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故事在民间 > 第444章 众目睽睽下调戏妇女,非但无人怪罪,事后还得赏银百两

第444章 众目睽睽下调戏妇女,非但无人怪罪,事后还得赏银百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明朝洪武年间,应天府城内开设了一家木工作坊,作坊内光是雇佣的木匠就有好几十人。由于人员众多,为了方便管理作坊老板便将这些木匠分成十人一组,每组里面设立一个工长来进行日常管理。

    这一天,作坊里面的一个小组成员王木匠和刘工长发生了争吵,由于刘工长处理问题方式有些问题,而且事后他还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导致王木匠从那以后便不再与刘工长有任何来往,甚至平时连话也不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大半年之久。

    当时,小组里面的其他人都认为,他们只是口头争执而已,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谁也不愿意放下面子才导致成现在这样的局面。于是大家聚集起来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大家筹钱置办了一桌酒席,想着让两人在酒桌上把话说开了这样就能和解,于是他们便硬拉着王木匠到刘工长家参加了酒席。

    宴席中,大家非常热心地劝解二人,终于将两人的心结打开,王木匠和刘工长的关系又和好如初。见到王、刘二人和好之后大家为此都感到很高兴,于是这酒宴一直喝到后半夜才结束。

    老话说得好: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可王木匠的老婆张氏却偏偏是一个生性风流的女人,她一直背着王木匠与奸夫行苟且之事。这还不算什么,这女人为了能和奸夫做长久夫妻,竟然多次与奸夫一起谋划如何杀害亲夫王木匠,之所以一直没有付出行动,那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下手罢了。

    这一天,她见工友们将王木匠拉到刘工长家喝酒,回来时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走起路来都是晃晃悠悠前进三步退两步的。张氏见王木匠这般状态便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她就找来奸夫,两人一商量就决定将王木匠给杀了。

    二人将王木匠杀害之后,发现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尸体,他们在屋内来来回回转悠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藏尸地方,都说是急中生智,他们忽然想起屋内有一个土炕。这个土炕是中空的,平时用于冬天烧火取暖。

    于是两人立马将土炕拆掉,想把尸体放进土炕中间的空洞里面藏起来。可是由于土炕中间的空间非常狭小,尸体怎么也放不进去。最后张氏和奸夫一不做二不休,居然丧心病狂地将王木匠的尸体分割成数块,这才勉为其难地将全部尸体放进土炕里。然后,他们又将炕砖重新放回原处,恢复原状。做完这一切,这对歹毒奸夫淫妇又商量了一个栽赃嫁祸的主意……

    第二天清晨,张氏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跑到刘工长家哭闹,说:“我丈夫昨天晚上到你家喝酒,一夜未归,一定是你因为怀恨在心将他给死了!”她不光到刘工长家闹,还到县衙里控告刘工长杀人。

    衙门接到报案后很重视,通过简单的了解之后认为刘工长有仇杀的嫌疑,于是就将他逮捕后进行严刑拷问,刘工长受不了酷刑,只好屈招服罪。审案的县令问刘工长:“王木匠的尸体在哪里?”刘工长本来就没有杀过人,无奈只能胡乱答了句:“丢到了河沟里去了。”

    县令见尸体有了去向,就让两名仵作去寻找尸体。仵作的本职工作就是检验死伤、代人殓葬,但凡不是正常死亡的尸体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他们处理,当然这也是当时官府的规矩。但是仅凭刘工长随便的一句话就让仵作去寻找尸体,的确是有些强人所难,更何况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一件事。

    这个案子报到刑部和京兆尹后,两部对这个案子也十分重视,一再督促要早日结案,想要结案就必须寻找到尸体,只有检验死伤后才能结案。有了上面的指令,县令就对下面施压,命两位仵作十天内必须寻到尸体,如果逾期寻不到尸体就将受到鞭刑。

    十天过去了,没寻到;又限七天,仍未寻到,又限五天,仍未寻到;又限三天,仍未寻到。这两个仵作接连受到四次鞭刑,那子虚乌有的尸体当然是没有办法寻到。可是越往后,限期越短,两名仵作也是只能忍气吞声地接着寻找。

    这日,两人又沿着河沟寻找,两个人商议,这样下去鞭刑是受不完的,说不定尸体还没找到,他们早就被打死了。两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实在不行,就去杀一个人冒名顶替,别人死总比自己死要好。主意已定,两名仵作便准备行动。

    两人一直坐在河边等待冤主出现,二人一直到傍晚还真叫他们等来了一个骑驴过桥的老翁,不用多想这个老翁立即就成了他们的目标。二人上前将老翁推到河中,丧心病狂的二人将老人的头死死按在河水中,没过一会儿老人便没有了动静,毛驴受到惊吓之后撒丫子便独自跑了。

    杀死老翁后,两名仵作猛然间想到,这名老翁不管是从年纪或是相貌上,和死者王木匠是完全对不上号,这可怎么办?于是他们决定先延缓上交‘王木匠的尸体’,先将尸体泡在河里停留一段时间。

    之后,他们又忍受了几次鞭刑,这才迟迟将尸体送到县衙,并且堂而皇之地说什么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王木匠的尸体。他们还说尸体因为长时间在河水中浸泡严重腐败,长相已经难以辨认,但这尸体的确就是王木匠本人的。

    县令立即请来王木匠的老婆张氏辨认,那妇人心中本来就有鬼,当她听说找到官府已及王木匠的尸体时,心中感到无比的诧异,但为了不露出马脚,她一见尸首,根本不管真假立刻伏到尸首上嚎啕大哭:“这就是我那可怜的丈夫,咋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呀!造孽呀,恳求大人,一定要严惩杀人凶手!”

    为了表演得更加真实,张氏竟然还按当地风俗,拿着王木匠生前的衣服到河边为他招魂,甚至卖掉自己的首饰置办棺木。王木匠的老婆穿着丧服为丈夫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丧礼,埋掉了尸体。同时还请来和尚为之超度,装得非常悲伤的样子。

    就这样,衙门定了案,判处刘工长死罪。案子报刑部后,等待上级的批文。

    那名骑驴的老翁莫名失踪后,他的亲属四处寻找,可是一直没有任何音讯。一天,他们忽然看到一个人背着一张驴皮从街上经过,驴皮的毛色很像老翁所骑的那头毛驴。他们抢下驴皮摊开一看,发现驴皮上面的血迹还没有干透,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到了衙门。那人说毛驴是他在路上偶然遇到的,可惜没有人相信。

    又是严刑拷打之下,那人无奈只好屈招,声称是自己财迷心窍抢劫了骑驴老翁,因为老翁反抗,就将老翁给杀死了,然后将尸体藏在了一个地方。衙门派人到那个地方去找,却没有找到。再次审问那人,那人又招供藏在了另一个地方,可是仍然找不到。那人三番二次更改供词,但是尸体始终没有找到。没过多久,那个背驴皮的人因为身上的伤势太重,猝死在狱中,此案也就被耽搁了下来。

    一年后,王木匠被杀案的批文下来了,刘工长被判死刑,准备近期执行。

    木工作坊的木匠们眼睁睁地看着刘工长马上就要被冤枉致死,心有不甘,众人联合起来要为刘工长打抱不平,众人在市集大声吵嚷,虽然他们想为刘工长平冤,但又无法为他辩解。就算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刘工长是无辜的,众人还是不愿眼睁睁看着刘工长含冤被斩。

    木匠们四处查访这件事,却仍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大家又聚在一起商量办法,最后决定凑一笔钱悬赏寻找真凶。他们东拼西凑终于筹够了一百两银子,然后在城内的大街小巷和各个交通要道路口张贴告示,声称如有知晓王木匠死情的人,就奖一百两银子。

    现在再说王木匠的老婆,那次她请和尚来为王木匠超度的时候,有很多乞丐前来讨饭吃,其中有个小偷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了。

    后来有一天,这个小偷准备到别的人家偷东西,见天色还有些早不方便偷盗,便偷偷来到王木匠家墙边待着,以等待时机作案。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忽然看见一个醉汉踉踉跄跄闯进王木匠家,并对张氏大发脾气,甚至对她拳打脚踢。可那张氏却不敢作声只能默默忍疼受着,等到那醉汉睡着以后,才敢在灯下小声责骂道:“当初都是因为你,我才杀死了自己的男人,连尸首都分割成数块藏在土炕里,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每年冬天我只能强忍寒冷却不能烧土炕,里面的尸体我也不敢拿出来。可如今,你还如此虐待我,早知今日你会如此待我,说什么我都不会杀害他……”她边叹息边哭泣。

    张氏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这番暗自抱怨的话竟然一字不落地全被窗外的那个小偷听去了,第二天一早,小偷就跑到木工作坊喊道:“我知道王木匠是谁杀的,快点把钱给我!”众人知道他是个惯偷,当然不肯相信他的话,说:“我们怎么可能听你随便一说就相信呀?必须将这件事弄个明明白白才行。”

    小偷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拍着胸脯地说道:“我愿意带大家去揭露真相。”众人看他一副很有把握的样子,当即与小偷签下字据,并且提前付给他一部分酬金,只要破了案子剩下的钱一分不落地全部给他。

    小偷为了得到这笔赏银非常谨慎,他让木匠们远远跟着他。小偷装成喝醉的样子,然后跑到王木匠家挑逗张氏。王木匠的老婆妻子大骂道:“你这臭乞丐,竟然敢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妇女!我要到衙门里去告你!”

    这边闹得沸沸扬扬,邻居们听到动静后都跑过来看热闹,对小偷的举动也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有好几个人都想上前揍他。小偷见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知道时机已然成熟,只见他突然冲进屋内一把掀开炕席拔起炕砖,装作要拿东西打架的样子。顿时,炕洞敞开,露出了藏在里面的尸体。众木匠见状也猛地冲进屋内。

    看见了王木匠的尸体后,事情的真相已经不言而喻。木匠们也像之前承诺的那样,将剩余的赏金全部给了小偷,并把王木匠的老婆捆绑起来,押送到衙门。

    如今事情已经败露,经过审问,王木匠老婆张氏只能将实情全部交待了,并承认那个醉汉就是她的奸夫。县令又追问那两名仵作,河沟里的死人从哪里来的?仵作只得坦白把骑驴老翁推到河里淹死的事实。两个仵作最终被判处死刑,王木匠的妻子和奸夫则被判处凌迟之刑。

    然而,官府在审理这几件案件时,发现那个背驴皮的人也与这些案件有些联系,只是他们考虑,如果将真相公布出去的话,到时候还会牵连出很多官员因此获罪。于是他们最终决定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再深究。因此背驴皮人的冤案,始终没有得到昭雪,最后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