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挥师北进,那是顺应天命!
到底,打不打东突厥?
倘若要打东突厥,对于大隋而言会有什么影响,有利还是无利。
如果不打东突厥,又会让大隋面临怎样的局面,会产生什么样子的后果。
以这样一个问题,文武众臣慎重的思考起来,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
接下来的商议,必定决定着大隋的国策调整,从根本上开始发生彻底的更改。
一旦决定打那东突厥,那么,大隋会从之前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
意味着,大隋将呈现对外的莫大强势,保持着对塞外一切牧游族的进攻性。
最后,形成以刀剑来论道理的一幕……
这样的一个改变,将会是自高祖皇帝以来的彻底更改,国策由守转攻。
“陛下,臣以为当扶弱离强,使东突厥内部时刻保持内乱,无法做到大举南下。”
正当殿内陷入思索中的寂静无声,一位大臣率先打破沉默,上前启奏道。
扶弱离强,意思就是说扶持实力弱小的,转而疏离实力强大的。
相应的,用那些弱小部族对抗实力强大的部族,暗中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那样子,可以让东突厥的内部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无法有效的统一草原和漠北。
显而易见,一个内部充满着战乱的东突厥,无疑对大隋比较有利。
这样一个策略,很大一部分的文武颇为赞同,十分符合天朝上国一贯以来的对外策略。
而且,还可以做到将大隋的天威远扬到草原漠北,震慑着那些野心勃勃的部族们。
听着这一条古时常用的策略,杨政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扶弱离强,一种比较典型的以夷制夷,让牧游族去打牧游族。
听起来很不错,大隋不用出上半点力,让那些牧游族去大打出手,引起内部更大的战乱。
然而历史的教训证明,以夷制夷的法子短期之内有效,时间一长必定会出大乱子。
而且,以夷制夷的政策十分考验王朝,其中的掌控力度。
也就是说,国力越强,那些部族越不敢怎么样,还会使劲的讨好中原王朝。
反之,国力越弱,则表现得越加凶狠,直接反扑中原王朝。
东汉时期,采用的同样是以夷制夷的政策,扶持弱小的鲜卑,再去限制实力还很强的南匈奴。
结果非但没有取得以夷制夷的效果,还在无形之中培养出更加凶残,实力更强大的牧游族。
这是一个治标,却压根不治本的老策略,根本不符合大隋的利益。
从长远来看,必将是祸乱边境的罪魁祸首,没有之一。
从短期的策略来看,适用于眼前的局势,具备着巨大的可行性。
再者!
有重要的一点,一味的采取类似这样的措施,实在不符合古时强汉的作风。
想都没想,还没展开一系列的商议,杨政立即给否定掉。
“陛下,我大隋应当挥师北进,重创草原上的那些突厥人,使其二三十年之内不能恢复原来的元气。”
比起刚才的以夷制夷,昌平王邱瑞恰恰相反,直接由大隋出面进攻东突厥。
由大隋去打东突厥,许多像长孙晟、韩擒虎这样的老臣,无不是持赞同的态度。
以前大隋国力还不强大,立国初期承受太多的耻辱,丟失了太多的尊严。
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将全盛的突厥给一分为二,并让对方陷入无休止的战乱。
如今有这么个好机会摆在眼前,第一条策略断然好否决掉,他们不想错过眼前的大好局面。
“众位臣工,以为如何?”
看没有第三条策略出现,久未开口的杨政出声说道。
“臣等赞同第一条策略。”
很不少的大臣站列出来,支持起那第一条的策略。
原本以为会有许多的同僚来响应,然后,彻底的定下这一条新国策。
不曾想,响应者并没有多少,很大一部分的大臣还静静坐在原地。
怎么回事?
支持扶弱离强的文武不觉感到奇怪,这一条策略实施那么多年,已经成为古时历代统治者对付游牧族的有效手段。
扶弱离强的策略几番下来,积累起丰富的处理经验,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
按常理来讲,应该不会出现没什么大臣支持的现象,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这是什么情况?
过了片刻,仍旧没有其余的大臣出列,支持扶弱离强的文武不禁心里打鼓。
“臣支持第二条策略。”
半响,老当益壮的韩擒虎上前,第一个支持起打突厥。
“臣附议。”
这次,由伍建章、贺若弼等一批元老站出来。
看到这一批大臣的支持,无不是在军队里的鹰派人物,或者是自高祖皇帝时期便一直坚持要打突厥。
对此,支持扶弱离强的文武们还可以理解,能勉强的接受。
“臣附议。”
让支持扶弱离强文武目瞪口呆的是,以墙头草著称的宇文化及居然一改常态,直接第一时间出来表态。
注意到那些支持扶弱离强文武的神色,宇文化及暗道一帮蠢货蠢才,枉费这么多年来的为官生涯。
天子喊出永不和亲的宣言,还让突厥使者滚出大隋境内,上苍的指示随之便到。
抛开天命所归暂且不说……
无形之中,无疑向他们阐述着另外一件事实,上苍都支持大隋打那东突厥。
上苍都在无声无息里加以支持,不打东突厥,惹怒到上苍是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天意不可违,大隋那是顺应天命!
既然是上苍特意指示,也是无法违背的天意,那还需要想什么。
一个字,打!
“臣附议。”
连墙头草都毫不犹豫的宇文化及都表明支持,杨素自是没有落后,连忙出列。
“臣等附议!”
不管是仅仅随同大势,或者出于天意的缘故,想要一血前耻的想法。
随即,越来越多的大臣支持进军草原漠北,继续进一步重创那东突厥。
看着许多重臣支持第二条策略,支持扶弱离强文武的心中犹豫不决,不知要不要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片刻,有不少大臣还是离开了右面的队伍,转而站到左边的位置上。
最后,仅仅留下十多名文武支持扶弱离强的策略,在太极殿内显得格外萧瑟。
必起如今朝堂的大势所趋,可以说,根本起不了多少的作用。
自然而然,宣告以夷制夷的主要政策,成为一种过去时,不会再围绕这一中心思维去展开。
看着眼前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画面,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杨政随之眯起眼,皇权至上的时代悄然降临!
<script id="halfhidden_script">("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span style=\"background: url(//sfaloo/wap/images/newwap/first-page/backpng) no-repeat center center/100 auto;width: 012rem;height: 023rem;display: inline-block;margin-left: 01rem;vertical-align: middle;transform: rotate( 270deg );-webkit-transform: rotate( 270deg );-moz-transform: rotate(270deg );-o-transform: rotate(270deg );-ms-transform: rotate(270deg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