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平辽三策
大明京城,熊廷弼在木匠皇帝的再三催促下,终于就任兵部侍郎。
熊廷弼一到任,就提出了平辽三策。
其中一策,让杨延武看到了以后,感到好笑。
熊廷弼竟然心想要用水师攻击辽东沿海等地,也不想想大明的水师,是不是兴义军东海水师的对手。
矮壮青年看这样杨延武看情报都看笑了,凑过来一看,也猥琐地笑了。
“这个熊黑子,终于出山了啊!这大明朝廷还真是儿戏。”
杨延武抬起头,看了矮壮青年一眼,问道:“你怎么叫他熊黑子,他哪一点像熊黑子?”
矮壮青年鄙视地说道:“嘿,这人放走奸淫之徒,将苦主杖杀,到了辽东,又将辽东兵将全都得罪的,憨憨的,不像狗熊吗?”
杨延武将情报收了起来,笑道:“这样的人,你不是应该更喜欢吗,他可是很愿意帮你这种人!”
矮壮青年反驳道:“延武,你可要搞清楚,我虽然好色,但我可是有原则的,绝对不会奸淫别人妻女!”
杨延武站了起来,他准备去甲板上看看风景。
“哼,那在齐哈尔城的那个蒙古少妇,不是你私藏起来的吗?”
矮壮青年也跟着杨延武往甲板上走,继续反驳道:“延武,那个蒙古少妇,丈夫可是已经战死了。
而且蒙古的传统,死了丈夫的女子,可必须要再嫁的!”
杨延武没有说话,他提起这件事,只是想提醒矮壮青年,有些事情,可不能违法。
杨延武走到了甲板上,看着海上的风景。
风和日丽,远处的美洲海岸线,勾勒出了优美的轮廓。
成群的海鸥围着大帆船飞翔,有鲸鱼在海船附近出没。
景色非常美好,让人心旷神怡。
兴义军的海船,都是尽可能地沿着海岸线行走。
在这低纬度,很容易碰到风暴。
如果碰到风暴,可以就近往附近的港口中躲避。
船只没有航行多久,瞭望的水兵就发出了警告,东南方有风暴形成。
杨延武转头看向了东南的海面,黑压压的乌云就像膨胀地越来越高,就像一座黑色的山峰。
海面上风浪大了起来,船只不得不往最近的海港而去。
……
辽东的风雨,也很大。
去年辽东大旱,这一年辽东的雨水来得却很早。
也许是熊廷弼即使又要当辽东经略,也来不了辽东的原因,龙王爷活过来了,开始正常下雨。
熊廷弼的平辽三策,现在叫恢复辽东的三策。
因为平辽二字,辽东巡抚王化贞觉得对辽人不友好,想要辽人人心归附,就不能用平辽二字。
这抠字眼的功夫,也就这些大明文人做得出来了。
当初李如桢来辽东,就因为“平贼”和“荡寇”的称号,被弹劾过。
这些大明文臣,专业的事情向来就做得很扯淡,扯淡的事情做得又非常专业。
熊廷弼恢复辽东的三策,一策用步骑守三岔河,这个事情巡抚王化贞在干。
另一策就是跨海而击,大明兵部决定在登莱地区设置巡抚,训练水兵,想要从海上进攻辽东。
还有一策,就是以山海关作为辽西的靠山。
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将要驻守山海关。
堂堂辽东经略,人却没有在辽东办事,确实也很奇葩。
为了让熊廷弼放心任事,木匠皇帝还给熊廷弼加了兵部尚书衔!
这样的任命,足以显示对熊廷弼的信重了,也可以看出,木匠皇帝也不是个昏庸的皇帝,他只是有点平庸而已。
熊廷弼一到山海关,新官上任就烧了一把火。
熊廷弼发现来援辽东的兵马太少,而且质量又差,粮饷不齐。
熊廷弼上书给木匠皇帝,对这些筹备兵马粮草军械的官员怒喷一顿。
并且要求,以后凡是援辽而来的兵马粮草军械,他要亲自检验,如果不合格,就要治负责的官员的罪。
熊廷弼的做法其实没错,但他却错怪了其他地方官员。
这援辽的兵马粮草军械,送了一批又一批,这已经是第三批了。
第一次,送了十几万兵马到辽东,第二次又送了十几万到辽东,现在又要求送二十万兵马到辽东。
这又不是送猪,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送过去就有来无回,这谁遭得住。
即使大明的地方官员想送,也没有几人愿意去送死。
为了筹措辽饷,又要加赋税,又要派劳役,本来就苦难深重的大明老百姓就更苦了。
很多小老百姓,过不下去了,原本他们是要举起反旗的,现在选择了出海求生。
大明的老百姓最老实了,除非是完全没有出路了,才会想着造反。
现在出海,听说还不错,自然他们更愿意选择出海求生。
正在江户视察的政务总署长杨延文,完全没有想到,辽南大战以后,大明的流民反而更多了。
大明虽然严禁民众出海,但是根本就是一纸空文。
不过,大明的地方官员,士绅富豪,利用这个关系,将移民涨价了,从一两涨到了一两二钱。
杨延文虽然很鄙视这种行为,但他却也忍着不快,接受了这个价格。
兴义军的库房中不缺金银,兴义军更需要流民。
因为辽南的百万人需要迁徙,而大明各地又送来了大量的流民,负责移民的官员,忙得脚不着地,纷纷向杨延文诉苦。
兴义军移民署,可是直属于最高级别政务衙门管理,并不是地方政务衙门,也就是由杨延文直接管理的。
杨延文只能找人帮忙,他找到了巡警署的陈刚。
杨延文找到陈刚诉苦道:“陈叔,你有没有人手啊,移民署的官员,天天加班,他们要造我的反了!”
“有当然有,但你要另外给薪水!而且你和你哥说一声,毕竟这是军队的事情,你们属于政务衙门。”
陈叔也知道杨延文碰到的困难,但他做事一向一板一眼。
“好的,我马上给我哥拍电报!”
杨延文当然相信他哥杨延武是绝对会支持他的。
杨延武此时正在巴亚尔港避雨,突然而来的大风暴,让他们不得不躲入港口中。
收到杨延文的情报,他立即就答应了,这就是电报的好处。
如果没有电报,没有杨延武的点头,以陈刚的性格,可不一定会出人去帮助移民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