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盐政
民以食为天!
这条法则古今通用!
既然有食在先,那么肯定就有“与食俱进”之物!
而此物就是盐!
人无盐,则无力。
所以,盐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春秋管仲起,历代盐政几经变迁,但万变不离其宗,盐政税收始终都是朝廷的赋税重地, 高的时候,一年的盐税都可以支撑起一个国家的半壁收入!
但到了明代以后,盐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按照朱元璋开国时拟定的税收政策,明代一斤盐税仅为27文,是历朝历代以来盐税最低的朝代。
所以,即便是明代人口较之前代已经暴涨, 但是这盐税方面的收入却是大大的降低,没法再与前代媲美。
本来,这也算是朱元璋让利于民的好政策。
但是, 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人口的暴涨和食盐的供给,一直都是不平衡的。
明代在籍户口总数约为六千万人,所以在官府制盐的时候,也就是按照六千万人的供给生产的。
至于,为什么不多产呢?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古今制盐技术的差别和人的贪婪本性作祟。
古代制盐用的煮盐法,顾名思义就是大煮海水,蒸发海水中的水分,从而得到可以供人食用的粗盐。
而且,为了保证食盐的价格体系和供给,还特别设置了灶户,这些灶户时代传承,只能以煮盐为生,而且, 还规定了他们定期要上交多少分量的食盐。
这条规定如果是从当时的实际问题出发来看, 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毕竟,朝廷需要稳定的食盐供给, 也需要稳定的价格体系。
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后来发生的人口与生产力不匹配的问题。
大明行至万历年间,人口爆发数倍,据后世研究明末人口大约在两亿人左右。
但是,朝廷利用的灶户生产出来的盐,还是按照六千万的人口供给生产的。
所以,这其中的问题自然也就严重了。
那么剩下一亿多人的食盐供给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私盐!
私盐的泛滥,造就了两淮盐商们的暴富,但是,这些人暴富之后,却没有再给朝廷缴纳过一文钱的盐税。
而且,就连朝廷原来额定的六千万人口用盐的盐税,他们也会通过各种借口拖欠,甚至不交。
渐渐的,大明的盐税体系也就遭到的毁灭性打击。
虽然,朝廷为了盐税能够正常收取,也发明了“开中法”“盐引”“纲法”等政策, 但是, 这些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 只是在原来的盐政版本上做bug补丁而已。
所以, 纵观明清两代的盐税还是没有多大起色,私盐依旧猖狂!获利之人依旧还是盐商和盐商的保护伞们,与朝廷无关。
说到这里就要在吐槽一下古代低下的生产力和效率极其低下的官僚体系。
这套体系在以程朱理学为主的高压的文化压制下,在漫长的岁月之中,竟然没有一点的长进和变革。
其稳定程度都已经达到了可以禁锢整個时代的地步!
由此可见,自宋明之后,这个伟大的国度就已经失去了向前的动力。虽然,她还一直保持着相应的强势,但是,这种强势只是一种巨大的惯性罢了。
当这股惯性消失之后,追赶上来的文明,就会让现在这个依靠惯性而生存的文明明白什么叫做惨痛,什么叫做屈辱!
朱常洛就查看完大明的盐政所有资料之后,他又让魏忠贤把董其昌和刘品如叫了过来。
朱常洛看着两人,问道:“如今的盐政,你二人怎么看?”
朱常洛这话一出,董其昌和刘品如心中一阵激动。
因为,像这样的大政方针,皇太子就算是要问,也是会问内阁阁老等巨头大佬的。
现在,他居然把这个问题问到他们这里,显然是朱常洛想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如果,自己回答的够好,说不定平步青云就在眼前。
董其昌看了刘品如一眼,他没有先说话,毕竟,盐政的知识面超出了他的认识,他要先听听刘品如的话,然后自己再加工一下,这样才足够保险。
刘品如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他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说道:“殿下,当今盐政有三大弊!”
刘品如的发言是典型的文人发言,讲究的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是,身为穿越者的朱常洛对这种言论早就免疫了。
朱常洛看着刘品如的表演,他面带微笑的说道:“继续说。”
朱常洛的反应,让刘品如一阵心虚,显然他认为的预期效果,好像在朱常洛这里没有得到体现。朱常洛对他这句“三大弊”的论述,有点不感冒。
刘品如收了收气势,然后有点发虚的说道:“臣以为盐政有三弊,其一是监察不利,其二是盐引滥发,其三是盐税不明。”
刘品如的发言让朱常洛大了一个哈欠,显然这三条不是朱常洛想听的。
不过,考虑到刘品如也只是一个封建型的官僚,朱常洛也没道理对人家过分的苛责。
朱常洛说道:“这三弊,古已有之。该如何解决呢?”
刘品如听到朱常洛问如何解决,他犹豫了一下。
然后,他一咬牙说道:“改革!”
朱常洛听到这两个字,他总算来了点兴趣。
朱常洛问道:“如何改?”
刘品如道:“第一,改革监管方式,加强对盐道的考核,明其职责,考察其功。第二,改革盐引之法,杜绝盐引滥发。其三,户部可成立专门的职司对接盐道,确保盐税直接入库户部银仓。”
朱常洛听完之后,看着董其昌,他说道:“董师傅怎么看?”
董其昌道:“回殿下,臣以为刘侍郎提的意见很是中肯。不过,臣站在臣的角度去看,臣认为应该加大对盐道的反贪调查,促使盐道的官员们廉洁奉公,从而恢复盐税正常化。”
朱常洛听完他们发言后,他说道:“两位说的都没有错。但是,有一点你们都忽略了。”
董其昌和刘品如听到朱常洛的话后,他俩立刻拜道:“请殿下示下。”
朱常洛道:“盐税之所以难以为继,其在于税法不明,权责难分。当然,这也只是表面罢了。其最大的里子就是产盐不足。”
“孤调看了盐道的一些资料,如今大明的盐政延续的政策还是以太祖皇帝之时制定的政策为主。烧盐的灶户依旧与洪武年间相当,所产之盐量,还是以大明初年六千万人为准。而今大明承平二百余年,难道这户籍人数较之大明初年没有任何变化吗?”
“孤认为二百年间,我大明的在户人数一定是远超大明初年的。但是,为什么盐道还是以六千万人继续产盐呢?这其中的问题,你们可有想过?是不是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在阻止朝廷改革盐道呢?”
朱常洛的话相当于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这句话可把董其昌和刘品如吓得不轻,这其中的问题,只要深思都是有问题的。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呢?显然,这里面的问题就像是朱常洛说的那样,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在阻止朝廷改革。
而且,这个利益群体不仅掌握了全国的煮盐业,还掌控了全国的食盐销售渠道,一旦动了他们,全国上下都将面临无盐可用的局面。如此严重的局面,就算是再强力的朝廷,面对这样情况,都是会犹豫的。
毕竟,一旦造成全国性的盐荒,这样的灾难就是难以估计,难以承受的。
所以,想要破开这个难题,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找到足够多的食盐,二是找到可以代替原来食盐销售的渠道。
只有,这两点双管齐下,才有可能一下子扭转盐道垄断的问题,也不至于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但是,这两点朱常洛准备好了吗?
显然,朱常洛觉得他有了一些准备。
朱常洛说道:“孤打算改革盐政,二位以为如何?”
董其昌和刘品如被朱常洛这么一问,两人只能跟着回道:“臣支持殿下改革。”
朱常洛道:“好,不过,作为改革盐政的第一步,孤打算让二卿先行。其一,由董师傅带领反贪署入驻盐道,查清盐道贪腐事实。其二,由刘侍郎上疏朝廷设立户部税务司直接对接盐道,专职接收盐税入库事宜。而孤要做的就是给你们最大的支持,切莫要孤失望了。”
“是。”
两人再次拜道。
不过,到了最后,刘品如还是说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殿下,户部现在真的没银子支持朝战了,这该怎么办呢?”
朱常洛看着刘品如的为难,他说道:“孤自有定策,你做好分内的差事即刻。只要有孤在,你就不会被当做替罪羊。”
朱常洛的话,让刘品如安的大心,他激动的重重一叩,“臣一定肝脑涂地,以报殿下隆恩!”
等到刘品如感激涕零的磕完头之后,朱常洛说道:“好了,没什么事,你们就退下吧。”
ps:求订阅~~~求订阅~~~求订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啊!!!!
真的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