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这是江湖
赖文龙先生摇头道:“我祖籍是广西,曾祖父归乡后,清廷搜捕的厉害,无法藏身,只好逃到南洋,
“先后在新加坡和香港,马来西亚都待过,日本人投降后,我们在香港做生意,遵照曾祖父的临终遗训:
“成立了启迪文化院,寻找太平军的遗孤,将他们抚养成人,征集太平军的遗物,让我们的后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师傅抱拳道:“赖先生果然是大爱之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赖先生笑道:“曾祖父在世时,我们家族一直保留着太平军礼拜的仪式,每月七天,后来改为清明节那天。”
师傅说:“家风流长,想必那一套仪式也很复杂吧?”
赖先生点点头说:“先在礼堂的中央放置一张方桌,前面系着一条绣花的红桌帏,外面挂着一个帏幔,
“挂上彩灯,还挂一些画像,然后摆放一些鼎彝、花瓶、屏镜、玻璃明角灯之类的物件,这就是天主供桌了。
“另外再搞一对花瓶,一面插尖角小黄绸令旗,桌前放一把大约长三尺的小竹板,上面写着‘奉天令’三个大字,是用来当戒尺的。
“堂里面放三把到七把坐椅,看参加礼拜的人来定,礼拜时每个人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夜里三更时分的时候开始礼拜,燃点桌子上的油灯,倒上清茶三杯,饭三碗,菜三盘放在桌子上,
“然后全族做礼拜的人都聚集起来,带头人坐椅子上,其他人围着坐,齐诵赞美,
“然后由带头人跪诵章表,写着全族的人名,诵毕焚化,以告天主天父。”
师傅拱手道:“不忘祖训,不遗初心,真乃世家遗风!”
唐博士说:“赖先生的事业遍及世界各地,但他也会常来泾溪。平时就是赖我髜先生在这里打理,你们离的近,可以多多联系。”
他侄儿站起身,递给我们两张名片,那是黑底烫金的高档名片:
抬头是:香港启迪国际集团
启迪文化院泾溪分院
赖我髜 常务襄理
下面是地址,电话。
师傅说:“我们医馆准备二月二开业, 唐博士有空就去捧个场。
“开业前资金有些短缺,我手上还有一些银元,赖襄理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我想兑换一些。”
赖我髜很兴奋,忙问:“都是哪些银元?有没有太平天国的圣宝?”
师傅笑道:“都是常见的光绪元宝,还有一些鹰洋,最多的是袁大头了。太平天国圣宝,暂时还没有收到。
“乾隆和康熙通宝倒还有不少,但不值钱。”
两人在位时间最长,铸造的铜钱最多,最为常见。
赖我髜忙说:“胡先生什么时候有空?我上门找你,就是上次那个万家酒店附近?有没有联系电话?”
师傅说:“你到万家酒店就可以找到我,还没有装电话。那我们先告辞了。”
赖我髜说:“那我们明天就去找你。”
赖先生和唐博士相互看了一眼,似乎很满意,点了点头,也站起来送我们。
唐博士说:“让赖襄理送你们到车站?”
师傅说:“不用,我们自己有车。你们请留步,赖襄理明天见。”
我们回到车上,我心里对师傅约他明天兑换银元的事,一头雾水,十分不解,到底还是忍不住的问:
“师傅,我们干嘛要和他做什么生意?那小子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还是少搭理的好!”
师傅脸色郑重道:“越是你的对手,越是你的仇人,你就要去接触他,去了解他。
“你对他一无所知,你知道他的软肋在哪里?如何一招制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现在在泾溪,我们在桃花潭,他开门铺面的做生意,我走家串户的收古董,
“泾溪就这么大,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总归会遇上的。
“还不如我主动找上他,既给唐博士和赖先生的一个面子,这也算是聘请我作为特约研究员的见面礼吧!
“你知道这个特约研究员值多少钱吗?”
我摇摇头。
师傅说:“一个月发两百块钱的研究经费,收之有愧,却之不恭,不如用些银元试试他们水吧!”
原来师傅是出手试探!我还真要好好学习张作霖的那句名言: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我们回到家,师傅就开始准备明天的交易。
他先从我练习的箩筐里,挑出了三十块银元,这些都是真的,有光绪,有宣统,有袁世凯,还有一些鹰洋。
我问:“为什么不掺一点假的在里面?”
师傅摇摇头:“第一次和他们打交道,双方都是试探,彼此还没有信任。铜钱不值钱,量大掺一些假的和品相不好的,打包处理,不易发现。”
他把上次背下来的一箩筐铜钱,挑出太平圣宝,天国圣宝和太平天国圣宝。
剩下的大约有两三百枚, 又拿两个品相不是很好的太平圣宝,扔进里面。
我把那两枚拿出来问:“这个价格贵,放进去打包处理,我们不是吃亏了?”
师傅说:“这个品相不好卖不上价,要想鱼儿上钩,没有饵料怎么行?”
瞬间我明白了,这两枚就是引他上钩的鱼饵。
第二天九点多,赖我髜就和上次唐博士送匾的那个年轻人一起来了,师傅把他们迎进屋内。
师傅说:“不好意思,你上次来,我还没有请教您贵姓?”
那年轻人笑笑:“免贵姓周,叫周天来,我也是陈村人。”
师傅说:“你也是陈村人?我怎么没有见过?”
周天来说:“我父亲死后,我妈改嫁到泾溪,我从小在泾溪长大。”
师傅点点头:“那怪不得我不认识。”
师傅对我说:“泡两杯好茶来,赖总是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