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港综里修道士 > 第326章 买下大院落

第326章 买下大院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个月后

    在宾城城区边缘,智行买下一幢大院落,听说以前是清庭高官还乡后所建。

    占地有亩多,由九幢两层小阁楼组成,中间的空地也够大,不算多豪华。

    周围有两米半的围墙,顶上有玻璃碎片。

    格局错落有致,在建之前肯定有风水大师看过。

    想着收笼一些孤儿和孤家寡人,筛选一些做徒弟。

    当然,也会看过面相才看值不借得收笼。

    现在已经收了十三个孤儿,有男有女,大的十岁,小的六七岁,还是筛选过,不然更多了。

    还有教师先生和两个妇女照顾着,这几个人都是请来的。

    好好的庭宅院,搞成孤儿院。

    智行自己也没时间管理,到周围去收笼人,或者修练,所以才请人管理。

    这些孩子都是半个月前一起住进来,请的人也是在附近的人家,晚上要回去。

    在后世,这些小子吃饭都要哄,现在他们都可以独立了。

    蓝天祥:男,十岁,他最大

    陈嘉福:男,十岁

    黄盈清:女,九岁

    陈敏:女,八岁

    陈清:男,八岁

    黄荣:男,八岁

    李富涛:男,七岁

    李照:女,七岁

    廖福:男,七岁

    周永寿:男,六岁

    周珍:女,六岁

    李洁:女,六岁

    黄远庆:男,六岁

    本来他们叫的是小名,大狗,二狗,大丫,什么的,智行重新给他们起过名字。

    花费大量的黄金大洋买下这座庭院落,引起了全城人的注意。

    帮派混混,警匪,官员,在知道智行没什么背景后,都想过来打秋风。

    过份的莫名其妙地死去,不过份的,让他莫名其妙地在半路,摔个重伤。

    特别兵匪,在大路上,连开几枪把自己的腿打断了,又或者在街上掏出刀在自己大腿捅几刀。

    越传越邪,那些帮派混混,警匪,官匪,才不敢再有人过来了。

    现在一般人经过院落的门前都走快几步。

    智行布下防御阵和迷踪阵,到时候用玉牌可以进出,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

    准备下次不管谁来打扰,都杀个干净,最烦这些无聊的东西。

    这天没上课,智行把他们集中在阁楼围着的空地上,训练他们排队。

    会排队后,教他们修练初级练体诀,和初级拳法。

    他们年纪比起沙田时那些小子少了几岁,教导起来却难多了。

    陆陆续续一个月,每天早上五点起来,才把居本的动作可以连贯打出来。

    教师先生姓周,四十多岁,学历并不高,给那些小家伙启蒙足够了。

    准备教一段时间,让他们到小学里上课。

    “彭县长,你怎么来了?”

    平静了一个月,想不到第一个上门的是县长。

    他肯定不会是打秋风,在这个时代做了十年的县长,八面玲珑,绝对是不简单的人。

    北洋时代军阀割据,不受中央政府约束,县长成了大小军阀们奖赏部属,或赠送亲友的礼物,副官当县长的比比皆是。

    国民政府成立后,几度立法,力图将县长任用纳入正轨。

    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遴选县长。但要想通过县长考试,并不容易。

    首先,县长考试举行的次数非常少,除极少数省区举行过一两次外,多数省区没有再进行过县长考试。

    其次,考试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考上了也未必能得到实际任用。

    考出来的县长往往仕途困顿,所以大多数的县长,是通过保荐选出来的。

    国民政府的规定,举荐县长是由民政厅长提名二到三人,然后走程序转请任命。

    意味着民政厅长掌握了举荐县长的权力。

    这些人大权在握,自然会滋生腐败,任人唯亲很普遍,买官卖官也是常事。

    想当上县长不易,想把县长做安稳更困难。

    这个时期县长更替非常频繁。

    县长的任命权掌握在省主席和民政厅长手里。

    所以,每一位高官官上台,必然出现一次县长大换血,这种情况描述为“更换一次首长,荐信三尺,带员数十,赶走一半”。

    县长上任之后,拜访当地有势力的豪绅联络“感情”,寻求其对施政的支持,是必须做的功课,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这些地方豪绅,往往控制着县中的书吏、粮差、政警一类职务。

    再者,国民政府致力于“县政自治”,要求县长积极有为。

    官方指定的《县长须知》中,着落在县长头上的基本职责,有民政31大项、财政28大项、建设48大项等,总计172大项。

    每一大项中,又有许多小项,如民政类31大项可细分为160小项。

    这些构成了县长的“日常功课”。

    此外,县长还要承担许多特殊任务。

    名目繁多之外,工作量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有太多的活要干,有太多的领导要伺候,可供县长调配的人力却相当有限。

    职责配置与人力配置如此不成比例,除了敷衍塞责之外,县政的运作并无别的办法。

    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职责中,任何方面出了问题,县长都很可能会受到上级的问责。

    国民政府时期,对县长的惩戒甚多。

    在那些由军阀控制的省份,想要坐稳县长,首要之务是筹钱募兵的工作必须做得漂亮。

    要不然,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性命不保。

    既然县长如此难做,何不干脆解职走人脱离苦海?

    但走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民国时期的县长,实行的是“承包体制”。

    即一位县长上任、卸任,不仅从科长、秘书、收发、差役这全套的班底,得随他同来同去。

    连上任所需的总理遗像和党国旗帜也要自备;解职时财政收支也要全盘交代清楚。

    这样一来,县长更替交接一次,全县田赋、积谷、城墙、衙署、文庙、公产等,均须清查一次。

    而仅盘查全县积谷一事,往往就需耗时数月。

    如果认真走流程,繁琐的移交手续,一般需要数月甚至几年时间,这期间所需各项费用,须由县长个人承担。

    如此,办移交就成了县长必须承担的一笔巨大的额外开支。

    不单单是交接费用在迫使县长走向贪腐,民国时期与县长有关的上述种种制度设计,都是在逆向淘汰廉洁奉公之人。

    总而言之,除了贪污腐败,县长几乎做不了正经事。

    但如果做县长本就奔着贪污腐败而去,自然也就不必再做正经事,种种制度上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