头像和自我不能相差太大,似乎我必须卡在大女主设定剧情点上,生活才不会因此混乱,虽然这份“精致”会让我苦恼,但是它又是我成为“我”的既定轨道,因为我总是疯狂的相信着,唯有有序的前进,我才能够变得成功变得优秀不断超越“过去的我”,可我必须这样吗?我一直思索着,偷偷的在意识里窥视自我,一边沉溺在虚无里,一边叹息着想要逃脱出去。直到后来我很好的朋友和我说她觉得我变了,不像以前了。我突然想啊,我非得像过去吗?大数据表明,人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任何样子的,只要我们想,而后果可能是如果这些部分把控不到位的话,我们也许就会失去同一性认知,可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个部分同时存在?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不能成为多个我?人们认识不到他们常常由于同一性而忽略了很多种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下意识的漠视,我们懦弱我们等待,等待完美的一个时间点,包括成年的瞬间,生日的瞬间,过年的瞬间,这些契机往往成为了期待的最佳承载,承载通常意味着改变,就像是我们在过去或现在永远会计算未来,尤其是各种假期,在这些被量化的期待里,我们全然不会质疑“那些事不应该从后往前挪”,我们认定延迟满足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能力,但我却想说,我们非得锻炼这种能力吗?在中国,“吃苦耐劳”往往作为一个褒义词,可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些不需要吃的苦却被人推着我们去吃?假如我不再吃苦耐劳,就有人说我的懒惰,于是我的舒适期在他们的认知里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被允许停下来,不被允许焦虑,不被允许自己出一点儿错,不被允许自己踏上过去的脚步,甚至,我们好像真的不愿意接受过去,看到关于过去的碎片,抵触和决然成了最大的情绪,很多人都说,“你好像变了,你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你已经不像过去和我相处的那个你,一句话否定了另一部分的你,她只能接受印象里那个你留给她的部分,我个人觉得这是十分可耻和撕裂的,毕竟也许我自己都看不到自己所有的或许是那一千又或几万个人格,过去的我会觉得人一到长大就必须承担大人的部分,大部分类似的指控让我渐渐忽略过去的我。尤其是这一年三月份的时候,19岁的我觉得那是人生最大的转折点,至亲去世,家人住院,我默默要求自己肩负起所有,有时候的感觉真的太痛苦,像是19岁的我癫狂的扯着幼年时期我的头,试图将“她”拔成大人的样子,我力图做的完美,未来的理想自我在大脑里催我奋进,其实实话说我压根不想长大,又不得不从“幼稚”脱离出来。在我很好的那个朋友和我说完那句话之前,我压根没有想过“我必须这样吗?”会有什么清晰的回答,那天之后我想了许久,在床上翻来覆去,坐在长椅上走神也会想她的话,“我必须这样吗?”我想,我们可以不避讳说以前,现在和过去存在时空上的“推杯换盏”,在同一个时期,没必要非得给腿标记上现代性指示牌,许多玄而又玄的事情是可以在一瞬间发生的,契机只不过是一个说法,对,大家都这么说,没错,我也可以不赞同,这也没错,我可以像以前也可以完全摆脱那些经验性经历的复制,很多人总是苦恼于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他们总是说,“以后”,“将来”,“要是”,他们总是在等待不会到来的“戈多”,他们总是不敢说“对,无论你接不接受,这就是原原本本的我”,他们总是害怕“万一错了呢?”,“万一赶不上呢?”,他们总是担心没时间,而且他们很喜欢否认别人的一部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包括我这个看的有点儿清楚的人。“我站在今天,没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今天的风”,今天的风是允许自由的,我不想苛求自己,什么标签什么人设什么和过去大相径庭,都不太重要,每个人不做静图时才有交汇点和差别,我们是多种液体的混合物,既单一又复杂。所以啊,不管怎么样,能够从一些事情里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本身就已经很有力量了,我从多个镜头里看到不同的我,回忆或者他人的评论里,在手机相册里,生活学习里,健身锻炼里,多媒体运营里,无所谓儿时和青年,过去和未来,我会在时间的交替里成千上万次击毙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