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互相挖坑
本来被人上门找茬是一件挺不开心的事情,可是没想到居然还帮助到了自己的干女儿,李安安就很开心了。
但是李安安这边的人开心了,自然有人就不开心了,比如张北静就很不开心。
李安安店里的员工们,早就准备好了孔老三需要兑换的粮食,还帮着孔老三装好车。
李安安这才道:“我五谷斋的粮食都是从南方运送过来的,我们有自己的运输队伍,客人可以放心,我们保证我们的粮食绝对充足,绝对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归。”
李安安自然看见了张北静那咬牙切齿的样子,还专门走过去:“县令夫人是要来买黑米的对吧,朝阳,还不快点去给县令夫人称五斤的黑米过来。”
朝阳得到命令就跑进了店里,李安安笑着对张北静道:“今天还好有夫人给我们做个见证,不然传出去,还真的以为我们五谷斋店大欺客呢!”
张北静尴尬的笑了笑:“哪里呢,夫人怎么会店大欺客。”
说完又对孔老三道:“夫人的话你也听见了,以后不许来闹事。你若是需要换粮食,就只管来,夫人自然不会让你空手而归,人家五谷斋这么响亮的活字招牌,还能因为你就砸了自己招牌,别说你只带了几千斤的山货,就算你带了几万斤的山货,人家五谷斋也自然能给你兑换出来。”
孔老三是个机灵的,立刻就听懂了张北静的意思:“掌柜的,不是我要刁难你,实在是我们在山里,出来一趟实在不容易,不如你和我签个契约,我保证七天之内送5万斤的山货过来,但是您得保证需要到时候能给我兑换粮食。若是你五谷斋兑换不出来,就三倍的赔偿我。”
张北静也立刻插嘴:“夫人还请放放心,这孔老三确实是住在山里的,他们村子的山货一向是最多的,这个人也是诚心的想要和夫人做成生意,才会这么小心,要不是我哥哥的店太小了,吃不下这么大的订单,我真的要毛遂自荐了。而且这孔老三的口碑一向很好的。”
李安安自然看出了张北静和孔老三的意思,知道张北静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呢,但是李安安还是笑着道:“这签契约都需要公平才可以,我倒是想问问,我和你签订了契约,准本好了粮食,到时候你不来,我又要找谁拿赔偿呢?”
孔老三被问的哑巴了,是呀,人家五谷斋凭什么和你签订这个不平等的契约呢?
张北静都知道这契约根本不对等,所以也在想该怎么应付李安安。
但是没想到的是,冬原突然出现了,身后还跟着卫群山,好在卫群山穿的是私服,不用给他行李。
冬原道:“干娘,这自古以来,不平等的契约,都需要一个担保人,我看县令夫人和这位顾客是认识的,若是县令夫人愿意给这位顾客当担保人,我们五谷斋也不能把生意往外推,您说是不是?”
李安安一看就知道冬原也在给张北静挖坑呢,心里满怀欣慰:“真不愧是我的李安安的干女儿,连我想什么都被她猜到了。”
但是面子上李安安还是无奈的道:“你现在是五谷斋的大掌柜,我既然把铺子交给了你,自然是你说了算。”
冬原走到了张北静的身边:“县令夫人,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给这位客人当做担保人呢?刚才夫人您自己也说了,这孔老三的口碑一直很好,该不会夫人是在骗我们吧?”
张北静恨不得一个耳光抽死冬原,这小贱人不就是仗着自己长得好看,勾引了卫群山, 居然敢在自己面前嚣张。
但是这话也确实是自己说出去的,张北静只能咬咬牙,反正自己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只要她五谷斋签订了这个契约,自己就有办法让她们没办法兑换,到时候就算是五谷斋违约,到时候三倍的赔偿,自己一下子可以赚几十万两的银子,想到这里,张北静也就压下了自己的愤怒。
“我当这个担保人自然是没问题,不过冬原掌柜,你也该知道,我可是黑漠县的县令夫人,若是到时候五谷斋兑换不出来,可是丢我的人呀!”张北静对自己的计划很有自信,所以打算下手更狠一些。
冬原眼神带着笑意:“不知道夫人有什么建议呢?”
张北静悄然一笑:“不如这样吧,若是五谷斋到时候无法兑换粮食,就五倍赔偿吧。”
冬原眼神看了看李安安,看着李安安眼里的笑意,冬原点头:“可以,我代表五谷斋,同意了这生意。刚好卫将军也在,我们就请卫将军,给我们做个见证人吧!”
张北静倒是不在乎谁是见证人, 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拿出那么多的粮食,这次李安安是输定了。就算她是正四品的宫人,也不能违约。
所以这一式三份的契约很快就签订好了,合约内容是:“孔老三七日后的未时前,必须带满五万斤的山货前来五谷斋兑换粮食,若是孔老三迟到了,活着山货数量不足五万斤,则所有山货全部免费赔偿给五谷斋,还需要准备五倍的山货赔偿给五谷斋。而反之,若是五谷斋不能拿出足够兑换孔老三山货的粮食,五谷斋则需要五倍赔偿孔老三。”
孔老三的担保人是张北静,而五谷斋因为有店铺,俗话说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是不需要担保人的。而这份合同的见证人是卫群山。
签订好合同,孔老三和张北静都很开心,孔老三美滋滋的带着人拉着今天兑换好的粮食走了。
张北静也笑了笑:“我要回去给我家老爷煮紫米粥了,就不久留了。”
李安安却突然道:“夫人,这紫米和普通的大米不同,需要小火慢熬,夫人可别太心急了。”
张北静很得意的笑了笑:“是啊,自然是不能太心急的,多谢夫人了。告辞了。”
等张北静走远了,李安安才带着人回了店铺,而看热闹的百姓们,却把这件事当成了热新闻,不停地传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