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O章 豁然开朗
叔公说:“我背你记:
夫天地者,乃阴阳之枢机也。
阴阳者,乃生死之玄关也;气运者,乃阴阳之体用也;八卦者,乃阴阳之橐龠也;奇仪者,乃阴阳之经纬也;干支者,乃阴阳之变化也。
是故,立十干以纬天,所以统气运而斡旋于上;建十二支以纬地,所以承气运而分支于下。
诚哉!非干支无以辨阴阳之变化、气运之推移、八门之休咎、星神之感召、宫卦之体用、奇仪之吉凶,皆干支互动以明之矣!
人之失阴阳,缺炁神,惑昏昧,故有六症,曰:疾,病,痹,痿,疯,癫。
疾病者刀砭汤药除之; 痹痿者针炙刺酒除之; 疯癫者祝由除之。
除之不却,盖天地之数,阴阳之机尽也。”
叔公一共背了三遍,我大体记住了,这里没有纸笔,回去我要将它记下来。
我说:“这前面的三段,讲阴阳和天运,干支,星神,八卦之间的关系,这个我能理解。”
叔公说:“古之医者,不通易者不为太医,学医先懂得易经。”
我问:“我看内经,人体生病,是因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邪而引起的。
“可这《天医经》上却说是:疾,病,痹,痿,疯,癫?”
叔公说:“风寒暑湿燥火,是外界的六种邪气,引起人体生病,而人体生病的六种表证是:疾,病,痹,痿,疯,癫。”
我说:“我们说疾病,疾病,难道疾和病还有不同吗?”
叔公说:“你想古人,在木头上、竹简上、龟甲上刻字,多么不容易,如果是一个意思,他就不会造出两个字来。
“你看‘疾’字,人体边上有一颗箭矢。”
我说:“那叫疾病头。”
叔公说:“你叫疾病头也行,古篆其实就是一个人体,一个人头双手双脚。
“人身体中了箭,才叫疾,疾也指快。疾指外伤病,轻微的病,小病。
“刀砭除之,就是用刀做个手术,用发热的石头熨烫穴位,就可以治好了,一般不需要用汤药。”
我问:“那病呢?”
叔公说:“病是人体有火,丙者火也。指人体发热流汗,故而有病,有炎症,热症就发烧发热。
“汤药除之,这类炎症的病,汤药治疗是最好的。”
我又问:“那人体不发烧,不发热也生病了,甚至发寒发冷,叫什么呢?”
叔公说:“这类病叫痹症。痹者敝也,阻塞不通,寒凝痈疽,肿瘤癥瘕,癥瘕(音征霞)就是癌症,这些统统都是痹症。
“痹症比较麻烦,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痿是收缩,痹是生发。”
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痹症呢?”
叔公说:“先是有湿,形成了清痰,
“清痰遇到了寒,凝成了粘痰。
“粘痰凝成痰核,形成了节结。
“节结聚成团,形成了肿块。
“肿块继续长大,就形成了瘤。
“ 瘤继续恶化,就成了癌。”
我说:“那癌症也不是一时得的,是由湿一步一步变化来的?”
叔公说:“人体阳虚则湿存,湿是万病之源。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并不容易除去的,祛湿是终生的。”
我问:“那要怎样祛湿呢?”
叔公说:“让人体温熙,保持阳气充足,不吃寒凉的东西。
“如果一个房子,通风温暖而且阳光照射,还会潮湿发霉长蘑菇吗?人体也一样。
“得了痹症,针炙刺酒除之。
“先用针疏通阻塞的穴位,再用艾灸化开痰结,用刺血的方法,放出病灶的败血。”
我问:“刺血放血疗法,怎样能找到病灶的穴位呢?”
叔公说:“这个比较复杂,以后慢慢的跟你说。比如脑出血者为脑痹,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十宣出血三五滴,可醒之,
“腰腿痹痛委中求,就是刺委中放血。”
我又问:“刺酒的酒,是药酒吗?”
叔公说:“痹症因为阻塞了,一般的汤药是无法将药力送到病灶,就需要借助酒的力量。
“这里的酒,是指温热的黄酒,还有醪糟,就是热的甜糯米酒。
“它们酒力温和,用它们作药引,不但能化解堵塞的经络,送达病灶, 本身还能祛寒扶阳。”
我问:“那疯癫,就是用祝由术来去除了?”
叔公说:“非药力所达者,借神力驱之。”
我离开叔公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了,回到房间,将《天医经》抄写了下来。
我反复的读了几遍,越读觉得越有玄机,它就像一个神奇的框架,将我以前背诵的那些医书典籍,迅速的分类归位。
不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我对天医对疾病的认识也豁然开朗!
这就是所谓的“纲举目张”吧。《内经》和《外经》,构筑的是人体结构网络,五脏六腑的构成,穴位经络的运行。
《青囊经》和《疾病辨证》,是诊断这些疾病的方法,治疗的原理和手段。
《神农本草经》就像是指挥打仗的将帅兵卒,他们的脾气特性,历历在目。
结合易经的原理,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医医术思维。
虽然还不能触类旁通,许多地方仍然朦胧不解,甚至是糊里糊涂,但假以时日,总归会明白的。
我非常庆幸自己,这么早能接触到商道的《青蚨经》,天医医术的《天医经》,它们就像葵花宝典一样,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两扇大门:财富和健康。
多少人一辈子都像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得到贵人的指点,在贫困和疾病中挣扎。
我走出房间,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湖面上也有一轮明月。
今天是农历三月十四,月轮还没有那么圆满,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清辉。
这一轮明月,古往今来,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江山万里,多少他乡的游子举头望明月;
长河孤烟,多少慈母手中的针线缝补寒衣。
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在太阳湖上展开一幅无边的画卷。
此时此刻,天上人间,共享此一天皓月星光。
远处的群山像苍龙静卧,近处的山岛像珍珠落盘,那来自高古天空的清辉将灵魂漂洗得莹洁透亮。
今夜,谪仙李太白,可曾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美酒,举杯邀明月?
学士苏东坡,可曾在那玉宇琼楼,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吴中张若虚,那轮海上升起的明月,可曾照见如梦的春江,那无处栖落的春思,今夜又悄入谁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