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夜袭瘸子
因为熟悉家门口的人都会走小路,而不愿多花十几分钟走大路。
更何况他那条跛腿,走路也不是很方便。
小巷不宽,十点不到都关门闭户了,少有行人。
我站在一个拐弯的丁字巷口,拐角有个电线杆。
电线杆上有盏昏黄的路灯,我见四处无人,用石子打碎了灯泡。
四周一下子变得很暗。
伏击是一种战术。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出于《孙子兵法·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是历来用兵常用的战法。
意思是说,打仗要击敌人无准备的地方,兵要出于敌人预计不到的地方。
《孙子兵法》“诡道”的精髓,就在于运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对手还没有进行防备时,实施突然打击。
使对手在慌乱中作出更多错误判断,导致接连的失败。
这样,我方才能出奇制胜,既能打击对方,又能保护好自己。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仅适用于战争中,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如果运用得当,一样可以收到奇效。
这一策略的核心就在于“奇”,要利用对手的思维惯性的弱点,打破常规,不遵循常识和常理,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将伏击后逃跑的路线都来回看了两遍。
一直到十点多,我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得得声。
那是拐杖敲在石板上的声音,也只有瘸子走路才发出的那种声音。
我的心跳在加快。
随着得得声越来越近,我感到心快跳出嗓眼。
我躲在电线杆后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狂跳的心定下来。
“妈的,谁把灯泡又打碎了?黑咕隆咚的。”我听到了那令我咬牙切齿的声音。
不错!就是刀条脸!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破鸭嗓子的声音。
我等他来到电线杆前,猛地一个扫蹚腿,踢掉了他的拐杖。
刀条脸一个踉踉跄跄,趴到了墙上,一转身,双手乱舞了起来。
我感到脸上似乎被刀片划破了,好在我早已适应了黑暗。
这小子虽然酒多了,但一点也不糊涂,做贼的刀片居然不离手!
我跑过去捡起他的拐杖,劈头盖脸的打了下去。
这小子双手抱头蹲了下去,杀猪似的大叫:救命啊!打死人啦!
我一脚把他踹倒在地,高高的抡起拐杖,对着他的那条好腿,狠狠的砸了下去。
我听到了咔嚓的骨折声。
没等那小子叫出声,我对着他的裆部猛踹了三脚。
这时的我是不讲武德的,什么“以德服怨“,什么“手下留情“,滚一边去!
我知道农夫与蛇的故事,也知道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我不会什么绝阴腿!我只知道猛端!
我要让他断子绝孙!最起码也不让他再祸害女徒弟了。
那小子已叫不出人声了。
干净利索,前后不到两分钟。
袭击战术就是讲究主动性、灵活性和快速性等特点,运用时,因敌因时因地而异,切忌墨守成规。
袭击的要求是:善于创造和捕捉战机。
战前要细致地组织侦察,准确掌握情况,并以各种 伪装、 佯动措施。
乘敌不备、立足未稳、 孤立无援、骄狂麻痹或疲惫恐慌之际,迅速果断地实施。
秘密、周详的准备。
为了不暴露企图和出敌不意,要秘密而快速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作好强攻准备,以便在袭击不成时立即转为 强攻。
突然、勇猛的动作。
通常在黄昏、拂晓、夜间或不良天气等时机,充分利用地形,迅速、隐蔽地接近敌人,突然、勇猛攻击, 近战歼敌。
速战速决,绝不恋战。
两边的人家有一户开了门,问:谁呀?
我带着拐杖,向那丁字巷口跑去,消失在黑暗中。
将拐杖扔得远远的,扔进了江里,随江水漂流而去。
是青弋江边,长江离这里还有十来里。
随之而去的,还有我的愤怒。
脸上火辣辣的痛,看样子被于瘸子的刀片划的不轻。
江边无人,我沿着江边缓缓的走。
夜风很冷,脸上的血慢慢止住了。
大仇得报!我心里有一股酣畅淋漓的痛快。
不为别的,就他踹我的绝户腿,我担心自己这辈子,是否还能够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大戴礼记》中说道:“父母之仇,不与共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朋友之仇,不与聚乡;族人之仇,不与聚邻。”
他让我断子绝孙之仇,又不同于以上的四种,似乎与父母同等,都是血脉的继承,子嗣的延续!
有仇不报非君子,有冤不伸枉丈夫。
有仇报仇,有冤伸冤,此乃人之常情;有仇不报就不是君子,有冤不伸也枉自为人。
我想如果我不能恢复,一辈子就不能生儿育女,出师后,我就收留丫丫做我的女儿。
自古至今,男人们一直是生活的主角。
从远古到汉唐,男人们驰骋在历史的大舞台,伟岸雄起,彪悍洒脱。
下至百姓,上至君王,男人本色,血性方刚;面对欺辱,绝不忍受。
“壮士一怒,血溅五步;君王一怒,血流漂橹”。
而失去男人雄风的男人,如同被痷割宫刑的司马迁,只能屈辱的活着。
将来把她抚养成人,考上大学,老来相依为命,也有个依靠。
现在就让她在福利院成长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