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马特!弄清楚到底谁在养活谁
“刘县令,为何他们都喊你大青虫?”
“是你太喜欢吃菜,还是太菜了。”
李铃铛见到刘青山就突兀冒出这么一句话。
吓得刘青山汗流浃背。
他在县衙等了一整天,迟迟未见陈大人到来。
还想着是不是被樊城重要公务缠身,推迟了行程。
陈夫人这句大青虫,说明他们昨天就到了登城。
肯定还接触过那些乡民。
“铃铛,不得无礼。”
李铃铛轻哼一声,悻悻坐到一边。
她可不懂官场上的面子。
想有面子,那就多跟陈平笙学学。
为老百姓做点好事,让人发自内心地称赞。
当个县令却不做实事。
这种无能庸碌的官员,才是真正占着茅坑不拉屎。
“那些田产的情况了解怎样了。”
陈平笙没有怪责刘青山。
谁来啃这块骨头都不容易。
跟吴阁老结怨,多少有点受他连累。
刘青山急忙搬来一堆卷宗。
“徐老,麻烦你帮着看看。”
徐渭一副不情愿的表情。
他从做宰辅,这么些年朝廷要务都有专人查阅。
这个陈平笙还真把他当成了免费长工。
但为了大衡江山,为了圣上的名誉。
他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做。
吴家的田产涉及到朝廷赏赐,那些乡民可不管内情如何。
只要吴琼因为土地一事在地方兴风作浪。
百姓便会把罪过归咎到圣上。
当初圣上就不该心慈手软,非要继续善待这个祸害。
他久不阅卷,有些东西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的本事。
厚厚一摞卷宗,让陈平笙认真看完。
最少要一个上午。
徐渭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任务。
“跟马放他们说的情况大致相同。”
“雁岭周边的良田名义上各有不同。”
“实际背后都是吴家在掌控。”
“这些人有的是吴家亲戚,还有吴琼的弟子。”
“关键就算知道这些信息又怎样。”
“你可有良策解决问题。”
“我看不如由官府出面,帮山中那些乡民修建一条水渠更简单。”
简单吗?
他可不这样认为。
修建一条水渠花不了多少银子。
也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只要良田的归属没有真正搞清楚。
水渠修了,吴家的人还可以继续霸占毁坏。
最终倒霉的只是马放等人。
“徐老,真不是银子的事。”
“别说修一条水渠。”
“如果这些土地都是百姓的,就算把登城所有水利都修一遍又何妨。”
“我看还不如先修理这帮士绅脑子里的渠道更有效。”
刘青山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他原本想让陈大人过来救火。
陈大人此时的反应,让他不自觉联想到曾经的王家父子。
关键王家父子是王小郎先杀了人,王霸天又出了昏招。
跟土地导致的民乱性质还大不相同。
“刘县令,你去草拟一张告示。”
“从即日起,凡家中超过十亩以上田产。”
“中间有以巧取豪夺手段得到田产者,主动来登城衙门投案。”
“为期三天时间,逾期不候。”
告示内容听起来很简单明了。
但这份告示一出,恐怕会涉及到城中大半以上的士绅。
什么叫巧取豪夺?
这个定义本身就很广泛。
可以是不以正常购买价进行交易。
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手段获得。
如此一来,登城原有的田产拥有者还不乱起来。
“怎么,刘县令不赞同本官的主意。”
刘青山惶恐道:“下官怎敢,只是咱们这样做是不是用药猛了些。”
“下官只怕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恐慌!
陈平笙冷笑道:“他们这些人就是安逸时间太久了。”
“你初上任,手段又太温和。”
“那些乡民不信你,士绅不怕你。”
“本官问一句,如果不下猛药,你当如何解决这些麻烦。”
“我……”
刘青山不敢再说什么。
陈大人向来喜欢用雷霆手段。
而且说得也在理。
他本想以怀仁手段,用心治理登城。
毕竟它是自己第一个主管的地方。
可那些乡民背地里给他起了个大青虫的外号。
士绅也只是表面客气,实则半点面子都不给。
既然他们都喜欢拿自己当软柿子捏。
还不如交由陈大人,让这些家伙吃点苦头。
“我倒是赞同刘县令的话。”
“你上来便大刀阔斧对士绅动手。”
“那些士绅岂会乖乖听话。”
“田产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士绅的摇钱树。”
“以老夫的意见,还不如效仿樊城之法。”
“让士绅主动献出一部分田产,这样既可以让农户有份薄田。”
“也可以跟士绅搞好关系。”
“凭什么!”
徐渭被问得一愣。
这小子牛脾气又上来了。
“我就问徐老一句话,田产属于谁。”
徐渭不假思索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当然是国家的。”
“既然土地是国家的,地方官府属于国家机构。”
“为何不能把田产收回。”
抬杠!
徐渭很欣赏陈平笙这种较真的性格。
话是没错,可中间还牵涉到其他复杂的问题。
比如,合理买卖,租赁,封赏等等。
经过多年时间,土地的归属就会变得合法而又模糊。
这种问题连陛下都感到头疼。
明明土地属于大衡,然而每年缴纳的粮食远不够赈灾使用。
哪怕风调雨顺,同样会有很多饿死的人。
但这些复杂的问题,并非某一个人能解决。
所以,陈平笙的心很好,结果却很可能碰壁。
“陈大人,如果你手里有上百亩田产。”
“这些田产又是你通过正常渠道购买。”
“官府一句话要收归国有,你会同意吗?”
“自然不会。”
“因为朝廷又没有明令禁止土地不能私下买卖。”
“既然不禁止,我购买土地便是合法的。”
陈平笙微微笑道:“徐老想想看,到底土地问题出在了哪里?”
“士绅的错?还是地方官员的错,亦或者那些乡民的问题。”
“在我看来是朝廷制度出了错。”
“那些身居上位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土地。”
“最终只会导致国库空虚,民怨载道。”
“这些官员才真昏聩无能。”
徐渭气得差点吐血。
因为陈平笙说的那些昏聩官员正是他。
可以说大衡朝廷许多政策,都是他亲自主办。
根据前朝的弊端做过一番改革。
曾经他以为自己推行的新土地政策,相对前朝不知要完善多少。
可这次真正到地方查看,发现调查到的资料跟实际情况差距太大。
所以,那些政策此时想起来还真是狗屁。
“陈大人,很多事不能只嘴上说。”
“朝廷制定每个政策,都关乎万民生计福祉。”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陈平笙淡淡一笑。
可惜他不能做朝廷的主,如果真拥有改变整个天下的权力。
这些陈旧制度都要废除掉。
………………