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扩军
既然为众将升了官,李昭也就打算扩大他们的部队编制,于是李昭对各部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是玄甲军,李昭让张辽、徐晃卸任玄甲军的统领,将一万玄甲军全部交给了赵云来统率。
张辽、徐晃各自再招募士兵,组成两支步骑混成军团。一支军团一万人,要求有七千步兵,三千骑兵。
黄忠也进行扩兵,再招募五千人,将编制扩大到一万北府兵。
公孙瓒、高顺则保持不变 分别还是三千人和五千人。典韦的亲卫也一样保持一千人的规模。
总计四万九千人的军队,其中步兵三万,骑兵一万九千人。
如此,就要在幽州进行征兵了,幽州有二百多万人口,按照十人养一兵,可以征兵二十万。但李昭奉行精兵主义,宁缺毋滥。
而且李昭给部队都发足了军饷,一名士兵可以凭借军饷过上温饱的生活,更有抚恤金等政策。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军费是笔天文数字,要是真征二十万兵,那财政就会立刻宣布破产。
李昭可不想被士兵闹响,就先征这么多兵吧,于是李昭让戏志才写了份征兵文书,发往各郡。
新征的士兵自然要经过李昭的升级,李昭的经验值从未如此多过,单纯升级士兵就能升级十万人,可惜大头是装备。
李昭也想自己生产装备,于是找来广阳郡的工官令。
“使君,有何事找卑职?”广阳郡的工官令叫赵成,是个年过半百的小老头。
工官是各个郡国所设的机构,主要负责冶铁、炼铜、铸钱、兵器等事务,长官叫工官令。
“蓟县的工匠能否打造这个?”李昭拿来一具明光铠,问向赵成。
赵成看了看这具明光铠,又用手摸了摸,仔细端详一番,然后道:“使君,明光铠我见过,但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的明光铠,这胸口的两片护心镜怕是只有几位老工匠能打造。”
李昭得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这明光铠是系统升级的,可以说是明光铠中的极品。东汉的明光铠还只是初期阶段,工艺还很粗糙。
没事,至少能造出,造得丑点也能用。
“那打造一具要耗费多少,要多久?”
赵成毕竟经验老道,稍微一算给出答案:“使君,造这一具铠甲要耗铁二十斤,需要四十位工匠,打造二百天。”
“这么久!”李昭有些意外,二十斤铁还好说,他有的是乌桓人挖铁矿。但二百多天就太久了,还要四十位工匠,而且还只是一具,这产能简直不要太低。
果然这经验值是省不了了,李昭一阵失望,毕竟明光铠是这个时代铠甲技术的顶峰。
“那打造一具两裆铁铠呢?”两裆铁铠作为两汉最为流行的铠甲,防护面积比明光铠小的多,但便于制造,产能要高不少。
更重要的是李昭能用系统将两裆铠升级为明光铠,只用一百经验值,比起从破烂货开始升级要节省了不少,如今李昭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打造一具两裆铁铠要快不少,一名老练的工匠一个月便可造一具。”赵成回答道。
这个速度李昭还算满意,明光铠有技术壁垒,不是所有工匠都能造护心镜,而两裆铠就没这问题了。
“如今幽州有多少工匠?”
“禀告使君,幽州有工匠六万人。使君要是想打造铠甲,为了不影响民生,可调用的有三万人。”
李昭点点头,这些人足够了,一个月后就能获得三万具两裆铠。反正征兵也需要时间,正好让他们慢慢造。
“调集这些工匠,让他们打造两裆铠。”李昭下令道。
“诺!”赵成连忙领命,赶紧要去办。
“等等!”李昭又叫住他。
“你将这打造铁甲的工作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让这些工匠打造甲片的打造甲片,编制的编制,每人只负责一个部位。”李昭拿出后世流水线的生产流程。
赵成不知这样做有什么用,但李昭吩咐,他还是照着做。
李昭还要求打造其他兵器,例如长枪、环首刀、盾牌等等。在装备上,李昭还是优先将经验值花在铠甲上,士兵拿的兵器还是拿工匠生产的,就不升级了。李昭奉行的是只要对面破不了甲,就是拿根木棒也能敲晕对面。
马匹则优先从轲比能进贡里面挑选,平定乌桓后也缴获了不少战马,这是不太缺的。
定制了一堆铠甲、兵器,李昭还专门为赵云的一万玄甲军打造马铠,将玄甲军彻底地具装,连马都武装到牙齿。
装备的问题交给赵成去打造,李昭的征兵令也发到了幽州各地。
涿郡、渔阳两郡是最主要的兵源地,这两郡的人口加起来有一百万人,占了幽州将近二分之一。
不少幽州百姓踊跃报名,李昭开出的条件十分丰厚。一年八千钱的军饷比普通农民种地多多了,更重要的是还包吃包住。
“杨大,你也来报名啦!”涿郡的征兵处,两个相识的年轻人交谈起来。
“郭四,你也来了!”
“嘿嘿,我家没地分给我了,我爹就把我赶来了,你呢?”郭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普通人家的地有限,为了不饿死,会让其他儿子外出谋生。
“我是听说给李州牧当兵赏赐极多才来的。”杨大笑道。
“当个丘八还有什么赏赐?”郭四疑惑道。
“唉,你是不知道,在李州牧这当兵可是有军饷拿的!”
“这有什么,以前也说有,那些丘八不还是穷得叮当响?”
“这回不一样,我可是亲眼看见那些当兵的出手阔绰。”杨大打着包票道。
“还有啊,打了胜战更是有奖赏,我邻居家那王六,本是个无妻汉,只是给李州牧当了个挑军粮的民夫,就被赏赐了一个乌桓女人,还领了个乌桓娃。那乌桓女人生过娃,定能给他生儿子,那乌桓娃过几年就能干农活,也是好帮手。”杨大说的眉飞色舞。
郭四一听也动了心,看来他来报名是来对了。
“你俩还从不从军了?”征兵处的官吏见他俩谈了老半天,于是问道。
“从!从军!”两人异口同声道。
幽州百姓的从军热情空前高涨,名额很快就满了,没来得及赶上的青年人不由得捶头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