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30章 一次爱的旅行1
正如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人间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呼唤。因为许多人的都有一份爱心,只是因为缺乏机缘和碰撞,没有表现和激发出来而已。
二00七年“三八”妇女节前夕,袁州区妇联的同志找到我,想联合晚报策划一个扶贫助学的活动。具体方案是:先由晚报发布两单位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的消息,根据反响进行追踪报道,营造扶贫助学的浓厚氛围;然后由区妇联提供一批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女学生名单及相片,由晚报记者实地采访其中数名,然后将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相片及采访的部分贫困生记录在晚报刊发;同时,晚报也可向社会征集待助的贫困女学生,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贫困学生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援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为什么只呼吁社会各界的好心人资助贫困女学生呢?妇联的同志解释说:一是她们妇联工作的性质所定,即面向广大女性;二是全国性的“春蕾”助学计划面向的对象也是女学童;三是在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存在,尤其是在农村,这导致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不让女儿上学。
这是既是一件有益于学生的善事,也是一件扩大晚报社会影响的好事。我将袁州区妇联的意图向晚报领导汇报后,领导也赞同,具体事宜由我负责。于是,我和区妇联的同志共同拟好了一份<<伸出您的双手 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春蕾计划”倡议书。倡议书全文如下:
尊敬的社会各界朋友:
您好!
“春蕾计划”是在全国妇联领导下,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各界捐助因贫困而失、辍学的女童完成学业,保障女童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自1989年以来,宜春市各级妇联组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女童教育的满腔热情为社会各界人士和受助女童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士纷纷向“春蕾计划”捐款筹资。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女童因生活困难,家庭付不起学费,或因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辍学或面临失学。她们渴盼着好心人雪中送炭,亟待社会的爱心援助。我们殷切地希望社会各界朋友、有识之士伸出援助之手,发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共同行动起来,踊跃参加“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您的善举,可以为许许多多失辍学女童创造学习机会,从此改变她们的人生道路,辅助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我们将根据捐助者的意愿安排资助地点、资助方式和资助对象,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举行“春蕾妈妈”结对认亲仪式,并在《赣西晚报》、袁州区电视台、宜春信息港等媒体上及时将结对认亲情况进行发布,向全社会宣传您的善举。
为了把我们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热切地期待大家伸出慈善的双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贫困的学童需要关爱,明天的太阳需要托起。为给失去双亲的孤儿、单亲家庭、残疾家庭以及家庭贫困女童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本报与袁州区妇联携手,从即日起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三月八日,晚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我撰写的消息〈〈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文章指出:“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是一项旨在为贫困女童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的公益活动。因为失去双亲的孤儿、单亲家庭、残疾家庭以及贫困孩子往往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她们比其他贫困学童更渴望亲情和关爱。为此,本报和袁州区妇联真诚希望广大干部职工以及私营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富有爱心、责任感强、甘于奉献的有识之士伸出友爱的双手,帮助那些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童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同时明确:结对认亲的“春蕾妈妈”应该对“女儿”履行以下职责:一是时常与其保持书信或电话联络,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帮助孩子树立对生活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感受来自家庭以外的温暖和关怀;二是关心对方的生活情况,酌情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将自己家中较好的合适的书籍、衣物、玩具送给孩子,或购买一些书籍、衣物、玩具送给孩子;三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时常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每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此外,如有可能,“春蕾妈妈”可带领自己的孩子及家人到“亲人”家里看望“儿女”,或接其到自己家里做客,使结对的孩子们不但能得到“春蕾妈妈”物质上的资助,更能得到精神上的关怀和母亲般的亲情抚慰。最后指出:本报将对此项爱心活动进行全方位连续报道,及时将结对认亲情况进行发布,如刊发贫困学童的资料、报道“春蕾妈妈”的事迹、举行结对认亲仪式以及相关的后续报道等。同时,在报纸上公布了晚报爱心热线电话和我的手机号码。
“请问怎么报名参加‘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
“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童在哪里?我现在可不可以选择一个结对认亲?”
……
“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消息发布的当天,就有读者打来电话问询相关情况。市民童女士对我说,她看了晚报当天的报道后,觉得晚报和袁州区妇联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因为现在还有许多品学兼优的适龄学童或因家庭生活困难而付不起学费,或因疾病、天灾人祸等突发性事件而面临失学或辍学的处境,她们的确需要社地的援助和他人的雪中送炭。而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就为社会上的好心人与贫困学童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因此她很想报名参加这个活动,只是不知道怎样办理“认亲”手续。
宜春城区一事业单位工作的江女士也说,晚报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她要报名参加。她也有个孩子在读小学,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还好,孩子有些骄生惯养。如果她和农村里的贫困女童结对认亲,不但可以把自己孩子的课外书、学习资料、各种玩具以及小孩穿的衣裤送给“干女儿”,还可以让两个小孩子在寒、暑假相互走“亲戚”,交朋友,感受不同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启发,达到共同进步、健康成长的目的。
宜春电视台的张女士来电询问需要帮扶的学童资料在哪里?报纸上会不会登?她也想从中选一名结对认亲,在经济、学习、生活上帮助对方。所以她现在就报名。
“请问我们男的也可以报名参加‘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自本报发布与袁州区妇联携手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的消息后,不但有热心女士拨打本报热线垂询,而且也吸引了富有爱心的男士致电询问相关事项和要求报名参加活动。
宜春中心城区的赵先生来电说,他在袁州区柏木烟草中队工作,周末回到城里看到本报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的报道后,想结对帮助一名贫困的学童,从经济、生活、学习等方面帮助对方,只是不知道男的可不可以报名参加这个活动。如果可以,他想与柏木、寨下、芦村等乡镇的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宜春稽征分局的潘先生也想参加这项活动,尽自己的一片心意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
爱心无界限,义举感人心。我在答复时告诉他们:“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是一项公益性的爱心活动,凡有意为贫困适龄学童播春阳、洒雨露、暖心房的各界人士,不论男女,不分干群,不讲年龄,均可报名参加此次活动,为贫困学童提供物质尤其是精神上的扶助,让他们能安心学习,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事实上,这些来电咨询的爱心人士并非一时激动,感情用事,他们是真正想帮那些家境贫寒的女学童一把。比如:上文中提及的宜春电视台那位张女士,之后她就与本报推介的一名贫困女童“结对认亲”,不但在经济上帮助对方,而且在精神上激励对方,使这名女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到二0一二年上半年,这名受助女童已是一所普通初中的初三学生,而张玲一直没有停止对她的资助。
由于这项活动刚刚启动,袁州区妇联尚在动员全区各乡镇、街道妇联对当地贫困学童调查摸底并填写《“春蕾妈妈”结对认亲受助学生申请表》,贫困学童的资料暂行难以提供,我只好对来电咨询的热心、好心、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并说明情况,要她们继续关注本报相关报道。
为使这项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我决定在袁州区妇联收集各基层组织和中小学校贫困学童资料的同时,实地采访部分贫困学童学习、生活及家庭等方面的情况,以具体的事例、感人的细节、真诚的呼吁打动更多的好心人,促使他们参与到结对认亲、扶贫助学的活动中来。
根据“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策划安排,三月发布消息启动活动,四月公布贫困女童情况接受爱心人士结对认亲,五月报道活动进展并举办结对认亲仪式。
因此,到四月份,数以百计的贫困学生报名表通过学校把关推荐,村(社区居委会)、乡(镇、街道)证明上报至袁州区妇联。区妇联的同志请我过去一起筛选。我看着堆着厚厚几叠的待受助学生报名表,心头沉甸甸的,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学生因家庭贫穷面临失学辍学的困境。翻阅着待助学生的资料,我发现这些贫困学生家庭情况不一,有的是兄弟姐妹多,父母又赚不到钱,加上超计划生育带来的罚款,致使家中一贫如洗;有的是父亲或母亲重病在身,为治病家里负债累累;有的是父亲去世后与无工作的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经济拮据;有的是父亡母改嫁(出走),只有靠无经济来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家徒四壁交不起学杂费;有的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而养父养母又年纪大无力抚养……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家庭贫困,更主要的是精神方面,承受着本不应承受而且也难承受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童的命运已不是“坎坷”两字所能形容,简直是悲惨的了。而他们又渴盼上学、渴望亲情、期待关爱。
所以,这些备受风吹雨打的幼苗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好心人伸出双手,拉他们一下,帮他们一把,用爱心呵护和托起明天的太阳!
为核实所报上来贫困女童的情况,身临其境感受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四月五日和六日,我和袁州区妇联的同志驱车赶到袁州区芦村乡、水江乡、下浦街道等地的几所中小学校采访了数名贫困学生及班主任,到她们家里与其家人交谈。采访的结果令我震惊和心颤。她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家庭贫困,更主要的是在精神方面,承受着本不应承受而且也难承受的心理压力。她们的命运有的已不是“坎坷”两字所能形容,简直是悲惨的了。面对此情此景,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同情和哀伤的泪水,而且不止一次地想着:要不是我只是一名儿女在读书、妻子无工作、老父病在床、城里无住房的农民工,肯定会当场认领一名学童进行扶助。所以,当我临走时,只好掏出一点钱捐给她们表示自己的心意。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迥然不同。还是以事实说话吧。
我们第一站来到距宜春城约二十五公里的芦村乡(现在改为镇了),了解芦村乡中心小学五年级贫困学生黄瑶。在乡妇联同志的带引下,我们在芦村中心小学找到了黄瑶的班主任,得知时年十一岁的黄瑶诚实本份,学习勤奋,聪明伶俐,成绩优异。这样的评价毕竟有些泛泛而谈,于是我们来到芦村乡湖塘村礼溪上组黄瑶的家。
一进门就看到黄瑶的妈妈手扶着门站在房门口,房里有个柜台,上面摆些小百货。原来,小黄的妈妈夏银秀因为肢残,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不能干体力活,就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店,以挣点油盐钱。
“别人开的店货物多,品种齐,我又没钱进蛮多的货,所以没什么生意。”夏银秀笑着说。
黄瑶的爸爸黄少洪是个聋哑人,虽然长相不差,但由于听不见说不清,所以到现在连种田都没有完全学会,就是出去做小工,也因这个原因而找不到事做,所以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他的儿子在读中学,女儿在读小学,一家人的生活自然够贫困。这不,他们一家四口还住着黄瑶爷爷几十年前做的砖瓦结构的房子,而且只有那么窄窄的两间,房里也没有什么家用电器,都是一些木头木脑。由于家里太穷,黄瑶兄妹和爸爸妈妈的衣着基本是别人给的,有时没钱买煤,就只有烧柴弄饭。
“谢谢你们这么关心我们,如果有哪位好心人能帮我哩瑶瑶一把,那她就更有希望了,光靠我哩自己,她这个书是难以念下去的。”临走时,黄瑶的妈妈满怀期待地对我们说。而到时有没有人资助黄瑶,我心里也没底,只有尽力而为吧!
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下面我所记录的贫困女童情况就没按走访时间的顺序。
虽然黄瑶父母双残,家庭贫困,但她毕竟可以享受到爸妈的关爱和温情,可袁州区水江乡水江村的张全平却因父亲英年早逝,只有与种田的母亲相依为命,到现在都只能靠外公外婆带养。我是水江人,亲不亲,家乡人,在走访中,我将两名水江藉贫困女童列为采访对象。
面容皎好、长着一双丹凤大眼的张全平显得有些成熟。因家庭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十五岁的她其时尚在水江中学读初二。在十二年前的一天,张全平年方而立的父亲溺水身亡,留下了年幼的两个女儿和尚在腹中的弟弟。因为爷爷奶奶及叔叔等本家族的亲人不愿帮助他们,为了抚养三个儿女,张全平的母亲只好回一山之隔的娘家,与父母一起带着这三个儿女艰难生活。张全平的姐姐在外婆家读书,小学只差半年毕业时,因黄家确实负担不起其生活及学习费用,只有让她回张家,并因此失学,张全平本人也因没钱中断过学业。
张全平母亲与儿女们相依为命,因为经济拮据,黄家几次将张全平的弟弟张和根送回张家,但张家不接受,弄得黄家只有借钱供张读书。二00五年,张和根因被村委会照顾享受了农村低保,一年有八百元救济款,张家就将其接回去了(张家和黄家均属同一个村),守寡十年的张全平母亲也改嫁了,张全平还是跟着年过七旬的外公外婆生活。由于外公外婆年老体衰,没有经济来源,改嫁的妈妈也赚不到钱,所以,张全平每年下学期上学的费用就靠舅舅、姨姨他们给的压岁钱支付;读初二上学期的学纲就凭张全平靠自己的双手去挣的(加工鞭炮)。因为难以筹措到学费,张全平的外公外婆也想不让她上学了,但张全平的学习成绩好,她自己又想读书,加上她既懂事又勤快,黄家也就只好硬撑着。以前张全平的外公还能种田,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张全平和外公外婆的粮食只有靠她舅舅供给了,而舅舅也是种田人,赚不到什么钱,难以负担。所以,张全平的书能不能读下去,她自己心里也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