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开业
周六一微微一笑,“不瞒兄台,我日升昌不卖丝绸茶缎,也不卖古玩珍藏,我们经营的乃是钱。”
“钱?”众人议论纷纷,这钱该如何经营?莫不是如那黑店一般,只进不出?一番臆想,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周六一也附和着笑了笑。等到所有人平静下来,周六一这才道:“我日升昌既不是黑店,也不会让诸位只进不出。相反,我日升昌的存在本就是为了解决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便。
比如说,我日升昌的第一个业务,就是银钱的通兑。大家都知道,如今银,钱,钞同时在市面上流通。银有官银,民银,且成色各异;
钱有官钱,私钱,大钱,小钱,轻重不一,良莠不齐。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极大,变动频繁。钞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钱在使用时,给大家伙造成极大不便。有时候铜钱过多,想要换成银两;有时候银两价值过大,需要换成铜钱。只是苦无兑换场所。
是以,我日升昌所经营的第一个业务,便是给大家通兑银钱钞等,方便大家日常生活。”
“原来如此。”人群中,立马便有人察觉其中妙处,“如此一来,咱们得了方便,他们赚取了钱财,倒是个好买卖。”
“我怎么听着像是北直隶,山西,南直隶一带的钱铺。”
“这位客人真是慧眼如炬,差不多就跟钱铺类似。”周六一笑呵呵地向大家解释,“不过,我日升昌可不是钱铺那么简单。”
“哦?你们还经营什么?”
“我们这第二项业务,仍然与钱有关。那就是存款业务。比如,现在的乡绅商贾,赚了银子,喜欢将银子融成一个大银球,以防盗。
只是,这样一来,安全倒是安全了,等用的时候,却极为不便。我们这第二项业务,就是可以帮忙保管诸位客人的银钱。
不仅随用随取,而且,我们也会按照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利息,付给客人孳息。也就是说,让我们保管银钱,这银子不但不用担心被盗,甚至还能银生银。正所谓,人在家中坐,银从天上来,便是如此。”
如果说第一个业务尚在大家理解范围内的话,那日升昌第二项业务,可就打破了众人的想象。白白替别人担惊受怕不说,甚至还要付给别人银钱,难不成这日升昌是那行善积德,吃斋念佛的和尚庙不成?
人群议论之声更大,有人大声叫嚷着,“我觉得这项业务必然是别有用心,天上哪有掉馅饼的?我看,说不定等人们把银子放在他那,他就卷着银子逃了。”
显然,这个说法更加能够煽动人心,众人纷纷点头,纷纷嗤之以鼻,甚至几个人都想去衙门状告日升昌这个黑店。
周六一见此,也知道如果不尽快说出其中道理,说服众人,恐怕人都走完了,于是紧忙拦下众人,道:“诸位不要慌张,听我把话说完,大家也就理解了。
我们日升昌第三项业务,就是放贷。所有人,如果急需银钱周转的,都可以向我日升昌借银。我日升昌的利率绝对要比别处要低。”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人群中,有人悟了出来,大声道:“我道这世上还有专做好事,不求回报之人,原来你们是想将存进来的银子,再贷给别人,你们中间吃个息差。”
听有人这么一说,众人也都纷纷理解其中门道,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怪不得,这世上哪有只做好事,不求回报的圣人。世间纷纷扰扰,谁能挣脱名利二字?
“这位客人说得对,但也不全对。”周六一笑道:“客人将银子放到我日升昌,那就相当于我日升昌欠客人一笔银子,包括利息。
我日升昌日后不管是赚了,还是赔了,都跟客人无关。不会让客人的银两有丝毫损失。到期,依旧会按时支付客人的本金以及利息,绝不拖欠。
另外,客人如果将银子放到日升昌还有一个好处。比如说,往日大家如果需要用银子,特别是银子数量特别多时,必然需要带着银车,才能将银子给别人。
如果大家将银子存放在日升昌,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客人只需一个人空手前来,到日升昌的柜台上,将指示伙计银子划拨给他人。
我日升昌就会把这笔银子记到他人的名下,如此一来将极大简化双方的交易,节约了人力,降低了被抢夺的风险。”
“听你这么一说,将银子放在你们日升昌,确实方便了许多。”一个身着绫罗绸缎,气度不凡之人若有所思道。
“正是,将来我日升昌在别的地方开了分店,大家外出行商,就更加方便,完全不需要携带银两,只需要携带本店开具的本票,在日升昌所有门店,都可以提取现银。”
“这样好,”终于有人激动起来,“如今世道越来越乱,流民一波接着一波,无穷无尽,若是这个日升昌真能做到这样,那真是天大的善举。”
周六一看着众人热烈讨论,捋了捋自己刚刚长出来,没几寸的胡须,微笑不语。等过了一会,众人大多领会自己的意思之后,又抛出了一个消息。
“若是诸位将银子存在我日升昌,我日升昌承诺向所有人保密。任何人包括官府,都无法从日升昌得到各位存银的任何信息。”
如果说,其他还算正常商业活动的话,那这个保密一条,就是对准那些贪官了。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以往地方官在地方上刮地三尺,捞足了油水,等到离任的时候,单是马车就能装几十车。
不仅麻烦不说,极其容易被人一眼看出来。捅到上官那里,又是一阵腥风血雨。而存入日升昌之后则完全不一样。
即便离任,也可以孤身一人,显示出自己的两袖清风,如果表演得好的话,弄个万民伞也不是不可能。将来,不管是升官,还是回乡,显得都好看。
就在这开业大吉,热热闹闹之际,宁乡的县衙内,钱谷师爷李世祺拿着公文,急匆匆进入了简知县办公的二堂,“东翁,按察使司衙门的公文到了。”
“哦?”简知县放下手中正在研读的资治通鉴,接过公文,问道:“按察使司衙门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