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文人任性
文臣要的是什么?
一个稳定的朝廷,一个井然有序的朝廷。
也唯有在这种朝廷里,官员们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无视大明的律法,无视律法的公平和正义!
“皇上,您擅自处死三个人,简直就是在藐视大明的律法!”
李恒明面色一寒,沉声道:“于少保!”怎么在早朝会上没说?”
“当初陈循等人当众打死许彬,于少保怎么不说一句话,反而帮他们说话?”
“我不过是处死了三个要被处死的犯人,你就这么生气地来找我,你不觉得很好笑么?”
于谦闻言一愣,张了张嘴,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李恒明站了起来,瞪了他一眼,嘿嘿笑道:“至于陈循他们,你可以放他们一马,让我以大局为重!”
“我这次来,确实是顾全大局,而且为了避嫌,把那三个人都处死了,所以于少保义正言辞,说我触犯了大明律法,你可以告诉我,这是什麽原因呢?”
也不能怪李恒明生气,因为于谦等一干文官,都让他很不爽!
为了在朝堂上展现自己的威严,他用大明律法震慑了大臣们,九卿们纷纷站了起来,给陈循等人找了各种借口。
当时,他们根本就没提过大明的律法!
如今,他看在大明和朝堂的面子上,将他们三个处死,于谦居然还敢对自己指手画脚,这是什么逻辑?
怎么,明明就是你在做贱|人,又是你在建牌坊?
毕竟,于谦毕竟是文官,而且是九卿之一!
从一开始,他就站在了文官这一边。
就拿于谦来说,在京营的时候,就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他!
从这个榜单上,就能看到于谦这个人,他很清楚大局,也很讲义气,他可以为江山社稷卖命,但若是有可能,他也不介意做一个文官,顺便打击一些权贵。
毕竟,京城中的权贵子弟,大多都已经陨落,但也有一些世家大族,比如郭晟,赵荣。
但是于谦却选择了一个来自其他地方的低级勋贵,很显然,这是在挑拨权贵之间的关系,逼迫他投靠文臣,文臣再利用他,一点点的削弱五军都督府的权力,最终帮助文臣夺取京营的权力。
这一次,他是真的成功了。
京城一役之后,京营和二十六位皇上的亲卫,已经完全被文臣掌握,朝政被完全架空,五军都督府也不过是名义上的存在!
于谦就是这样的人!
于谦,也是永乐帝最讨厌的人!
于谦听着他的质问,两条眉毛都快拧出“川”型了。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位皇子,竟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的想法,实在是太强烈了。
另外,从李恒明之前的言语来看,显然是对文官有很大的偏见。
这可就糟糕了。
就在这时,礼部侍郎胡濙捧着一份折子,推门而入。
“回禀皇上,一月二十四日举行册立仪式,还望王爷看一看。”
这是册立的仪式!
闻言,李恒明立刻将奏折收了起来。
永乐帝在朝堂上公布了他为太子的消息,然后贴出了一张告示,昭告天下,说大明现在有了一位新的皇帝,就是李恒明。
太子终究是一国之主,册立东宫,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按照惯例,应当是皇上下旨,让礼部做好册封的准备。
由礼部将这份文书写成文书,由文武百官共同拟定,上报皇帝,皇帝同意,选个良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册立仪式。
经过这一系列的仪式,李恒明就成了大明的正统继承人,唯有永乐帝,才能取代他的位置。
李恒明认真地看了一遍,只见那份折子上,九卿大臣,还有几位大臣,都是陈循,王直,于谦。
也就是说,他李恒明,作为一名皇子,在这件事情上,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同。
等着这份奏折送到皇帝面前,得到皇帝的首肯,加盖印章,然后,就是东宫册封的仪式了。
看到于谦的名字,李恒明想起了那一晚的事情,不由叹息一声。
“大宗师,我们把它带到乾清宫,让陛下看一看,如果他同意了,我们再做决定!”
李恒明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就是怕被永乐帝怀疑。
老尚书胡濙闻言点了点头,拿着奏折便离开了,自始至终都没有和于谦对视一眼,仿佛于谦根本不存在一般。
李恒明看着这一幕,忍不住赞叹胡濙的谨慎,难怪他能够在六朝官场上混到现在,还能享受到如此高的地位,单是这种与世无争的治国之道,就足以让于谦向他请教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于谦终究还是于谦,如果真的学到了那些东西,也就不叫于谦了。
李恒明叹息一声,看着于谦依旧没有下拜,只得站了出来,亲自搀扶着他。
“于少保、孙继宗三人之死,就此揭过,不必再查下去。”
“如今朝堂动荡,卿家必须齐心协力,还请太子殿下顾全大局,明天就将石恒一事解决了。”
于谦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太子用他的话,来教训他,实在是有些丢人。
“但我要提醒你一句,等册封仪式结束,宴会就会继续进行,至于这次的朝会,你可有推荐的人?于少保,你好好想想,我等你的好消息。”
于谦闻言一怔,不知道这位皇子在说什么。
先训斥她一句,然后再送她一颗糖?
这是不是有些不妥?
李恒明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让于谦下去。
这等雄才,实在是让人头痛!
与其这样,还不如多派点活,让他没空来烦自己!
乾清宫。
圣上的床边,礼部尚书舒良正,手持玉玺,单膝跪地。
永乐帝斜躺在床上,慢条斯理的看着手中的奏折。
礼部侍郎胡濙正安静地端坐在一张锦缎凳子上,静静等候着皇帝的发问。
胡濙敏锐的察觉到永乐帝确是十分认真地阅读了这份奏折。
毕竟,这次的册封,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程序就行了,一般的事情,皇帝都会看一遍,然后盖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