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挖一个避难所
现在是1929年3月份的山河村,我大致算了一下时间,距离7月份的中东铁路事件引发的战争还有四个月。
再根据我查阅的各种历史资料,当时这个事件中所发生的几次战争都距离山河村比较近,但是山河村到底有没有受到波及却没有一点记载。
山河村这个名字或者相关资料,在近现代的历史事件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根据这个事件中,沙俄曾集结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骚扰和随意游弋,张学良带领东北军与沙俄对抗,但是因为对国内外局势认识不清,此战大败,东北部分地区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
根据大大小小战役发生的地区范围,我大致可以猜测出来,山河村的百姓也不会好过。
现在天气开始回暖,冻土也都融化了一些,之前的计划也可以付诸实践了——我要在这山河村挖一个避难所,以便在战争中能让村民有个地方保命。
起始点就选择在这浮生粮行后院的地窖。
这个地窖的入口大概两米见方,三米深,应该是存储蔬菜的,地窖口有粗麻绳软梯,我蹲在窖口看了半天,然后沿着这软梯慢慢爬下去。
梯子已经很陈旧了,我下到一半就后悔了,我这一百六七十斤的重量压在这梯子上,梯子都快变形了,踏脚的木头也腐朽不堪,有两块被我一踩,直接就碎了从绳子上脱落了下去。
越往下,感觉面前的空气越浑浊,带着一股发霉的味道。
好不容易下到底,只感觉眼前一片漆黑,等了半天眼睛才慢慢适应这黑暗。
菜窖底部有很大的存储空间,还分隔成了两个各有五平米左右,高不到一米的小室。这两个小室就是存放蔬菜粮食的地方了,但是太矮了,如果要进里面的话,我这身材要弯腰九十度,甚至要蹲在地上一点点往里挪。
地上还留存着一些烂菜叶子和烂土豆,这浑浊的空气应该就是这些东西腐烂造成的。
此时是三月份,地面的温度还很低,但是这菜窖底下却还蛮暖和的。
地窖足有三米深,挖到这个深度是挺不容易的了,而且里面又挖了这么大的空间,看来这原房主的家底的确不少啊。
再看看这脚下的土也很干,没有那种地下洞穴的潮湿感,所以如果再继续下挖个半米到一米,应该也不会挖到地下水。
那么现在的计划就是在洞口下一米左右的地方,向侧面开挖,加大下面的宽度和高度,使人能够站着通过,跟在房间里活动一样,这样的话如果外面形势不好,在里面长期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至于这软梯,我觉得这东西实在是不安全,人踩上去晃晃悠悠的,要是用这个玩意,如果紧急情况来了的话,估计老弱病残的下去一个得十分钟。
这地窖是九十度垂直向下去的,最理想的状态是能有一点坡度,然后在斜坡上做出台阶,这样上下的人就省事很多。
我回了一趟家,买了一套挖掘工具:铁锹、铁镐、空水泥桶、人字梯、手套,此外,还买了个手持的电动挖坑打桩机,将电充满带了来,其实我从没用过这东西,完全是被五金店老板忽悠了。
带着这些,我又迅速回来开始了我的避难所挖掘大业。
我先将人字梯放下去,根据这地窖的深度,我专门选了这款能伸到35米高的梯子,然后带着铁锹,下到一米左右的位置开始向侧面和下面挖。
一铲子下去,我就知道了这活不好干了:土很干很硬,且站在这梯子上向下挖根本就使不上劲,挖了几下就磨得手生疼,而挖坑打桩机基本上派不上什么用处,这东西打洞还行,但是要挖地窖完全不够用。
不过实在挖不动时也可以用打桩机打几个洞,让土层变松软一点,然后再换铁镐,用铁镐沿着打桩机打出的洞刨开,将土刨松,然后再用铁铲清理。
但是这样爬上趴下地不停转换工具还是太麻烦了,看来挖洞这个活还真是不好干,甚至我所计划的那种规模的避难所,可能真的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另外,站在梯子上向侧面挖,根本无法将土接住弄出洞外,这样挖一会儿我还要带着水泥桶下去,装了土运到地面。
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我累得有点傻了,尤其是做这个彭于晏之四十年代京都分晏,我就卸不掉这长袍,我尝试用这黑太极镜换一下服装,结果左换右换都是长衫,真是麻了。
现在这洞口以下一米往下的位置,已经被我又加宽了半米左右,并且都挖到了底,清空了土,但是我的体力基本已经耗尽了,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如果照着这个速度,把这下面的空间扩展到我需要的宽度的话,估计一年都不够。
得找几个帮手啊。
“神仙老爷?”
身后传来赵东来的声音。
我回头一看,他正瞪大了眼睛盯着菜窖和地上的一大堆土。
“哦,赵东来,前面忙完了?”
“没呢,我过来问问您吃什么,我媳妇回家去做。”
“我不吃,你们吃就好了。”
想想赵东来来送饭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可能还要给我开个小灶,我就浑身不自在,还不如回去叫个外卖了。
“神仙老爷……”
“赵东来,你以后就叫我掌柜的吧,我姓罗,叫罗浮生,就是这粮行的名字。我也不是神仙,我跟你一样是人,我要是神仙,这东西还要我一下一下挖嘛!”
我擦了把汗,感觉身上的汗还在顺着脊背往下流。我对这“神仙老爷”四个字实在是感到有点过敏。
“是,是,掌柜的,您这是要扩菜窖吗?”
“是啊!”
“要扩多大啊,您等我晚上粮行打烊了,我来扩吧,我干过这活。”
“扩到里面能住五百个人。”
我这段时间调查了一下,这山河村大概有九十多户,人口近四百口,再考虑一下长远,像新生人口啊,结婚娶媳妇啊,放东西啊什么的,所以一步到位最好是有个能容纳五百人的避难所。
但是,我明显看到赵东来的脸抽搐了一下:
“掌柜的,那可就太大了,咱们没那么多粮食放啊。”
“我要用来住人的,五百个,你能扩?”
“掌柜的,我一个人扩不了,要不咱们雇许老三兄弟吧,他们兄弟是挖菜窖的好手呢,村里大半的菜窖都是他们兄弟挖的。”
哦?还有这种人才?
说实话我心动了,刚才这三个多小时的挖掘我真的是累得没脾气了,甚至都想放弃了,现在赵东来这一说,我心里也活泛了:花点银子雇人挖吧,要不避难所没挖出来呢,我先累毙在这了。
“你说那许老三兄弟,擅长挖洞?”
“可不是嘛,就是今天在咱店里空手套白狼那个大个子,最开始那一斗米还是跟咱佘的呢,他站在那人没挪窝就赚了咱们一斤多米……”
赵东来又来了,我苦笑着按了按太阳穴,听着赵东来喋喋不休。
现在距离1931年9月18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还有十七个月,再算上山河村距离战争发生的主要地点较远,大概在1932年2月份左右,山河村所处的位置也将彻底沦陷。
所以还有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为我的计划做准备。
“掌柜的,今天一天,各种米面杂粮,一共赔掉了十九斤。”
“大概来了多少人?”
“后面传扬开了,来了五十多人。”
“五十多人才薅了十七斤?”
“我和媳妇都忙不过来,前面的人不走,后面的人挤不上,要不赔得更多,这以后,还不得天天这样啊。”
老百姓日子苦啊,为了几两一斤的粮食就愿意在这小店里挤上一天。
赵东来坚持要改掉这个大斗出小斗进的规矩,后来跟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商量之后,决定制定以下规则:
一、没有地的佃户,五十岁以上的每人每天可领一斤粗粮,五十岁以下领半斤,男女等同。可来借粮,无利息,秋后还。
二、有地者,二亩及二亩以下者,可来借粮,无利息,秋后还。
三、有欠高利贷者,可来借钱粮还债,无利息,秋后还。
四、免去大斗出小斗进规则。
五、招做工的,要佃户,不限制年龄,供饭外加每天两斤粗粮或半斤细粮,亦可折银。
商量好以后,赵东来找来红纸,研了墨,郑重其实地将这规则写在纸上,然后找来木板做了个牌子,准备明天立在门口。
牌子做好后,赵东来盯着那牌子看了一阵,眼圈突然红了:
“这都是为咱穷人着想呢,掌柜的,你还说你不是神仙老爷吗?”
“我真不是,神仙才不会管这事。赵东来,你没事就去问问那许老三兄弟,来给我扩这菜窖,具体怎么扩,等明天加上愿意做工的人都来齐了,我跟大家一起说。”
“掌柜的,我这就去。”
赵东来转身出去,我回到屋里,开始给这避难所画草图。
如果需要五百人在里面吃住,按照每人两平米的空间来算,至少要一千平米,如果再算上吃喝拉撒的活动空间,需要的地方就更大,看看这院子的面积,想必把这后院下面全都挖空了也不够。
如果五百人全都挤在一起,这也是个麻烦事,最好是能把空间都间隔开,然后再由通道连接……
足足想了一个晚上,我终于把初步的草图画了出来,只等着明天人都到了交代几句就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