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酒海钩沉 > 第29章 拆墙换酒

第29章 拆墙换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前面都说的打打杀杀,秦汉酒远将要结束之际,来一篇跟文化相关的酒故事。

    灵帝时期,有一位大书法家,叫师宜官。

    具体这位师先生书法写的有多好,咱们和他隔着将近两千年,看不到那种盛况。但是通过一些资料记载,还是可以探寻一下当年的追星族是多么疯狂追捧的。

    师宜官家里穷,穷到有时候掀开锅盖,看着锅里只有水。搜寻一下米袋子面袋子,空空如也。

    人是铁饭是钢啊,没饭吃肚子不愿意。可是这位师宜官还嗜酒如命,三天没酒喝就抓耳挠腮,跟丢了魂似的。

    常言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没饭吃没酒喝,总得想办法。

    好在师宜官字写的好,用现在的话说当个大字协会或者叫书法家协会主席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所以经常有人找师宜官求字,而师宜官并不问人家要润笔费啥的,高兴的时候,拿点酒,拎着烧鸡牛肉就给写。不想干时候,给金山银山也是白搭。

    有一天实在忍不住想喝酒想的发疯,摸摸口袋照例分文也无。

    不过这难不住师宜官,只见他收拾了笔墨,带着来到饭馆。喊小二上来酒菜,自顾自的该吃吃该喝喝,啥事都不往心里搁。

    吃饱喝足,不能抹嘴拍屁股就走,那不成吃霸王餐了嘛,人家师宜官可不干这事。

    但是不给钱不行啊,人家小馆子本身也是小买卖,赚几个大子养家糊口而已,师宜官也不能坑他。

    眼睛踅摸一圈,看了看新刷的墙壁,对开饭馆的老板说,我今天没带钱,但又不能赖账,要不等会儿我把这堵墙给你卖了吧!

    这人也知道师宜官,地方名人嘛。再说了小酒馆一个人吃喝花不了多少钱,就是不给,饭馆老板也不会提着菜刀追着要账。但是一听要卖这堵墙,没明白怎么回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有什么热闹事吧。

    师宜官拿出笔墨,请小二研墨,提笔在墙壁上写了些字。具体写的啥字,我没看到,估计见了也不认识,也没有记载到底写的什么。其实有没有这回事也不好说,只是故事嘛,就当故事听。反正无论写的啥,总不会是办证或者治疗阳痿的。

    写完后,收起来笔,吩咐酒馆老板,这堵墙不管谁来,最少得卖一百两银子,就抵我今天的酒饭钱。

    酒馆老板一听,穷疯了吧你,我盖这几间房子还没花够十两银子呢,一堵墙就问人家要一百两!

    看师宜官摇摇晃晃,大概率是喝多了,掌柜的笑着点点头,由他去吧。

    没想到的是,过了不久,来了几个客人,刚进店就看到了墙上写的字,几个人摇头晃脑点评,害的小二直催还点不点菜了。

    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啥的,看着字写的好,可是总不能天天蹲到这看吧。几个人跟小二商量,说要把这堵墙给铲了,要多少钱都行。

    掌柜的一听,呦呵,还真有人买呀!既然有人买,那就得按师宜官的要求卖。伸指头要一百两银子,说这是师先生的意思。

    几人一听是师宜官的字,也不去划价了,直接掏一百两银子给掌柜的,又央求掌柜的找俩工匠,小心谨慎的把墙皮揭掉,高高兴兴的拉着走了。把个掌柜的愣了好半天。

    等回过神来,掌柜的心说这是发财的好机会呀。对这俩农民工说你们别走了,怎么把墙皮刮下来的,还得怎么糊上去,工钱加倍!

    其实这玩意也不可信。

    因为那时候没有水泥啥的,土墙能刮下来还要保证字不会散,估计很难做到。

    更何况咱也不知道师宜官在墙上写的是大字还是小篆。有资料说师宜官的字,大的直径过丈,小的方寸千言,不是那么容易能保存完整的。

    还有个传说,师宜官一次外出游学,夜里在一户人家借宿,

    这家条件也是差的一塌糊涂,除了有个破屋子,别的再没什么了。

    这家只有一个老头老太太,还热情的不行。师宜官过来借宿,老头把仅有的两只鸡宰了一个招待师宜官,又东拼西凑的弄了几个钱买了壶酒,自己没舍得吃没敢喝,就请师宜官。

    师宜官也不客气,甩开腮帮子,露出后槽牙,呼噜呼噜一顿饱餐。

    第二天醒来,师宜官取出笔墨纸砚,给他留了封信。信的内容不值钱,值钱的后面的签名——师宜官。

    告诉老两口,拿着这封信给县里那几个有钱人家,想要多少钱就要多少钱!

    这得多自信啊!

    只不过这是出了名以后的事,如果默默无闻时候,估计写的再好也卖不了钱吧。所以对于这些搞艺术的,出名是第一要务。

    且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军阀抢地盘打的不亦乐乎。

    刘备该登场了。

    挑着担子卖草鞋凉席的刘备,看着城门口贴出来的征兵通知书,心里有大志,却没办法实现,不由得叹气。

    身后的张飞也是事多,看刘备叹气,直接开怼:‘’大丈夫不思成名立万,就知道叹气有个鸟用啊!‘’

    一句话倒把刘备骂醒了,俩人就这么认识,相约着一块去喝酒。不用想,掏钱的冤大头肯定是张飞。

    为啥说是张飞掏钱,您想啊,张飞是杀猪卖肉卖酒的,生活条件绝对不会差,最起码有酒有肉,再不济也弄点下水吃吧。

    而刘备织席贩履。

    织席属于手工业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能偶尔见到,现在北方肯定是没了。

    北方没有竹子,所以织席用的都是芦苇。就是先把芦苇破开,用石滚类的碾平后,一片片的给织到一块,最后经过收边就成了一张完整的凉席。不像南方,大多是竹篾编织的。所以织席无需投资,野生的芦苇割了拉回家,冬天慢慢编好,开春或者夏天拉出去卖。

    鞋比较麻烦,工艺流程多,估计刘备只能从人家那批发回来,再加价出售。而是就凭当时刘备的处境,也不可能跑义务或者温州批发,没那么多本钱,只能从二道三道贩子那里进货。

    此后又进来的关羽,也是穷光蛋一个。 逃难出来的,估计也是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人邀请喝酒,当然求之不得。

    三个人中,刘备出身最好,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论辈分汉献帝的叔叔。

    不过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就有一百多个,属于典型的高产品种。即便他这一百多儿子除去早夭、不孕不育再加上命中无儿的,恐怕孙子也得上百了吧。至于三百年以后传到刘备这里还有多少基因,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关羽杀人犯出逃,出身也一般,不是做老大的料。张飞就更不行了,杀猪的没几个素质高的人,所以也当不了大哥。

    酒店不是说话谈心的地方,张飞作为地头龙,就得他安排。于是张飞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不如咱移步到我庄上,好好聊聊吧。‘’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