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七品县令,开局我成女匪的肉票 > 第312章 三个女人一台戏

第312章 三个女人一台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铃铛姐,你这次算赚到了。”

    “蓝公子还真够大方。”

    “赠送了咱们几十盒香兰坊最上等的胭脂。”

    “我可听说这些胭脂都是皇家内供。”

    “外面的人就算花多少银子都买不到。”

    李铃铛连正眼都没瞧过那堆价值不菲的胭脂。

    赚到!

    她差点被害的毁容。

    别说皇家内供,就算是仙女用的。

    她也没胆量再去尝试。

    “夫人不喜欢的话,送我几盒怎样。”

    老侯看着眼馋。

    他以前也没觉得胭脂水粉算什么稀罕东西。

    经过这次事件,发现自己真不了解女人。

    跟金银珠宝相比,女子更爱美。

    李铃铛重重拍了一下老侯的手背,“收起你的猴爪子。”

    “你不就是想给雪娘送几盒。”

    “这个不劳你费心。”

    “我们姐妹的事,我自然看着办。”

    老侯吞咽着口水,一脸的不甘心。

    他当然知道夫人不会吝啬几盒胭脂。

    但是送的意义不同。

    “铃铛,你就别逗他了。”

    “要不让老侯给你磕一个。”

    “他都这把年纪,总不能一直打光棍。”

    “你有时间替他跟雪娘美言几句。”

    “凭良心讲,老侯也帮过你很多次吧!”

    套路,阴谋!

    老侯并没有感到欣喜。

    他太了解陈大人。

    平时总喜欢拆台,今天怎么忽然替自己说好话。

    事出反常必有妖。

    “大人,我最近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

    “倘若属下哪里做得不好,你尽管责罚。”

    “我绝无怨言。”

    卧槽!

    还真是个贱骨头。

    陈平笙一阵无语。

    他是真心实意想帮老侯一把。

    主要是受了刘青山影响。

    人家都能举贤不避亲。

    自己对心腹手下也该做点付出吧!

    ”好心当成驴肝肺。”

    “你特么听不出好歹话。”

    “老子是看你这段时间挺辛苦。”

    “人家荀国跟凤丫头转眼就好事将近。”

    “不忍心你继续单着,才让铃铛替你美言。”

    “既然如此,我看还是算了吧!”

    老侯感动的一塌糊涂,甚至硬生生挤出两滴眼泪。

    “大人也不能怪我。”

    “主要是你这人心眼太多。”

    “我脑子跟不上。”

    “总觉得大人说什么话,必有深意。”

    李铃铛哈哈大笑道:“对。”

    “就冲你这番话,我就送你几盒胭脂。”

    “至于跟雪娘的事,我可不蹚浑水。”

    “人家雪娘长那么好看,嫁给你不就成了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老侯也不生气。

    他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自己原本就相貌一般。

    雪娘在他眼里就是个仙女。

    牛粪怎么了!

    大人不是常说越是堆放时间长的牛粪营养越丰富。

    只有肥沃的牛粪才能滋养出世上最美的花朵。

    回到樊城衙门。

    李铃铛绘声绘色把毒胭脂的事讲了一番。

    “乖乖。”

    “你怎么忽然想起给我们买胭脂了。”

    “幸亏你的小脸蛋反应够及时。”

    “要不然我这张脸也得跟着遭罪。”

    李铃铛嘻嘻笑道:“早知道我们先不处理香兰坊的事。”

    “等你也用过他们的劣质胭脂,再办马庸也不晚。”

    “姐妹就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徐渭连声咳嗽示意。

    三个女人一台戏果然不假。

    自从公主和李铃铛和好后,也变得孩子气了。

    开玩笑都不分场合。

    李铃铛撅着小嘴,不满道:“咳嗽什么。”

    “喉咙不舒服就去拿药吃。”

    这时荀国插言道:“幸亏大人处理的及时。”

    “再耽搁一段时间,等问题一下爆发出来。”

    “我都替刘大人发愁。”

    徐渭心领荀国的好意。

    还是这小子会办事,不像那个陈平笙。

    任由自己婆娘胡闹,连个屁都不敢放。

    “你也别替别人担心。”

    “这种事登城有,樊城同样有。”

    “作为地方官员,不能只靠运气。”

    “我建议你们对樊城的店面也做一次排查。”

    “那倒不用。”

    “盼儿,把登城的市场监督方案给荀夫子看看。”

    解决商品问题当然不能靠运气。

    更不能靠脑子一热的排查。

    就像猎人和猎物之间的关系。

    凡是能做生意赚到钱的人,脑子都不笨。

    或许第一次排查会有成效。

    但也无法从根本解决隐患。

    荀国和徐渭仔细把卷宗看了一遍,拍手叫好道:“这个机构设定的妙呀!”

    “陈大人,你的脑子跟别人不同。”

    “快说说你怎么能想到如此妙招的。”

    妙招?

    有这么夸张。

    萧玉若伸手拿过看了一遍。

    心中也不禁暗叹陈平笙的思虑长远。

    只可惜这套政策目前只能在县城推广。

    倘若在朝廷设置一个专项机构。

    负责整个大衡的商业监督和管理。

    就能从中规避许多麻烦。

    陈平笙自谦道:“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方案。”

    “我觉得是个地方官都能想得出来。”

    “可为什么没人愿意想呢?”

    “说到底是对商人这种身份的轻视。”

    “不管是大衡,还是前周。”

    “国策无非都以士族为贵。”

    “在很多朝臣眼中商人跟一双破鞋差不多。”

    “光脚的时候需要穿,有新鞋又嫌弃。”

    “你们在樊城也接触过不少商家。”

    “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小老百姓,出门在外做点生意。“

    “在士族眼中,他们始终是不入流的人物。”

    “我倒不是说非要提高商人的身份。”

    “但对于经商这件事需要重视起来。”

    “没有这些外地客商到了我们樊城。”

    “那些乡民的药材,野菜,农产品就算烂在家里也换不成银子。”

    “这些问题朝廷是看不到的。”

    “各地方官府也重视不起来,于是在职权中基本没有经商这个管理机构。”

    徐渭点头赞同。

    他没出都城前,如果有官员给他说这番话。

    这个官员的仕途也就到了终点。

    千百年以来朝廷制度向来如此。

    既需要商人缴纳税赋填充国库,又不断抑制商人。

    “老夫明白你的意思。”

    “但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同样存在漏洞。”

    “比如市场监督不到位,亦或者那些商人贿赂负责的官员。”

    “乱象岂不同样没办法规避。”

    聪明!

    老徐一言中的,点出了问题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他屡次提醒刘青山的原因。

    贪婪是人的本性,刘明也不例外。

    既然需要法治,那就不能只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们可以在成立另一个部门。”

    “负责监督官府中的各个机构。”

    “百姓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可以向这个机构直接投诉。”

    “这个机构人员需要做到公正廉洁。”

    “每个阶段进行专门的考核才行。”

    “徐老对政务非常熟悉,应该很清楚真正的法治不能靠某一个人的努力。”

    “更不能靠某一个人的决断。”

    “它必须是几个机构相互制约下,控制住权力这头猛虎。”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