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说服村支书
第二天起来,陈广生,胖子,还有李勇三人,开始在村里挨家挨户的收豆子。可是没收几家,就被张远国叫了过去。他家在张家坝的正中间,是村里少有的二层小楼,外边还有个院子。陈广生在李援朝家做豆腐,出去卖的这件事,眼下在村里,已经是人尽皆知了。可是他们究竟赚了多少钱,却没什么人清楚。张远国毕竟是村里的支书,见识非其他人可比。这可是足足几百斤豆腐和豆干,陈广生他们竟然两天就卖完了,那该赚多少钱?而且眼下又在村里大肆收购豆子,说明豆腐还远远不够卖,这让他震惊的同时,也有些心动。他身为支书,对于钱方面看的没有那么重,可如果他能借此机会,带着村里一起致富,这该是多大的一笔政绩啊。他今年才45,如果这件事办成了,那么更进一步的可能性会很大。“广生,从上次农业税的事情,叔儿就看出来了,你是个干大事的人,我听说你们这次出去卖豆腐很成功?”
张远国亲自帮陈广生他们倒了杯茶,笑呵呵的问道。“叔儿,我们的豆腐和豆干很新鲜,在市场上的确很受欢迎。”
张远国和其他人不一样,陈广生和他说话显的格外小心。“那肯定,秀英做的豆腐,还有你爸的手艺我还是知道的,广生,你们家在张家坝生活这么多年,想必你也看到了。如今虽不像老早以前饭都吃不上,可和其他地方一比,还是个穷乡僻壤,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也是咱张家坝的一份子。现在你有了这么好的发财路子,有没有办法带其他人也一起发家致富?”
张远国发现,陈广生的城府,出乎自己意料的深,说话也是不卑不亢,觉的再说那么多套话恐怕也是放屁,不如开门见山。胖子和李勇听到此话,眼中都出现了震惊之色,因为在来的路上,陈广生就和他们讲,支书让他们过去,肯定是谈村子一同卖豆腐的事,果然一语中的。陈广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喝了口茶,盯着张远国看了会儿,微笑着说。“叔儿,这些年我们家在村里,承蒙各位乡亲的照顾,如果有这个机会,广生自然很乐意。”
“聪明人做聪明事,广生,那你认为,现在这机会来了吗?”
张远国嘴角一勾,反问道。“来了,叔儿,我们这两天去的地方,是桃花镇,咱们的豆腐和卤豆干,在那很受欢迎,我想在整个莲花县,也应该如此,如果咱们张家坝联合办一个豆制品加工厂,还是很有搞头的。”
陈广生已经想过了,办厂这件事很大,而且牵扯到各家利益,宗族之间的方方面面,想要办成难度非常大。所以这中间,就需要一个润滑剂,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张家坝,没有比张远国更合适的人选了。按古代的叫法,张远国就是这一代张姓的族长,说话一言九鼎,在姓张的这些人中威望极高。而且他又是村里的支书,和两乡一镇,甚至是县里的领导都能说上话,只要他肯出力,事情将变的容易许多。听到陈广生要办一个豆制品加工厂,张远国并没有任何震惊之色。由于现在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像办厂这样的大事,起码要有县地级别政府颁发的经营和生产许可证,可这两样东西,不是一般人可以拿到的。但张远国有信心可以办成,他现在所看重的,就是这个厂子要是办成了,将来听谁的,直白点,就是姓张还是姓陈。“广生,办厂这件事,我可以帮你,而且短期内就可以完成,不过叔儿想问问你,这厂子办成了,将来的厂长由谁当?”
说到这,张远国眼睛微微眯了一下。他虽然更加看重权力,可如果能借此机会大赚一笔,又何乐而不为呢?陈广生在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好考虑的,直接道。“叔儿,厂长必须由我来当。”
张远国看了他一眼,眼角露出了一丝嘲讽之色。“广生,这个点子是你出的,由你来当叔儿倒是可以理解。但别人不一定知道啊,叔儿虽然是支书,但什么事都得讲民主,我总不能逼着他们支持你吧。”
言下之意,就是你小子还不够格,当厂长不能服众。陈广生知道,这个厂长自己来当不太容易,可他也不会这么放弃,就笑着说。“叔儿,既然是办厂赚钱,那年龄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力,我有信心,一年内,我能让我们的厂子的豆制品,销往整个阳市。如果我办不到,到时我自动退位让贤。”
说完后,陈广生看了一眼张远国,又道。“叔儿,我知道,论起名望,这个厂长由您来当最合适。可是据我了解,1984年的时候,国家就下达了《关于党政机关在职干部不要与群众合办企业的通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政企分开,官商、官工分开的原则。当然,在张家屯,不会有人去说三道四,可要是咱们厂子将来做强了,叔儿您带领全村人民致富,这是大功一件,升官是必然的事,那时可就说不准了。再说了,叔儿您是支书,其实这个厂长不论谁来当,到最后不都是您的功劳最大吗?叔儿您认为呢?”
根据陈广生对华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来看,生意想要做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基本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