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第131章 入江宁,祭孝陵

第131章 入江宁,祭孝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131章入江宁,祭孝陵

    “大清能顶多久?”

    纪晓岚又问。

    刘墉苦笑了起来,摊开手说道:“你看我像是会算命的吗?我还能给这大清朝算上一卦?”

    “不过有一百多年了,算是打破了胡无百年运的宿命了”纪晓岚低声嘟囔了一句。

    刘墉和纪晓岚关系密切。

    纪晓岚师从刘墉之父刘统勋,纪晓岚宦海沉浮,背后都有刘统勋的影子。

    而且他能得到《四库全书》的总编撰的位置,那也要多亏了刘统勋的举荐。

    因此刘墉和纪晓岚的关系是极好的。

    这种若是传出去怕是要被诛九族的言语,也就只有两人私底下能说。

    就在此时,一名中年男子从船舱内走了出来,嘴里面啧啧称奇:“叔父,您可是没看到,那里面有个机器,不用人力,不用马力,只是烧煤就能用蒸汽之力推动者转子转动,然后把这铁甲舰推动得高速航行起来、”

    而是他喜奇淫巧技这些于科举无用之事。

    而且还发出警告。

    真可谓是神速了。

    能怎么办呢?

    刘鐶之父亲早逝。

    城内的主要街道的两侧都挂上了日月旗。

    祭奠明太祖之后。

    这江西一战。

    “是啊是啊,看看这明朝给的条件,我等如何能投降?”

    称帝的事情就要提上日程了。

    告诉他伱家老四的不肖子孙把大明朝给丢掉了。

    其实就是投降的意思。

    浙江巡抚衙门。

    作为朱元璋的子孙。

    不由得心中一惊。

    “遣散军队就算了,还要将捞到手钱财也吐出来,田地也要削五成!”

    得到了这么出色的成绩。

    因此。

    明军想要攻击江宁,从南昌出发也就是半天的时间。

    只要把这南方地方整合起来,那国力就绝对是碾压满清的。

    用续航几乎无限的风帆战舰拖着铁甲舰进入预定战场。

    不得有任何破坏行为。

    “克鞑,万青,当初咱们从欧洲回来的时候,可没想过短短两年,就已经有了三分天下了,就这个成绩,太祖爷爷他老人家怎么也没话说了吧?”

    然而事情却完全出乎了他们这些团练头子的预料之外。

    怕是把所有的载荷用来装燃料都不够吧。

    显得很有精神。

    这南京城都拿下了。

    就被摆放在了他们的面前。

    在刘墉和纪晓岚见到朱道桦之后。

    这些团练头子也知道。

    朱道桦只是身边是自己最初的两名老臣。

    想要说占一地为王,和明军打擂台。

    但是投降就投降吧。

    面子上过得去。

    陆军近卫旅的士兵们身穿着最新的军服,挺胸腆肚,高昂着头站在道路两侧。

    有一名明军士兵从船舱内走出来大声说道。

    那几个省也保不住。

    所以现在的铁甲舰在大海上都是靠风帆舰拖着航行的。

    都快四十岁了,还只是个秀才。

    依托这些地方的海军基地,铁甲舰才能四处出击。

    而且没有要求给岁币,也没有要求向南称臣什么的。

    刘墉无子嗣。

    杭州。

    这次说是谈判,其实本质上就是清朝用自己手头上仅剩下的最后一点资本,来交换一个下台阶而已。

    两人虽是叔侄,却和父子无异了。

    哪怕是天赋极好的天才,在钻研八股一道上,也要专精与此,不可分心。

    双方都接受了这平等得不像话的《江宁条约》。

    这上万公里的路程,烧煤的铁甲舰要携带多少燃料才行?

    那么朱道桦给大清准备的大明版的《江宁条约》都是一些什么内容呢?

    但如果是敢闹起来顽抗的。

    但是茫茫大海,你去哪里找补给?

    浙江等省的团练要怎么处理。

    都等着朱道桦来拿最终的注意。

    也就是这大清朝想要顺利罢兵言和,就必须要交给大明一个完整的江南。

    称帝要怎么称帝,要如何设计制度。

    现在铁甲舰的续航能力还是很有问题。

    只是装备了长枪、弓箭、刀盾等冷兵器,以及几门土制的小口径火炮。

    现在又下了命令,让各省团练“好自为之”。

    “诸位,马上就要抵达南昌城了!”

    这样的条件。

    刘墉和纪晓岚来到南昌只是拜见了朱道桦,就带着《江宁条约》的副本返回了扬州。

    人家城下之盟都送上了。

    至此,明清之间的第二次战役宣告结束。

    老老实实的投降的,可以保留五成的土地。

    那真的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法不责众啊。

    谈判是不存在的。

    而且还是一群手握刀把子的团练头头。

    现在正陪在朱道桦左右,朝着明孝陵而去。

    明军又以切断漕运和几万旗人的性命相要挟,让大清放弃了江宁、武昌这样的重镇。

    这种续航能力不强的铁甲舰,现在更适合在近海活动。

    更何况刘鐶之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样子。

    进入南京第一件事当然是要去给老人家通报一声。

    打又打不赢。

    可真的是千头万绪啊。

    这几个城的八旗守军,放下了武器后,赤手空拳返回了江北。

    反正无论头顶上的皇帝是谁,大家现在都是一地土皇帝。

    朱道桦笑道。

    自己手底下的团练兵欺负欺负老百姓还行。

    他自己也是个团练头子——现在算是军阀了。

    朱道桦就已经拟好了要在江宁城下签订的条约了。

    但是条件相当苛刻。

    第二、清廷要下达旨意,命令浙江团练、湖北团练、四川团练、云南团练和土司兵、贵州团练和土司兵全部放下武器,这五省之地全属大明。

    手底下有八千用家族子弟为军官、佃农和长工为兵的团练军。

    等朱道桦策马而过时抬手行驻枪礼。

    顾松和赵四。

    脸上也带着喜气洋洋的笑意。

    交给朱道桦一个完整的江宁府交换几万旗人的性命。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要是去和明军对打。

    甘陕绿营和包衣军被全歼。

    算起来也不算亏。

    浙江巡抚兼浙江团练总兵官孙士毅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

    续航也就不到千里。

    在前往明孝陵的道路上。

    在河流航道这种沿途都能得到补给的地方,这续航力当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随后。

    难怪朱道桦没有把自己的行在设置在距离江宁府更近的位置。

    因此这刘鐶之是随刘墉长大的。

    现在这浙江的团练头子们就聚集在杭州的浙江巡抚衙门,要孙士毅拿个主意。

    这铁甲舰的速度,真快!

    以铁甲舰的速度。

    江宁城内。

    双方各自收缩回来,整理内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的大战。

    “孙大人,咱们要怎么办,您拿个主意啊?团练遣散就遣散了,这钱财、土地可不能被拿掉太多啊。”

    想来这大明的明王,也不会说就一言不合就要把大家的一切都收走。

    从江宁到南昌,不过半天时间

    所以他打算稍微改一改太祖的规矩。

    乾隆的旨意送到江宁、镇江、江阴、武昌等地。

    身死诛灭。

    这当初的卧龙凤雏如今可都是大明朝的公侯了。

    这次祭奠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告诉朱元璋。

    又不甘心。

    你的规矩不合适了,后代子孙朱道桦决定定个新规矩,想来太祖老爷子应该是不反对了。

    以明军现在开发出来的这种适合在长江航道上航行的铁甲舰为例。

    现在老大家的子孙又夺了回来。

    不过现在朱道桦把这些事情抛到了脑后。

    像是太平洋的夏威夷岛、马六甲海峡等地,就变成了海军的战略要地。

    刘墉想道。

    连绿营都打不赢。

    孙士毅只好说道:“大家都把家眷、手头的团练都调到行杭州了,咱们浙江团练兵少说也有七八万人,这么多人聚集起来,这大明朝怎么也不能这么苛烈吧?”

    感慨之人是刘墉之侄刘鐶之。

    此时已经装扮一新。

    江宁百姓喜迎大明,纷纷在明军将士的友善劝说下剪掉辫子,不少人还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于是乎

    与此同时。

    说起来其实也就主要是两点。

    献给了乾隆。

    要遣散军队,还要收钱,收地。

    刘墉和纪晓岚对视了一眼。

    “朝廷下旨,让我们投降但是这如何能投降啊。”

    那怎么死都不知道。

    他觉得太祖老爷子应该是没话说的。

    虽然没有完全拿回来,但至少开了个好头,已经拿下天下地盘的三分之一,天下人口和财富的三分之二。

    后代子孙来和老人家说一声,然后顺便当个皇帝,不过分吧?

    受到续航力的越是,一些大海节点的重要性就变得空前重要起来。

    否则你要是从中国近海出发去北美海岸。

    第一、长江南岸的绿营、八旗兵,清廷必须无条件放下武器投降,大明可以在这些绿营、八旗兵以自愿为原则,在不持有武器的前提下,将他们送回江北。

    而且沿途还要有收到严密保护的补给站为佳。

    由于铁甲舰的出现,船只的续航能力会是制约海战的一大因素。

    孙士毅能拿什么注意啊。

    但是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处理的。

    “真乃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

    “是啊是啊,我家上上下下可是有好几百口人呢”

    连个举人的功名都没捞到。

    直接投了吧。

    多建几个补给站就是了。

    乾隆其实也没有多少转圜余地。

    就这样的装备和训练程度。

    大明确实允许他们投降。

    其实到了这个地步,大清已经没有谈判的资本了。

    不过刘鐶之没能继承刘家从刘必显到刘墉四代人的科举基因。

    大清可真的是输麻了。

    不过这倒不是刘鐶之是个笨蛋。

    刘墉微微摇了摇头,好在刘鐶之生了个儿子,正在老家苦读,而且水平不错,以刘墉的能力,让自己的侄孙考个进士问题不算大,不至于让诸城刘氏数代官宦的传统断绝。

    也没有装备火枪。

    在刘墉带着大清谈判(求和)代表团南下之前。

    而且,这铁甲舰要是用在大海之上,岂不是可在任何时候都泛海北上,随时都能攻击塘沽了?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