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七品县令,开局我成女匪的肉票 > 第124章 土地租赁制改革

第124章 土地租赁制改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人,要不要继续行动。”

    “我看这些士绅不见棺材不掉泪。”

    “可比咱樊城那帮人更皮糙肉厚。”

    陈平笙多少有点意外。

    他已经采取了比较柔和的策略,给士绅留了余地。

    以老侯调查出的数据,只要他愿意抓人。

    可以说每个士绅屁股后面都不干净。

    然而事情在登城大街小巷热闹了两天,又恢复了平静。

    “不急。”

    “这帮人可能结成了联盟。”

    “咱们总不能一个个去抓,也不能全部都抓进牢里。”

    刘青山点点头,“堂尊说的在理。”

    “土地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历朝历代都想解决土地问题。”

    “几乎都没有真正成功过。”

    “相较前朝,咱们大衡已经算不错的。”

    “刨除基本税收,光景好时农户还有些余粮。”

    “这些士绅一旦结盟起来,比那群乡民更麻烦。”

    操之过急?

    陈平笙可不这么认为。

    他不赞同老侯继续抓人,是因为抓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很多事不做也没什么,一旦开始了就要有雷霆手段。

    从根本断了那些贪心鬼的念头。

    “刘县令,你再去草拟一份告示。”

    “从即日起登城和樊城施行土地租赁制。”

    “凡是从农户手中购买的田产,超过十年者土地使用权依旧归农户。”

    “逾期者按每年营收利润的六成补交租赁费,可以用粮食抵扣,也可以使用现银。”

    “为期三天上报时间,倘若有人隐瞒不报,双倍处罚。”

    “逾期者农户想收回田产,由官府出面强制收回。”

    这个思路跟刘青山完全不同。

    他本想把城中所有士绅召集到一起。

    再由陈大人进行沟通。

    那些士绅经过钱宁的教训后,绝不敢一毛不拔。

    这样也能顺利收回部分田产,还可保证登城的稳定。

    “去做吧!”

    “出了事有我顶着。”

    刘青山只得选择照办。

    按照这份告示的内容,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士绅都要归还土地。

    还要向农户进行巨额赔偿,他们岂能愿意。

    租赁?

    好巧妙的办法。

    徐渭听了豁然开朗。

    以前他在制定土地改革时,愁得头发都白了。

    处处缩手缩脚,生怕下手太重闹得天翻地覆。

    所以,他的土地改革也就是略微比前朝强。

    实际还是贵族和士绅掌控大部分良田。

    陈平笙提出的这个办法,虽然听起来无赖一些。

    有官府的法度支持,那些士绅或许会抗议。

    只要能顶住压力,把租赁政策推行下去。

    基本能搞定一大半衡国长久以来的土地难题。

    这小子有两把刷子。

    “徐老觉得我这个方案如何?”

    “好是好,就是有点不讲理。”

    陈平笙笑道:“讲理?”

    “那些士绅仗着手里有闲钱,故意压低价格从农户手中拿走田产。”

    “他们可讲道理?”

    “做生意讲的是公平和良心。”

    “十年收的粮食,比他们付出的银子不知盈利了多少倍。”

    “这些田产是源源不断变成利润的,而且一代传一代。”

    “照这种模式传几代,你觉得土地还在朝廷手里吗?”

    “我如果真不讲理,就由官府出面按照当年的买卖价格强制收购。”

    “他们若敢不从,直接办了就是。”

    “我又何必跟他们兜圈子。”

    徐渭连声称是。

    既然天高皇帝远,以陈平笙的手段和威望。

    这小子耍起混就算不给钱,也有办法把田产从士绅手里夺回。

    由此可见陈平笙还是按章法行事的。

    只是自己可能老了,很多想法有些过度谨慎。

    这次也算是朝廷的机会。

    只要完成登城试点改革,以后其他地方也可用相同的办法。

    陈平笙还是兵分两路。

    一路以刘青山为主,满城贴公告,收集士绅们私下的反馈意见。

    另一路由老侯带队,下乡进行宣传。

    同样一件事出现了两种声音。

    士绅们自从得知公告怨声载道。

    纷纷私下指责官府仗势欺人,破坏登城的经济发展。

    然而那些乡民却像遇到了一件盛事。

    两天时间老侯就收集完登城乡村的土地出售文书。

    “大人,你这个政策好呀!”

    “那些乡民听到后都开心坏了。”

    “纷纷要到城中感谢你主持公道。”

    “属下只恐事情还有变化,才暂时让他们不要乱动。”

    刘青山则是另一副表情。

    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蔫不拉几地。

    城中到处都在骂他吸血鬼。

    还有不少士绅组织起来准备到青州上告。

    其实他也不怕上告,真不做这个破县令未必是坏事。

    大不了再回樊城谋个闲差。

    “青山,担心了吧!”

    “其实很正常的反应。”

    “任何一次改革,都会伴随非议和攻击。”

    “你想在登城做个好官,就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利益得罪多数人。”

    “堂尊教训的是。”

    “可能是下官庸碌无能,一直想维持表面的稳定。”

    陈平笙摇了摇头。

    这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所在。

    关键还是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

    刘青山作为官员,从思想上就更倾向于少数的士绅阶级。

    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

    “我之所以委派你来登城赴任,跟人情和资历无关。”

    “主要是相信你有这份能力。”

    “如果你没有能力,别说你是樊城县丞。”

    “就算你是我的亲人,那也别做梦。”

    “改革对你而言可能会不习惯。”

    “无数年朝廷都在搞民生,这个民是谁?”

    “我认为朝廷和官员并没有真正弄清楚。”

    “或许在你的认知里,是这些士族支撑着县城的经济发展。”

    “离开他们登城就乱了。”

    “可你仔细想想看,他们真正创造过什么价值。”

    “他们不会种田,却要分走农户一部分粮食,国库一部分粮食。”

    “只需要拿出极小的一部分上交到地方,官府就要敬着他们,供着他们。”

    “天下岂有这样的道理。”

    “假如每个农户不去辛辛苦苦耕种土地。”

    “你觉得那些土地能自己长出粮食吗?”

    刘青山和徐渭听到这番朴素的言论,都禁不住感到汗颜。

    他们的认知恰恰跟陈平笙相反。

    因为一直以来掌握粮食的人都是贵族和士绅。

    有他们的慷慨解囊,朝廷和地方官府才能维持稳定。

    陈平笙的话就像一把锤子。

    让他们忽然发现顺序错了。

    土地原本就是国家的,种地的是农民。

    国家和农民都要看这些不种的人的脸色吃饭。

    这特么是什么道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