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日报社
“那蒸汽坦克?不生产了,大,而笨重。”萧逸撇了撇嘴,如此说道。
梁朝义吃了一惊:“不会吧,那坦克之前在战斗中,简直是所向披靡,你怎么就不生产了呢?”
之前面对湘南军团重骑兵时的情形,还让梁朝义记忆尤深。
这铁疙瘩,简直就是骑兵加步兵的克星啊。
当时梁朝义就想过了,假如这武器量产的话,几十台一路冲锋过去,那岂不是势不可挡?
为何萧逸还自断其臂,放弃那么厉害的武器,还不愿意生产了?
萧逸解释道:“那东西太笨重了。而且消耗的煤炭也多,载上整整一车的煤炭,还开不了多远。
这要是在冲锋过程中,煤炭没了,那东西就是个囚笼,会困死自己的。”
当时李壮他们弄出了这个铁疙瘩,他还以为可以在这个时空开创一个“蒸汽朋克”的时代,不过后来再实验一番,发现完全不是这一回事。
上次也幸好冲锋的时间不太长,这才没有暴露出太多的问题。
这要是真的搁放在战场上,还不都成了被人当做“活靶子”的囚笼?
坦克这玩意儿,还是得开发出内燃机,才能够大规模生产和普及。
梁朝义也并不是很固执的人,听了这话以后,仔细想想,也不禁点了点头。
不过他还是没有死心:“那,起码现有的这两台,你让我弄到义阳前线去吧。万一有什么不妥,关键时刻还可以救命呢。”
“行。”
萧逸点头答应了,却又忍不住说:“你不觉得,其实寿阳北齐那边,威胁更大嘛?”
“北齐人?”
“是的。”萧逸道,“我听说,在先帝遭难前,北齐瞬风堂,曾经进入皇宫挟持过太子。这些北齐人,在蠢蠢欲动呢。”
不过说着说着,他又笑了:
“不过我听说,他们那么辛苦的,就是为了从皇帝手中套走那份红衣大炮的设计图纸。却不知道,那设计图纸,是假的……”
梁朝义听得懵逼了。
他甚至有些结巴:“你,你是说,那……那份你交给皇帝的图纸,也,也是假的……”
这个家伙,也太胆大包天了吧?
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欺君之罪吗?
萧逸道:“是啊,当时众目睽睽之下,我当然不能交一份真品给皇上呢,万一他弄丢了呢?”
他狡狯地一笑。
其实,他早已从潜行者的口中,得知了瞬风堂的来到了
大梁京城,目标就是红衣大炮。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将这大炮制作方法的真品,交给皇帝呢?
至于什么欺君之罪,只要到时候说一句弄错了就可以了。
只是,他有所不知的是,当时的梁康帝,交给瞬风堂的,又是另一个版本,那是又一次修改过的。
在军工厂巡视完以后,两人走在街头上,听到卖报的报童在街上大喊道:
“头条,头条,北齐人制造了十门火炮,全部炸膛,全部炸膛了……”
咦?
这回可真的是巧了。他们才刚刚聊起这事情,结果北齐那边就出事了。这可正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啊……
“走,去日报社看看。”
想起来,自从那些强人专权,将《京城日报》社给封了以后,自己好像都没有去过那里了。
现在乘机去看看好了。
在萧逸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报社。
这才一进门,萧逸顿时有种走错地方的感觉。
不对啊,报社难道换地方了?
这本该是院子的地方,这会儿,怎么被改成房子了,一个个房子,挤得满满的,像极了马蜂窝。
怎么回事?
走进一间房子一看,几个人在那里忙得团团转
。
再去下一个房间,也是如此。
报社里的每个人,都好像脚下生风似的,哪怕是走路,也走得比普通人要快多了。
“喂,你们总编在那里?”
萧逸忍不住揪住一个人,问道。
那人一愣,随即道:“你是找黄总编,还是梁总编?”
“嗯?还两个?不是只有一个总编的嘛?”
那人道:“我们这里,早就变成了两家报纸,一家是《京城日报》,总编是黄迪行黄大人;另一家是《京城晚报》,总编是梁毅昕梁世子。”
好家伙,居然连晚报也被搞出来了啊?
萧逸想了想,道:“先找黄大人吧。”
那人在前面带路,很快,去到了一个办公室,这办公室很窄,却挤了四五个人,那些人都在拿着笔,很是紧张地听着黄迪行在发话。
黄迪行的声音掷地有声:“那个圈地扰民,还仗势欺人的案子,一定要跟踪到底,甭管他是什么背景,明白嘛?
现在我们有大靠山,谁也都不怕。哼哼,本官现在是礼部侍郎,我都不怕丢官,你们还有什么怕的?大不了,出了事我来保你们……”
这些话,如此铿锵有力,让人听了,禁不住热血沸腾
。
在场的人禁不住大声地喊了一句:“明白!”
看到这一场景,梁朝义也禁不住点了点头,萧逸也禁不住喊了一声:“好!”
这一喊不要紧,顿时将办公室里的人都给吸引出来了。
黄迪行看到萧逸,顿时乐呵起来了:“哈,咱们老大来了。来,来,老大里面请。”
众人听到老大,顿时欢呼雀跃起来了。
跟张勇他们将萧逸喊成“少爷”不同,报社里的人,都喜欢将萧逸喊作“老大”。
因为,他是报纸这一行业里,真真切切,绝无虚假的“老大”。
萧逸笑着跟大家打招呼,然后拍了拍黄迪行的肩膀,道:
“阿黄,可以啊,一段时间不变,你都变得如此凶悍起来了?”
说着,模仿他的口气,道:“大不了,出了事我来保你们。啧啧,霸气,霸气啊!”
他这么一说,黄迪行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还不是因为老大你在我们后面罩着呢,我才有这底气说这样的话。”
萧逸笑着点了点头,然后指了指报纸上的那个“国外见闻”,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么大快人心的事,居然只有个梗概,你们做得可不够专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