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绕牙切齿
胡濙,礼部侍郎。
于谦,是帝国军方的大学士。
俞士悦,大司寇。
同时也是内阁大臣的大臣,也就是高谷长。
都统,萧伟贞。
薛希琏,就是那个联络官。
大理寺少卿,雪媺。
除此之外,还有商辂,彭时,江渊,萧鎡这些朝中大员。
在未来,他们都是出了名的明君,比如谦王直,甚至可以说是名垂千古。
然而就是这些人,在官爷要彻查江南的情况下,都保持着缄默,甚至没有提出任何的建议。
这一刻,李恒明只觉得脊背发凉。
难道就不能调查一下江南的官田?
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又或者说,朝廷里的九卿大臣,都和江南豪族有什么关系?
李恒明望着满朝文武,只得强压下心头的激动,站起来向乾清宫赶去。
他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缺少了什么,这让他很是被动。
乾清宫。
景泰帝的精神状态很好,他的脸色也恢复了一些红润。
如果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认为他的身体已经好了很多,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但只有舒良和王诚两个贴身太监才知道,皇帝这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李恒明急着赶过来,心中焦急,根本没发现这一点。
“皇上,文官实在是太霸道了!”
景泰帝微微一怔,然后让李恒明在他面前坐下,微笑着说道:“这是怎么回事?别急!”
李恒明没有丝毫的隐瞒,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说了出来。
景泰帝闻言,面上依旧带着微笑,只是目光渐渐转寒。
“殿下,你未免也太沉不住气了!”
“自古以来,为官必以农为先,才有了我们华夏的基业!”
“自永乐帝迁都至北方,江南及西南四郡,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皆为两京之粮,尤其以江南最为繁盛,最为富饶!
“也就是说,江南乃是大明富庶之地,富庶之地,大明的财源,就在这里!”
景泰帝叹道,“你忽然让九卿推荐几个贤能之人,前往江南,清点田地,收税,虽然是一片好心,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文官们会怎么看你?”
“推荐一位正直的官员,用强硬的方式强行征收赋税和粮草,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江南百姓暴动,那么,京城里的食物供应,又该如何保障?”
“但推荐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到江南来,却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反而会引起警惕,给江南豪族一个心理准备,再想收税,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王直和胡徐圣等人都保持了沉默,就算是于谦这样的忠臣,也不会说什么,毕竟这件事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人愿意冒险!”
李恒明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于谦一直保持着沉默。
说到底,就是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文臣们希望的是一个稳定的朝廷,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破坏整个朝廷。
所以,文官们才会如此拼命地维持着传统和规矩!
只有稳定的朝廷,他们这些读书人,才能在权力斗争中,大展拳脚!
李恒明要对江南的官员进行调查,那就是干涉到了国家的根本,也就是农耕!
农耕,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只不过,如今的李恒明,还没有这个权力,去管那些田产。
毕竟,他只是一个皇子,而不是皇帝。
就算是景泰帝,在江南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出手,更别说他是皇子了。
这也是景泰帝之前说的,他性子急躁,如今不应该干涉农耕的事情。
毕竟,这段时间,是皇帝继承皇位的关键时刻,还是要以大局为重,没有人愿意看到更多的事情发生,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先前无论是王直,还是胡濙,亦或是于谦这些大臣,都保持着缄默。
想到这里,李恒明心里也是松了口气。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因为江南的赋税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只怕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极为恐怖的情况。
“皇上,江南官田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时候,赋税负担太重,苏松两府名义上是重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税收,松江府能够拿到的税收只有十五成,比那些中型郡都要差一些。”
“平民负担不起繁重的劳役和税收,所以他们会选择逃跑,或者投靠豪族,做佃农,让他们受苦受难,而官府又不能收税,这样的话,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官爷!”景泰帝挥了挥手,打断了李恒明的话,一脸的疲倦。
朱祁钰在位八年,在大明当了八年皇帝,怎么会不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不过,时机不对!
“你登基之时,也可以这么做,但不是现在!”
“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朝堂上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件事情,就先放一放吧!”
李恒明闻言也是一愣,随即便无奈的摇摇头,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这还是景泰帝首次拒绝自己的建议,莫非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景泰帝看着他一脸失望的样子,微笑着说道:“听闻你私吞了一大笔钱,却没有拨给湖广的军队,这是怎么回事?”
“启禀皇上,如今湖广大局已定,伯方瑛在江南一带所向披靡,我估计最晚秋收便能打完,不需要那么多银子和粮食。”
“是吗?你对南和伯的评价这么高?”
景泰帝心中疑惑,望向李恒明的目光中充满了疑惑。
李恒明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笑话,堂堂大明中期第一猛将,怎么可能对付不了区区一个苗蛮?
方莹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参与过四次蜀川战役,屡建奇功,又曾帮助云南驻军,后来又在贵州和湖广一带平定苗人起义,一共攻下两千多个寨子,杀敌和被俘人数超过4万。
方瑛是当代最出色的将军,但也是一位纯粹的战士。
文臣们今天的集体沉默,从他们的立场来看,确实可以理解,但李恒明还是感觉到了一丝危险。
朝廷失衡,被文臣把持,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制约!
为了平衡于谦,夺取文臣的兵权,景泰帝钦点了武夫石亨。
可惜的是,他本来就是一个阴险的人。
而李恒明选中的,正是那名叫‘南河伯’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